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德国陆军元帅,政治家,军事家。
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人物生平
简历
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
德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军事家。
出生于普鲁士
波森省(今波兹南),参加过
普奥战争、
萨多瓦战役和普法战争历任排长、近卫团营长。
1896年晋升将军,历任参谋长、师长和第四军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东线第八
集团军司令,夺取了
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同年晋升元帅,任东线司令。
1916年,任
德军总参谋长,负责德军东西两线的战略指挥。
1933年1月,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1934年8月2日,在东普鲁士的诺伊代克去世。著有《兴登堡回忆录》。
少年时代
1847年10月2日,兴登堡出生于波森省(今波兹南)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是少尉军官,母亲是军医的女儿。
兴登堡从小就受到普鲁士黩武精神的熏陶,立志当个军人。他童年时代体弱多病,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不佳。
到了12岁那一年,他秉承父亲的意志,改上军事学校。该校生活艰苦刻板,整日操练,灌输给学生一套忠君报国的思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当时为了培养忠于普鲁士王室的感情,军事学校的学生有时去王宫实习。
1863年兴登堡曾担任
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遗孀伊丽沙白太后的禁卫。王太后赠他
怀表一块,兴登堡对此没齿难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表带在身上。
从军生涯
19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战火连绵不断。在欧洲,当撒丁王国联合法国对
奥地利进行战争时,战火一度燃烧到普鲁士国境的附近。
兴登堡像军事学校的其他学生一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他们暂时还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只能在课堂上沙盘旁演习在意大利北部进行的几次重大战役。担任讲课的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兴登堡因此学到不少军事知识。
1866年,
普奥战争爆发。这位刚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少尉军官,率领一个排跟随部队开往
波西米亚,参加了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3个月后,他随军胜利归来,第一次通过
柏林凯旋门。后来他所在的部队第三步兵近卫团移防
汉诺威,兴登堡在汉诺威度过了3年。
当他在40多年后退役时,选择了这座城市作为永久居住地。
1870年8月,
普法战争爆发。兴登堡作为第三步兵近卫团一营营长的副官参战。不久,该团团长在战斗中负伤,一营营长代理团长之职,兴登堡也跟着晋升一级。“
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
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
兴登堡作为部队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在
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典礼,这是他毕生引以为荣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过
柏林凯旋门。这时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第三次得胜归来,但这一心愿他至死也未能实现。
1872年,他由中尉擢升为上尉。翌年到
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
陆军参谋总部工作,他的上司
毛奇和史里芬对他十分赏识,以后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1903年,当上第四军军长。
1908年的陆军大演习中,他由于一时好胜,击败了德皇指挥的、与其对阵的军队,由此深感升迁已无指望。
退伍后,兴登堡在
汉诺威市过着悠闲而刻板单调的生活,偶尔出门旅行或打猎,难得读一些书,他感兴趣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帝王将相的传记和
军事论文,其中也特别推崇史里芬的《
坎尼之战》一书,认为他发展了两千多年前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杰出
军事思想。
崛起东线
1914年6月28日,
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在
萨拉热窝遇刺,为
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7月底、8月初,
欧洲列强先后进入
战争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战争爆发时,兴登堡正在
波美拉尼亚他女婿的田庄做客。他立即返回
汉诺威,途经
柏林时曾到总
参谋部要求任命他统率第五军(他过去所属的第三步兵近卫团就在这个军里),但当时第五军军长一职已由
皇太子担任,因此未能立即决定他的任命。8月上旬,德国西线捷报频传,最初的
军事行动都是按照
施里芬计划进行的,大部队避开法国筑垒地带,经
比利时和
卢森堡攻入
法国,向
沿海地区推进,然后再南下包抄
巴黎。这些日子里,兴登堡在汉诺威坐立不安,8月12日上书参谋部再次请求任用。10天后
总参谋部通知他8月23日凌晨到
汉诺威火车站等候前来接送他的专车。
这段时间,德国报纸上刊登来自西线的胜利消息,关于东线的报道却少得可怜,原因是战事在那里进行得不很顺利。在东普鲁士统率第8集团军的普里特维茨将军的任务是保卫德国东部地区,等待西线战胜法国后
主力部队前来增援。
俄国方面
雅科夫·格里戈里耶维奇·日林斯基将军统率的两个集团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德军,但装备很差,士气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进的速度很慢,双方稍有接触,普里特维茨就慌慌张张地下令后撤,并向最高统师部告急,声称维斯瓦河以西地区也难以守住。于是总参谋长
小毛奇决定从西线抽调兵力,并撤换了普里特维茨和他的参谋长瓦德西。
鲁登道夫由于他在
列日一战中的突出表现而被选择接替瓦德西任第8集团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野心勃勃,锋芒逼人,需要挑选一个善于同他相处的人担任主将,以便他放手去干。这样,便选中了秉性随和而善于处事的兴登堡。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吹捧为“珠联璧合的一对统帅”第一次在
汉诺威车站相见了。8月25日下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到达第8集团军军部所在地马林堡。在这之前,第8集团军的参谋
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拟订好围歼
俄军萨姆索诺夫集团军的计划细节,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兴登堡没有做丝毫改动就同意了这一作战计划,8月28日,部队已经出发,负责具体实施的参谋长鲁登道夫突然为巨大的压力所压倒,跑到兴登堡驻地要求改变作战计划,但兴登堡冷静而坚定的命令照原计划执行,就继续去睡觉去了。第2天萨姆索诺夫身陷重围;8月31日全军覆没,史称“
坦能堡战役”。后来,当鲁登道夫和兴登堡闹翻了以后,为了突出自己,鲁登道夫忘记了他在执行计划时的反复,厚颜无耻的自吹自己是坦能堡的实际计划者和决策者,当然,这与
德军传统上司令官下决心和参谋长执行的分工不符,也不是实情,他忘了还有一个霍夫曼在,霍夫曼也和鲁登道夫闹翻了,他写了一本《坦能堡战役的真相》,说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一样,在和他见面之前都丝毫不知这个计划。
坦能堡之战两周后,德军又在东线取得了
马祖里湖战役的胜利,俄军被逐出东普鲁士并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然而德军在西线并不顺利,由于德军在
马恩河之战中败北,
毛奇被免职。为了抵消它的影响,报纸在毛奇被免职的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传“坦能堡的胜利者”。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一夜之间成为赫赫有名的“英明统帅”。全国掀起了“兴登堡热”,
柏林率先修建了兴登堡纪念碑,许多街道广场以兴登堡命名,许多大学授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