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观火
汉语成语
洞若观火(拼音:dòng ruò guān hu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尚书·盘庚上》。
成语出处
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洞若观火”。
成语故事
盘庚商汤的第十世孙,他为避免水患,复兴商朝,率领臣民迁往殷(今河南安阳)。此举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盘庚先后三次告喻臣民。
尚书·盘庚上》记载:盘庚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诫你们,教训你们,为的是要去掉你们的私心,使你们不要傲慢放肆并追求安逸。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考虑任用世家旧臣共同管理政事。先王向群臣发布政令,群臣都不隐瞒先王的旨意,先王因此对他们非常看重。大臣们没有错误的言论,因而臣民的行动大有变化。现在你们拒绝别人的好意而又自以为是,到处散布邪恶浮夸的言论,我真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是什么。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世家旧臣的美德,只是你们欺瞒了我的好意,不能处处为我着想。我对这一切像看火一样地一清二楚,如果我又不善于谋划,则是过错。就像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有理不紊乱;就像农民只有努力耕种,才会有秋天的好收成。你们能够去掉私心,给予臣民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至于你们的亲戚朋友,那么你们才敢说你们积有恩德。如果你们不怕自己的言论会大大毒害远近的臣民,就像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那就不会有黍稷收获。”
盘庚之前,商王朝已迁都5次,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迁都,而历史证明,盘庚迁都的选择是正确的,其后300年商朝再未迁都,直至纣亡。
成语寓意
盘庚在《尚书·盘庚上》中责备他的臣子不恪守先王的旧规矩,态度傲慢,贪图享受舒适、还以谣言蛊惑民心,并且表示对这一切像看火一样地一清二楚。而正是盘庚洞若观火观察细微,提前做出了应对方法,并且先后三次告喻臣民,才有了顺利迁都安阳以及后续商王朝暂时的兴盛。成语告诉人们,做事之前应仔细观察,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对事物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清晰地了解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洞若观火”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透彻分明。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张岱《公祭张噩仍文》:“噩仍谦和柔婉,未尝以一语忤人,而胸中月旦,洞若观火。”
明·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又谕以朝意,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
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公所作《宋论》四十篇,审时度势,洞若观火。
清·梁启超《管子传》:“惟管子以宏达之识,密察之才,其于百物之情状,视之洞若观火,而躬筅其机以开阖之。”
成语辨析
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的意思。区别在于“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透彻;“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洞若观火”多指对事理的观察,不能用于对人的了解,适用范围较小;“了如指掌”多指对人或事物情况的了解,适用范围较大。二是用法不同。“洞若观火”可直接作定语;“了如指掌”必须先跟介词短语结合后才能作定语,不能单独直接作定语。此外,“洞若观火”偏重看得清楚,“了如指掌”偏重了解得彻底。前者只适用于指事物,后者也适用于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17:1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