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以来,演员
辛雨锡爆料称“德云社
秦霄贤多次劈腿”,引发网友关注。10月3日,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打着“人民网”旗号在网上被恶炒。有网友误将其解读为“人民网指责辛雨锡爆料低俗”“暗挺秦霄贤”。
事件背景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行动要求对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这一类突出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对假冒媒体必须露头就打,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才能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2024年9月以来,演员辛雨锡爆料德云社秦霄贤多次劈腿,事件屡上热搜并逐渐发酵。
事件经过
2024年10月3日,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爆“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打着“人民网”旗号在网上被恶炒,引发部分网友误解。然而真相却是,人民网并没有发过这篇文章,此乃彻头彻尾的“套牌”戏法。所谓的链接,根本不是人民网社会法治频道的网络地址。
2024年10月5日,秦霄贤粉丝发文喊话秦霄贤出来回应:“我从不爱脱粉回踩,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并没有多好,秦凯旋,她们现在只是需要你的回应,不管是真是假,你总要承认或否定,你不算是个好人,但逃避责任只会扇你过去的脸。”
事件处置
辛雨锡报警
2024年10月4日,辛雨锡发文称有秦霄贤粉丝公然无视法律,伪造政府网站新闻,已经触碰法律红线,她本人已第一时间选择报警,表示“此恶性事件将交由警方处理”。辛雨锡再次强调男方出轨、多线并行,迫使她流产是实锤!
立案侦查
2024年10月5日,北京通州警方通报,近日,网传一篇题为《低俗炒作博眼球,曝“瓜”文化不可取》的文章引发社会关注。经核实,此文章系不法人员假冒媒体名义杜撰并上传网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将依法对相关违法人员严厉打击,切实维护网络秩序,保障新闻媒体权益和群众利益。
事件回应
2024年10月5日,制片人艺阳表示,最近发生的伪造事件与秦霄贤及其工作室没有任何关系。她说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幕后黑手,所以无法确定是不是秦霄贤的粉丝所为。此外她还提到,秦霄贤本人以及其工作室乃至整个德云社都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社会评论
这样的事例并非偶发。尽管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但仿冒、假冒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单位,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开设网站平台、注册账号、发布信息等行为仍有发生。一些机构或个人为了实现操弄舆论、平息舆情、谋取利益等目的,铤而走险伪造假冒重点媒体页面,妄图骗取网民信任,干扰传播秩序,搅乱舆论生态。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媒体的商标权、名称权,更是涉及违法违规,危害无穷。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倘若假冒媒体等行为用来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或低俗炒作,那便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等,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可能面临高额罚款。更甚者,若给媒体或公众造成经济损失、精神伤害,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更为严重的是,作为重点新闻媒体被假冒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导致整个网络空间风声鹤唳,降低公众对类似网络信息的信任度。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便如覆水难收,对网络生态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人民网 评)
关于净化饭圈生态、矫正畸形追星,全社会早已形成共识,方方面面都采取了不少切实措施,但从伪造“人民网文章”的行为看,饭圈文化带来的疯狂仍然让人触目惊心。有网友就问,都敢冒充人民网了,下一步打算干什么?就此而言,此事已经超越了“吃瓜”的范畴,不仅触碰到法律和公共道德的底线,还有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劣化舆论场。如果权威媒体都有可能被饭圈冒用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只会把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涉事粉丝应该好好掂量一下,伪造媒体文章的疯狂行为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其背后如果还有混淆视听的组织者、策划者,也应该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付出代价。(澎湃新闻 评)
到底是谁脑洞这么大,冒充官媒混淆公众视线?此事必须要查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妄图拉官媒体下水的骚操作,透着一股清澈的愚蠢。首先,演员辛雨锡爆料秦霄贤个人品德问题,并不能和低俗炒作画等号。此事之所以日日上热搜,和男方一直不回应有直接关系。其次,在关注度如此之高的情况,冒充官媒吸引火力不光不能压制舆论,还会火上浇油。无论是谁冒充央媒炮制了这篇假文,都是歪风邪气,应该予以严厉打击。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半岛时评)
畸形的饭圈文化,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拉踩”。一些疯狂的粉丝投钱买榜、购买水军操控舆论等,来力挺自己的偶像。同时,他们也花钱污蔑打击竞争对手。如此“来来往往”,搞得网络乌烟瘴气。那么,这篇杜撰的文章,是个别粉丝的极端之举,还是有组织的造假行为呢?是真有这个网站发表杜撰文章,还是只是一张假冒网页的图片呢?一定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查找相关利益链条。毕竟,一些“粉头”拿粉丝的钱来暗中得益的情况并不鲜见。他们欺骗涉世未深的粉丝,称花钱可以在人民网上发表文章也是有可能的。假冒官媒,事情非同小可。饭圈畸形的拉踩文化,严重污染了网络清朗空间,警方立案调查理所当然,相关人员必定会付出代价。我们要强调,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极大,不仅危害他们的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养成,让他们眼中只有偶像,没有黑白是非之分,甚至不惜违法违规。打击畸形的饭圈文化,应该从这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打击相关利益链条,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才能以正视听,还网络一个清净。(极目新闻 评)
在当下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有声音不一定有真相,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伪造“人民网文章”更是一起值得引起更多重视的典型案例。某些人在网络上公开欺骗,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理应严查严打依法严惩。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相信幕后真相很快会水落石出。而在个案之外,针对此类可能涉及的造假或有进一步完善规范的必要,大幅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切实维护清朗网络秩序。(红星新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