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年,公历
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其中176年1月29日~177年2月15日为农历丙辰年(龙年),177年2月16日~178年2月5日为农历丁巳年(蛇年),全年无农历
闰月;
熹平六年。
熹平六年(177)四月中,灵帝诏令三公上奏州郡贪官酷吏,尽皆罢免。时任平原国相的阳球因为官严酷被去职入狱,后被遣往
九江郡(今安徽寿县)平定农民起义军有功。被赦免,拜议郎。
熹平六年(177)八月,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
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
鲜卑首领
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免为庶人。此后,鲜卑兵势更盛,连年犯汉边境。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
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
公元177年,
刘洪因父去世,从公元175年起至公元177年,辞官在家守孝3年,在此间,他写成
《九章算术》。
公元177年,
蔡琰出生,原字昭姬,晋时避
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
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女诗人。
公元177年,
王粲出生,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
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
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
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
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
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
曹植并称“
曹王”。著《
英雄记》,《
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
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公元177年,
吴质(177—230)出生,字季重,定陶人,
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曹魏大臣。 193年,
曹操为发展力量,在
鄄城招贤纳士,
吴质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成为
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公元217年,
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
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
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于吴质商量对策。一次,
曹操率军出征,曹丕、曹植前往送行。
曹植出口成章,盛赞曹操之功德,而曹丕则相形见绌,怅然若失。
吴质对
曹丕耳语说:“与魏王辞别时,你什么都不要说,只管哭泣就行了。”曹丕听了
吴质的话,哭的非常伤心。
曹操及其左右很受感动。于是都认为
曹植华而不实,不如
曹丕诚实孝顺。加上曹丕平时善于掩饰自己,言行检点,而曹植则恃才傲物,恃宠娇纵,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最终曹操打消了改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公元220年,
曹丕做了皇帝,马上派人把
吴质接到洛阳,任命他为
中郎将,又封他侯爵,让他持节度幽、并诸州军事。226年文帝崩,明帝
曹叡继位。230年,
吴质被征调入朝,担任
侍中,成为辅弼大臣。他向
明帝陈述安危大计,指出:
司空大臣陈群乃平庸之辈,非国相之才;称赞
骠骑将军司马懿,忠贞机智,是国家栋梁。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对
曹魏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质一向喜欢结交权贵,从不跟乡里百姓往来,在家乡名声不佳。做官后,又倚仗曹氏父子权势,作威作福,引起人们的反感。公元230年夏,
吴质病故,被谥为“丑侯”。
吴质的儿子吴应一再上书申辩,为父叫冤,直到吴质死后二十四年才改谥为“威侯”。
吴质同当时著名文人“
建安七子”交往密切,一说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其诗文风格表现了“
建安文学”的风骨。其存世作品很少,仅有答
曹丕书两篇,答曹植书一篇,收录在《
昭明文选》里。还有《思慕诗》一首,存《三国志》本传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