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是指中国
西南以
四川盆地为主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地处
长江上游,即今
四川省中东部及周围等地。主要居民为汉族,是汉地的一部分。
巴蜀历史
巴蜀在
先秦时期是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辖境主要在今
四川省、
重庆市境内,四川盆地东部为巴国(国都四川阆中),西部为蜀国(国都四川成都)。
成都附近原为古
蜀国所辖。西元前四世纪,古蜀国国王开明五世(另一说法为开明九世)将首都从
广都樊乡(今
成都华阳)迁至成都。
秦惠王时,
蜀王封于
汉中的苴侯与巴国交好,而蜀国又与巴国交恶,此举引起蜀王不悦。《
华阳国志》记载:“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
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从
子午道伐蜀。”秦惠王于西元前316年灭蜀。秦惠王也灭了苴与巴。
传说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参加了
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武王克殷后,曾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国在汉水中游。
巴地的族人从陕西的
城固开始,经过
安康,再到湖北的
襄阳,随后又折回
巴东、
鱼复(今
奉节)。巴在春秋时和邻近的鄾﹑邓﹑申﹑楚等国都有交往,和楚还有
婚姻关系。但后来也被楚所并,为楚
汉中郡。在原四川
涪陵地区当时还有一个枳巴,
战国后期灭于楚。秦在灭蜀国之后,随后也灭掉建都阆中的
巴国。后又从楚夺得大片巴地,建立
巴郡。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先秦统一六国之后,巴郡和
蜀郡是中国古代政权的郡级
行政区划,辖四川盆地大部分区域。
秦国于西元前316年在成都设
成都县。蜀国刚被秦国并吞时并不平静。
周赧王元年(西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一作
陈庄)为相,所治范围在今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
邛州及
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
秦于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置巴郡,郡治初置
阆中县,后移治
江州县。郡初辖江州(治今重庆
江北区)、
垫江(治今重庆
合川区)、阆中、江阳、
宕渠(治今
达州渠县)、
符县6县,后陆续新置5县。
周赧王四年(西元前311年)(一作六年(西元前309年)),陈壮反,杀蜀侯,秦又伐蜀。秦又封了两任蜀侯,但都与秦王相处不好。西元前277年,秦国置蜀郡,设郡守,成都为蜀郡治所。
汉初承秦制。汉高祖虽然控制巴、蜀,但
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一带)在汉朝
控制范围之外。之后,汉代又再往四川盆地周围扩张,并设立新的郡。治置
蜀郡属国都尉,
三国蜀汉政权改为
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
雅安县西。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仍置巴郡,次年,江阳、符县改属
广汉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剌史部,巴郡属
益州刺史部,巴郡郡治仍为江州县,辖江州(今重庆江北区)、垫江(今重庆合川区)、阆中、
安汉(治今四川南充)、充国(治今四川
南部县)、宕渠等11县。
汉和帝时(89―105年),巴郡增置
宣汉(治今四川
达州市),汉昌(治今四川
巴中市)等3县。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
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垫江以北为巴郡,江州至临江(今重庆
忠县)为
永宁郡、朐忍(治今重庆
云阳县)至鱼复(治今重庆
奉节县)为
固陵郡。
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复称巴郡,郡治江州县。南齐移治今重庆
巴南区。
隋开皇三年(583年)巴郡废。以
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为渝州,治
巴县。
蜀郡自汉至隋皆因之。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
蜀郡为
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
成都府。
巴蜀文化
四川话属于
西南官话。是流行于
四川省和
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要
汉语言。 四川话约有1亿6千万的使用者,数量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西南官话形成于清朝
康熙年间的“
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
四川地区的
古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
川剧和各类曲艺的
标准音,是西南官话之
四川方言的一支。同时由于四川各
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
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
艺术效果。
四川扬琴、
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
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能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谐剧寓庄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蜀人传说
蜀人的祖先是“
蚕丛”和“
鱼凫”。蜀与“镯”通,即
野蚕。蚕丛“目纵”,居
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
蚕桑”。从
《蜀王本纪》到今日
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神话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图腾,现
温江县一带有不少关于鱼凫的故事和遗迹。蜀人对
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
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
春秋时代。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
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
农业生产有关。农业比较发达,妇女地位较高,男女之事也就颇多,于是“蜀王好色”。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
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
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
《
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
李商隐诗“
望帝春心托杜鹃”也许暗示了这一点。
望帝化鹃的故事,除《
