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理论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
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
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
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
毛泽东倡导的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以
实践作为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需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
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
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
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
殖民主义、
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八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九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内涵价值
内涵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共产党行动指南、共青团
核心价值、
实体经济基础指导和
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消除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时遇到的困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是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方面,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作明确的、系统的回答,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键性问题,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向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发展观,以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精辟阐释,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重要思想保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社会主义在21世纪初还属于初级阶段,通过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证明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的正确性。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要求
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基本特征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中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就要求领导干部不做“以官压人”的事情,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树立正确的民生权力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理论特点
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思想下的产物,不同的思想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解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
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成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
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科学性
作为
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是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
封建主义、文化
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
海纳百川、
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