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太平洋台风季(2004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04年
西北太平洋与
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
厄尔尼诺发展、越赤道气流偏强等因素影响,该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显著偏强,台风生成数量偏多、寿命偏长、生成源地偏东,累计气旋能量指数显著高于统计平均,且登陆与影响地区显著偏北,转向路径数量偏多。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2004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及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04xx;对于部分获得中国中央气象台认定为热带风暴而未获得日本气象厅认定的热带气旋,中央气象台会给予其国内编号04xx,编号次序可能与国际编号有所不同;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04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04年为
厄尔尼诺发展年,该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较弱幅度增温,利于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一带大尺度环流呈现为气旋性发展、热带夏季风槽偏东偏南偏深,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发展。该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北且西伸脊偏西,分布形态多呈块状,使得台风的高频活动区向北偏移,直接对华东到日本一带造成威胁,乃至正面登陆影响;同时澳大利亚高压强大,越赤道气流强,赤道辐合带辐合偏强,位置偏东,造成台风活动比较活跃且源地偏东;此外,西风带环流经向度较常年偏大而且副高呈块状分布,导致转向台风偏多。
最终,2004年西北太平洋上共有29个热带气旋获得国际命名,共有30个热带气旋获得中央气象台国内编号,是中央气象台认定下自1995年以来热带气旋总数连续偏少多年后首次多于常年平均值,是当时近十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有19个达到台风级以上强度,占生成总数的63.33%,高于常年的61.7%;最大风速极值介于40~50米/秒之间的台风占全年台风数的50%,多于多年平均值28%,其它强度段的台风所占的比率基本小于多年的平均值;但南海台风生成偏少,仅有3个生成,较常年的4.92个偏少。该年台风普遍寿命偏长,持续时间5天以上的台风共有20个,占总数的66.67%,其中有6个台风持续时间在10天以上,生命史最长的
台风苏特前后持续14.5天;首台生成于4月初,较常年有所偏晚;台风生成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总数的一半多、其中6月和8月别有5个和8个台风生成,明显多于常年平均值;30个编号台风中有17个热带气旋生成于东经120~150°E之间,占总数56.67%,而150°E以东生成的共11个热带气旋,占36.67%,生成频数大于常年平均值,生成位置明显偏东;30个编号台风中,北上路径有1个,西北行路径有5个,东北行路径是3个,西行路径5个,西转向路径4个,中转向路径9个,东转向路径有2个,南海转向1个,合计转向路径有16个,占总数的53.33%,多于常年。
2004年登陆中国沿海的台风数量达到8个,多于常年平均的6.15个,其中三个登陆台湾,三个登陆浙江,一个登陆广东,香港、福建各有一个登陆台风(以上登陆含多次登陆,其中0407号
台风蒲公英先登陆台湾后在浙江二次登陆;0418号
台风艾利行踪诡异,在福建沿海三次登陆),登陆地段集中于广东珠江口以东到浙江杭州湾一带。据统计,浙江省自1949以来共有35个台风登陆,年平均值为0.625个,而2004年有3个台风登陆,刷新了历史记录,为登陆台风的显著偏多年;0428号
台风南玛都成为台湾省百年气象史上第一个12月登陆的台风,也持平了2001年和2003年创下的最多登陆台风记录;但海南省2004年没有热带气旋登陆或影响,是50年以来的第一个空台年。另外,该年共有10个台风登陆日本(常年平均为6个),创下登陆数量新纪录,是一个显著偏多年。显而易见,2004年台风的登陆地段较常年明显偏北,主要集中在华东到日本一带。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4年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不仅在生成数量、活跃时长以及影响区域范围等多方面明显突出,整体较高的强度与较长的寿命也使得该年西北太平洋全年的累计
气旋能量指数(ACE)较常年显著偏高,美国气象部门统计该年西北太平洋累计气旋能量指数达480.6万平方海里/平方时,为21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整体而言,2004年太平洋台风季是一个在多方面显著高度活跃的台风季。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命名法则
综述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成员国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名称方面,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责任范围(PAR)以内的热带低压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都会给予其菲律宾当地命名,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有时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国际名及菲律宾名)。另外由于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采用同一翻译名,而中国台湾省气象部门的译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热带气旋也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中文名。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即国际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称。名称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称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由于2004年的风暴名称处于名单第一轮使用期间,本年内所有名称(不论是否在事后被申请除名)皆为首次使用。如果有从中太平洋或其他洋区进入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同样会给予其国际编号,西北太平洋命名名单上的名字的国际编号将依次顺延一位。