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把他树成理想之君。有的说,他一心一意为了人民,也爱护人才,为了治水,请出鳖令来,并把王位让给了鳖令,但鳖令掌权后,一天天骄傲起来,不懂得体恤人民,百姓请出望帝来,去劝说鳖令。鳖令不但不听,还以为望帝要争权,带领人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变成一只鸟儿,飞进宫去,成天高叫“民贵呀!民贵呀!”叫出血来,嘴都染红了(
杜鹃鸟是红嘴)。鳖令被感动了,改正了错误。
古时候,
岷江上游的老龙王有一儿一女,儿子是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
龙女见了心里很难过,便趁夜到凌云山下开了一条百丈宽的缺口让水流走,哥哥发现了,把她关进山洞还派猛虎把守。这山脚下有一个年轻猎人杜宇,得了神仙赐给的
龙头拐杖,决心为民除害,经过艰苦搏斗,治服了恶龙、猛虎,救出龙女,结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种田,龙妹教女人养蚕,蜀民过上太平日子。杜宇在治水中,得到鳖灵的帮助,任鳖灵为相,但鳖令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设计陷害杜宇,将其赶走,夺了王位,还想霸占龙妹。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
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着的
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
传说
武都地区有“
山精”,变作女子,美貌无比,
蜀国的女子都比不上她。蜀王把她接到成都,
纳为妃子,她不习水土,病了,想回家了,蜀王想方设法要她快乐,不成,她死了,蜀王在城中筑了一座
武担山埋葬她(是把她故乡的土,老远的运到成都),墓上还安了一面大石镜作纪念。这件事传到
秦国,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送他五个美女。蜀王派
五丁力士打通
蜀道迎接五女,走到
梓潼,碰见一头大蛇正钻入洞。一个力士紧紧抓住
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轰的一声,山崩了,把五个力士和五个美女全都压在了山下。
山分成
五岭,山顶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妇冢;平台后人叫思妻台。老百姓都怀念五个力士,叫它五丁冢。秦王后来就派兵沿着
五丁开的这条路灭了蜀国。五丁的故事流行于
川西各地,说法不一,大多与开通蜀道有关。一说“蜀王好财”,秦王送他五头能屙金子的牛,他派
五丁力士去接回来,安置于现成都
金牛坝;一说“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
蜀道,秦乘势从蜀道灭了蜀国。
据《
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
百濮支系。大量
出土文物表明,
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
民族文化。特别是其精致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
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
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 考古发现还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时代已进入
阶级社会。
传说最早的蜀王是
蚕丛氏,《先蜀记》有“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记载。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华阳国志》还说:蚕丛“其目纵﹐死作石棺
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
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蚕丛之后的名王有杜宇,号望帝。建都于土壤肥沃的
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
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晋时)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后有荆人鳖灵溯江水至郫,为望帝相,时蜀地大水,鳖灵决
玉垒山以除水害,
从江水分沱以减水势,为蜀中治水先驱。后望帝禅位鳖灵,是为开明帝。为开明王朝约始于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后蜀渐强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南),又取
南郑,东伐楚至兹方(今湖北
松滋),“据巴蜀之地”,雄长巴蜀。
之后巴、蜀相争,
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
司马错﹑
张仪率兵灭蜀。
巴人传说
传说之一,巴人的祖先是
后照。他们在外迁中,分为了两支。一支是廪君巴人。他们是沿
汉江流域迁徙到湖北
清江的巴人。他们居住在
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
长阳县境)。
据说
廪君巴人有五个姓氏,住在
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余
四姓住黑穴。他们决定选出一个首领,把
五姓人统一起来,便于生存。怎么选法呢?先比赛投剑,谁能中穴,谁为首领。结果,巴人务相投中,其余不中;又比赛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没了,唯独务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决议立巴人之子务相为首领,号曰“廪君”。廪君巴人所建国家后为楚所灭。
另一支是沿嘉陵江南迁的巴人。即后来助
武王伐纣和助汉还定三秦的巴人。这支巴人在大禹治水时就“州巴蜀”而与蜀,被后来史学家,地理家称为巴蜀的地方。这支巴人在周初被封为子爵国,即
巴子国。巴子国后为秦所灭。秦灭巴后建立巴郡。
早期的巴人,以狩猎、
捕鱼为主,和猛兽打交道,居石穴,以虎为图腾。当他带领部落经过盐阳的时候,当地的“神女”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结为夫妻共同统治那个地区,他不为所动,射杀了爱他的神女,带领部落继续前进。廪君率领五姓人组成的部落,乘船历经艰险来到
西南地区,以后,他们的子孙遍及川东、湖北西部及贵州东北一带,
战国时代建立以
川东北(今四川达州、
巴中、阆中)为中心的巴国。
神女的传说在巴流传最广,最早记载在《
山海经》中,
宋玉《高唐赋》、
《神女赋》,
李白《
感兴八首》都写到她。
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集》中有关神女传说之大成:神女
瑶姬是
西王母的小女儿,她率领十二个姐妹到人间游玩,帮助大
禹治理洪水。把三册天书授大禹要他照书行事。
她又带领姐妹与制造水害的十二条恶龙奋战,恶龙被斩首掉到地下,便成了十二座山峰,她也留在了
巫山化作
神女峰了。照巴人看来,神女是完美的女神,掺杂不得情爱一类故事的。宋玉的《高唐赋》说她与
楚王巴蔓子,一个是蜀国的
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传说,《
华阳国志》有记载,迄今川东一带仍广为流传,重庆
七星岗莲花池的“将军坟”,
忠县“土主庙”都是纪念他的。据说当年巴国遭蜀国的入侵,将军蔓子请
楚国出兵援助,答应平定以后,将三城(其中包括忠县)割让给楚。事平,楚国使臣来要城,蔓子说,城不能给,带我的头去。“割头保土”就是“土主庙”的来历。每年
农历三月四日,据说是蔓子割头的那一天,忠县百姓都要抬着蔓子夫妇的塑像游行,举办庙会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巴国传说中,以夷水(今湖北
