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英法苏莫斯科谈判(Moscow Negotiations of 1939),是1939年4~8月英国、法国和苏联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
简介
1939年3月—1939年8月,历时半年的
英国、
法国、
苏联三国谈判最后以破裂而告终。对于谈判失败原因的反思也引起了颇多的争议和思考。三国谈判的失败是30年代历史环境的必然产物,也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谈判双方未能从反对德国法西斯扩张,维护世界和平的全局出发来正确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战略。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应被忽视的。
背景介绍
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已大为加强,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此情况下,世界和平和本国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要维护本国和平就必须要维护世界和平,只有在世界和平实现之时,本国、本民族的安全才有保障。但是,三国领导人在谈判中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就英法而言,两国领导人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三国谈判中,不是从维护欧洲和平的大局出发,而是站在维护自身霸权利益,寸步不让的立场之上,未能彻底抛弃
绥靖政策。1939年5月,英国外交部向政府提交了有关三国谈判的备忘录,指出“和苏联谈判一项协定,这不仅仅是为了迫使德国两线作战,而更多的是为了——而这是最主要的——一旦战争开始,就应竭力使苏联卷入战争。”很明显,英国的这一举动是力求把苏联拖入对德战争中,然后自己再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在谈判中,英法提出了一系列不平等非互惠的条件,要求苏联承担众多的单方面义务,对此,苏联自然是无法接受的。另外,英国在三国谈判期间还举行
英德秘密谈判。在一段时间里,与德和解一直是英国的主要目标,而对苏谈判则被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其作用不过是与德谈判时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对此,
张伯伦曾多次表示,他无意让英国和苏联长期地栓在一起,并且希望一旦把
希特勒威慑住,就舍弃这一令人不快的同苏联的同盟关系。
就苏联方面而言,在3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把反对法西斯侵略,建立包括西方大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三国谈判中,苏联也为建立反侵略机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作出了许多的努力。然而,当它看到英法对与苏联结盟所持的三心二意的态度,而德国此时又抛出了橄榄枝,于是便抛弃了
集体安全政策,转而与德结盟,与其签订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应该说,该条约并不是苏联政策的第一选择和必然结果,而是集体安全政策受挫的产物,是“高度现实主义的作法”,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联的外交政策的核心仍然是维护自身一国的利益,为此它既可以与英法结盟反对德国,也不惜与德国合作瓜分波兰。其在意识形态上和道义上的原则性都由于该条约的签订而荡然无存。更为恶劣的是,苏联和德国走上了瓜分波兰之路,而后者是个本可以争取的反法西斯盟国,这充分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总之,尽管苏联在1939年前后的外交政策表现的是如此的迥异不同,但无疑都是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为谋求自身的最大安全利益而服务的。
可以说,时代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的整体发展从客观上要求英,法,苏等大国领导人在进行决策时要放眼地区、全球,看得更深远一些,然而,英、法、苏三国的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未能适应其时代的需要,他们仍然固执地把民族利己主义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而各国在具体出发点和立场上的重大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在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
谈判过程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相互怀疑,互不信任,因此无法求同存异,达成妥协。从客观上来讲,英法和苏联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法西斯的侵略,都要保卫本国家、本民族的安全,这本应是它们共同合作的前提条件。然而,谈判之前,英法出于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上的偏见对苏联抱有怀疑和不信任,张伯伦曾表示“我必须承认,对
俄罗斯怀有深刻的怀疑。……我也不信任其动机,在我看来,苏联的动机似与我国的自由观念毫无关联,而一味只想挑拨离间”。在谈判过程中,英法对苏联的提议要么拒绝,要么搁置一边,而且英法还故意拖延会期,75天的三国谈判其中59天被英法耽搁。在具体问题上,英法则固执己见,不肯让步,如对苏军战时穿越其东欧邻国国境与德国作战这一合情合理的建议,英法认为苏联的动机不纯,其实质是借机扩大其势力范围因此加以拒绝。此外,在谈判中,英法只派出了一些次要人物参加,而此前,英国首相曾三次前往德国会见希特勒,相比之下,这只能让人相信,英法不重视与苏联的谈判。对于英法谈判中的种种怀疑和不信任,苏联方面十分不满,并且对英法的谈判动机表示怀疑。苏驻英大使麦斯基曾表示:张伯伦希望谈判失败,他使谈判进行下去只是为了封住反对派的口。在谈判中,苏联又得知英国仍在秘密与德国会谈,而谈判桌上英法迟迟不愿对苏联及其周边国家作出安全保证,这就使苏联认定英法有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企图。所以,针对英法的种种“叛卖”行径,苏联也以牙还牙,在谈判中采取了寸土不让的原则,如在定义间接侵略问题上,在战时苏军穿越波兰、罗马尼亚领土等问题上,苏联与英法针锋相对,决不妥协。于是,三国谈判陷入了僵局,双方尽管存在着反对法西斯这个大同,却无法在具体条款这些小异上达成一致,最终导致谈判的破裂。