以下是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
因热带气旋“Unding”(
台风梅花,国际名未除名)、“Violeta”(
台风苗柏,国际名未除名)与“Winnie”对菲律宾造成严重损失,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决定将以上名称从当地命名表中除名,以后不再使用,并分别由“Ulysses”、“Vicky”与“Warren”取代。
以下是命名表:
除名台风
台风苏特(0401):“苏特”被除名,缘由其重创了太平洋上的雅浦岛。它以巅峰强度毁坏了岛上90%的建筑,造成14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所幸由于防御措施得当,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苏特被除名后,由“银河”代替。
台风婷婷(0408):“婷婷”的除名与灾害无关,而是由于名称本身因素“纯技术性”除名。由于名称提供方香港天文台认为名字缺乏代表性而主动提出更换,并得到台风委员会批准,替补名为“狮子山”。
台风云娜(0413/0414):强台风“云娜”登陆浙江当晚,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
秦大河院士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中亲自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成为中国气象史上罕见的一幕,且两年后强度更强的台风“桑美”登陆时亦无此“殊荣”。“云娜”在浙江造成188人死亡和失踪,多数人死于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成为
9711号台风之后对浙江破坏最严重的台风。其名字被“凡亚比”代替(但该名仅于2010年使用一次即亦因在中国严重致灾而被除名)。
活跃系统
国际命名系统
其他系统
风季影响
2004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总数较常年略偏多,台风级以上强度个数也较常年偏多,共生成30个热带风暴,其中有20个发展成为台风,占生成总数的66.67%,比例高于常年(61.7%)。该年西北太平洋周边国家地区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其中,日本、菲律宾等国受灾较为严重,中国、日本、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等多国都有遭受单一重影响台风严重吹袭影响。
2004年中国台风灾害共造成9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17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0多亿元,总体灾害略低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但高于2002年与2003年,且单一台风致灾严重性亦明显突出,其中以
台风云娜最为显著。“云娜”于8月12日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50百帕,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达45米/秒(风力超过12级),为1956年5612号台风(
台风温黛)之后近48年中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也是1996年9615号台风(台风莎莉)之后近8年中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据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2004年8月16日12时统计,台风“云娜”共造成浙江省164人死亡、24人失踪,有75个县市区、765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299万人,倒塌房屋6.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中国气象局2005年1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台风“云娜”造成1800多万人受灾,死亡183人,失踪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2004年共有10个台风登陆日本,造成2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达93亿美元。其中,
台风桑达9月上旬登陆日本九州地区并引发暴雨洪水,造成32人丧生,14人失踪,900多人受伤,160万个家庭失去电力供应。
台风米雷9月末穿越日本列岛,造成16人死亡,12人失踪,141处山体滑坡或坍塌。10月上旬和下旬,
台风马鞍和
台风蝎虎先后袭击日本,暴风雨引发了泥石流,至少造成85人死亡,15人失踪, 300余人受伤,上万人被迫撤离,部分地区交通中断。
2004年,菲律宾频繁遭受台风袭击,损失巨大。其中,5月中旬末,
台风妮妲袭击了部分地区,暴雨洪水引发了泥石流,共造成18人死亡和数千人无家可归。11月中~12月初,
台风梅花、
台风苗柏、热带低压Winnie、
台风南玛都先后袭击菲律宾,造成939人死亡,752人受伤,837人失踪,约300万人受到影响,造成农业、渔业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与巨大经济损失。
此外,
台风苏特以巅峰强度毁坏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上90%的建筑,造成14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严重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