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举巴氏子务相为廪君的故事最着(见蛮)。廪君乘
土船不沉,又射杀
盐神,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习俗。巴约在战国时为楚所灭,楚在巴地建立
巫郡。
巴蜀旅游
山水名胜、
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兼备。
峨眉山、
青城山、
西岭雪山、
钓鱼城、九寨沟黄龙、
兴文石林、
大足石刻、
龙缸(现已建成世界最长玻璃廊桥)、
云阳张飞庙等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
都江堰、
剑门蜀道则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辉煌成果。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东面凌云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王建墓、
刘备墓与
武侯祠、
杜甫草堂、
望江楼公园都与著名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
自贡恐龙恐龙化石集中产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因
大熊猫而为世界注目。成都
青羊宫花会、
凉山彝族火把节、川西北
藏族转山会等,都是
民俗旅游的重点。
云阳龙缸
喀斯特溶岩地质公园是世界唯一一个坡度拥有近90°切深度达到世界第三的巨型
天坑被誉有“
天下第一缸”之称。
巴蜀山川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 巴蜀
旅游资源丰富,既拥有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拥有熔
巴蜀文化、
民族文化、移民文化、
三峡文化、陪都文化、
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
文化景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
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
世界自然遗产1个(
武隆喀斯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
国家森林公园24个,
国家地质公园6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
元代的
双流人费著《
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
峨眉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
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
九寨、
黄龙、
四姑娘山、
贡嘎山,有北线的剑门蜀道,有东线的
三峡风光,有东北线的
龙缸地质公园,有南线的
蜀南竹海风光和
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个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
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
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丰富的
三国蜀汉文化和
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
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
羌族石碉文化、
夏禹文化、
古蜀岷山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
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习俗信仰
泛灵信仰、主神信仰、大石崇拜、
祖先崇拜、
白石崇拜、跳神、白虎——
土家族信仰、箭神崇拜、
跳曹盖、
敬梅山神、
羊髀骨卜。
巴蜀文化副区依托于
四川盆地;
岷山、
大巴山屏蔽北境;
云贵高原和
青藏高原耸峙南、西边缘;其东,更有夔门险阻;中部为辽阔肥沃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境内有川江干流及其
一级支流嘉陵江、
岷江和沱江等江河,有“四河之地”之称。三千多年前老重庆为
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三千年前左右,老成都为
蜀国王都,历来以“蜀”相称,因此人们习惯上将这里称为巴蜀之地;故在文化地理分区上,取其古意,名为“巴蜀文化副区”。本文化副区以四川盆地为依托,传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本区盆地四周形势险要,军事上利于攻防,加之与外界文化交流不畅,故形成了独特的
地域文化。
川剧是巴蜀
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巴蜀后人
古代巴蜀地区的名人有:
嫘祖、甘宁、
巴蔓子、
李白、王平等。
四川历来就是移民聚居地。四川社科院历史组副研究员苏东来梳理史料,认为从
秦汉到现代,四川历史上共发生过6次大移民,分别在
秦灭六国之后、西晋末期、唐朝“
安史之乱”之后、
北宋末期的“
靖康之乱”,以及
明末清初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其中,前4次移民大都来自北方,明末清初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广地区。在四川历史上,著名的
卓文君家族、
司马相如、
苏轼等人的祖先都是移民入川。
据考证,今天的重庆人,多数是“
湖广填四川”迁徙百姓的后裔。“从清代初期到中期,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遍及中国十几个省向四川的历史大迁徙,真正奠定了现代重庆人的根基。绝大多数重庆人都是这次迁徙百姓的后裔。”对这段移民历史研究多年的重庆市政府原副秘书长
何智亚说,在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上,从公元前316年
秦灭巴蜀到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迁都,先后有六次对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迁徙。而湖广填四川是最为有名的一次。
根据
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发布的数据,2014年重庆市居民姓氏共2050个,真正起源于重庆的姓氏有12种。这12个姓的族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重庆“土著”。最早来源于巴人,因为崇拜的图腾不同,巴人又分为白虎巴人和龙蛇巴人两支。其中,白虎巴人有
五姓:巴、相、瞫、樊、郑。龙蛇巴人有
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
此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是
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就开始从现在的重庆一带往东迁移。如今住在土家族地区的巴人,没有被其他民族融化,保留了独立的民族身份。历代文献往往使用许多不同的称谓去描述他们,从公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才逐渐被统称为“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