德国的高价拉拢和破坏,这也是使得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的重要原因。当1939年3月,希特勒德国吞并捷克后,确定其下一个进攻对象就是波兰。为此,希特勒批准了入侵波兰的“
白色方案”,计划于9月1日进攻波兰,目标直指波兰的盟国英国和法国。这就表明希特勒将挑起世界大战,其敌人首先将会是英国和法国。不过,希特勒认为要进攻波兰并取得胜利,就要吸取德国在一次大战中的教训,避免两线作战,要争取孤立波兰。所以,当希特勒得知苏联于4月17日正式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的八点建议后,十分不安。他深知,一旦该建议落实,德国将同时处于东西两线对苏和对英法作战的不利地位。因此,希特勒千方百计地破坏英、法、苏结成反德同盟。希特勒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再次制造
慕尼黑阴谋,中立英法和苏联,使之在德国占领波兰之时袖手旁观。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一方面,德国表示愿意与英国谈判来解决问题,而英国此时仍未完全放弃绥靖主义政策,对此是求之不得。所以,从1939.5—1939.8,德英进行了秘密谈判,会谈中,双方就瓜分世界市场、划分生存空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尽管英国在殖民地问题上作了让步,但由于德英在世界市场和争霸欧洲等问题上矛盾尖锐,双方未能最终达成协议。虽然如此,英德谈判还是分散了英国的注意力,使之对德心存幻想而无法专注于英、法、苏三国谈判,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苏联对英国的不信任,正如英国外交官哈维所言,“这件事很可能使同苏联的谈判受到严重的损害,在这个国家里我们的诚意已不再是无懈可击的而是容易受人怀疑的”。
另一方面,希特勒决定要稳住苏联。5月23日,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曾表示“不管多高的代价,都必须使俄国的中立实现”。到7月份,德国政府看到离发动战争的日期已越来越近,便加紧出高价拉拢苏联。7月21日,德国政府向苏联表示“德国在东方的政策已采取完全不同的方针,根本不存在威胁苏联的问题”,“德国的政策是针对英国的”。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驻德国使馆代办阿斯塔霍夫表示:苏德之间从
波罗的海到
里海的整个空间距离上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建议就划分该地区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签订相应的“秘密议定书”。里宾特洛甫还承诺他愿为此访问莫斯科,以解决苏德关系问题。
这段时间,正好是苏、英、法谈判处于僵局,苏联对谈判基本失去信心的时候,在远东地区。
日本和苏联又发生了武装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苏联许诺了如此优厚的条件,既保证其中立与安全,又愿意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东南欧按“两国完全满意的方式解决”。可以说,英法不愿意给苏联的东西,希特勒却给了它。这些东西无疑对苏联而言是有极大吸引力的。此后,德苏两国迅速靠拢,希特勒与斯大林多次通电表示双方愿意改善关系,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苏德双方终于在莫斯科签署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有效期为10年。前者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不得援助第三国。而后者则划分了苏德在东欧地区的各自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署意味着英、法、苏三国建立
反法西斯同盟已无可能,而德国则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即中立苏联,孤立波兰,破坏莫斯科谈判。
最后,
波兰和
东欧小国的竭力阻挠,人为地设置障碍也是谈判无法成功的一个客观原因。众所周知,与德国接壤的波兰是纳粹德国的直接进攻目标,也因此成为了英、法、苏建立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波兰政府出于历史传统原因和
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只想在德国和苏联之间保持等距离外交关系,只愿接受英法对它的保证而不愿接受苏联提供的保证,更不愿同意苏军开入波兰领土与德国作战。为此,波兰外长贝克曾多次警告英法,反对与俄国合作。他认为,任何包括俄国的安排都会引起德国的强烈反应并导致爆炸性的结果。甚至到了最后时刻,连英法都意识到了形势的危险性,试图劝说波兰政府接受苏联的安全保证,但直至8月20日,波军参谋长告诉英国驻华沙武官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同意苏军进入波兰”。波兰政府这种毫不妥协的态度使得军事谈判达成协议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宣告破灭了。
结果
1939年的欧洲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英法、德国和苏联三足鼎立,在客观上保持着欧洲的均势与和平。不过,从自身的最大利益出发,各国又都在主观上设法打破这种均势与平衡,争取最有利于自身的局面。英法的目标是联合苏联,牵制德国,使其不敢放手侵略从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而德国的目标则是拉拢苏联,使其在未来的冲突中保持中立,这样德国在发动战争时便可无后顾之忧。所以,能否维持欧洲和平,苏联的决定便是至关重要的了。尽管苏联原本是愿意与英法合作,制止德国侵略,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然而英法出于种种原因迟迟不愿为与苏结盟付出应有的努力和代价,而德国却不失时机地给予了苏联所需要的一切,最后导致苏联与德国牵手。
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始终未能在战前建立,这一结果无疑是加速了
二战的爆发。英、法、苏注定要在经历了一系列血与火的教训,走了一大段弯路之后,才于1941年下半年再次走到了一起,建立了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