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考古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60年代形成为一门学科。该学科与
第四纪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物候学、土壤学、古气候学等关系密切。包括地质考古学、
考古动物学、
考古植物学等内容。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环境考古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完善,许多重大考古学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
环境考古学的支持。如可通过遗址生态环境的复原,全面了解当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探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与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关系;了解农业起源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环境考古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是孢子花粉分析技术。孢粉相当于植物的精子,产生于植物雄花花囊中,其外壁坚固,可在土壤中保存百万年之久。孢粉的大小和形态,代表着植物的不同科、属。一般而言,遗址中的孢粉分布可反映古代当地植被的基本面貌及人类使用植物的基本情况。采用这一技术,可确定遗址各文化层的年代;了解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历史;了解古代与环境直接有关的文化发展状况,如农作物的起源和扩散等。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介绍和总结了20世纪中国环境考古的研究概况,分阶段回顾了中国环境考古的开创和发展历程。全书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60幅,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了解这一学术领域的必备参考书。
周昆叔,研究员。一九三四年二月出生,湖南株洲人。一九五六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委员及其环境考占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主要从事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孢粉分析和环境考古研究。主要著作有《
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等。还参于主编了《
环境考古研究》(第一、二辑)、《洛阳皂角树》等书,发表论文一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