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厦
周大新著长篇小说
《21大厦》是中国当代作家周大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1年6月。
内容梗概
21大厦,一座奇特的大厦。它高耸入云,傲睨京城,从功能上被切割成公司、商住、餐厅、高级住宅区等等许多空间,于是形形色色的人们便在这里聚集:有一掷千金的大款,有暴发户和他的情妇,有靠智力一夜致富、却始终找不到感情归宿终于迷失生活目的的银领,也有工于心计、靠出卖灵肉达到报复人生、得到权欲目的的女人……一座大厦,如同一个小小社会,将美丑善恶,将在权、欲、钱面前人类林林总总的复杂心态集中、绞合并折射出来,向生活在世纪末世纪初的人们发出心灵拷问:你是怎样地活着?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周大新在写完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之后,自觉把目光从农村、军营转向了都市,创作了《21大厦》。如果说“第二十幕”是20世纪象征的话,“21大厦”则是对21世纪的隐喻。周大新自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是立志要对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的巨大变迁进行全面表现。因此,《21大厦》以一座大楼象征整个社会,试图对处于时代交替中的中国社会进行全面反映和深刻剖析。
人物介绍
小谭
小说以在北京21大厦担任保安工作的乡下人小谭作为视角人物,以乡下人的眼光关照现代都市的生活。在小谭眼中,都市的婚姻和家庭是非常脆弱的,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为这种脆弱的婚姻家庭关系困扰着。职业之便使小谭有机会观察大厦里的各种人,他如光斑一样在大厦高层与低层间晃动,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中游走。书中各阶层的人的身份、地位、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在钱、权、欲面前皆呈现出同样复杂心态,这些,都通过小谭这个乡下人的目光折射出来。
梅苑
19岁的少女梅苑,委身于一个同龄青年并怀孕,但这个男青年却耽于享乐而拒绝婚姻,他认为“婚姻是限制人生自由的方法,结婚证是把人关进家庭监狱的逮捕证”。梅苑生下孩子后,也从未想到过要建立一个家庭,她认为“婚姻的目的,不就是两个,一个是满足身体的需要,另一个是繁衍后代,不结婚用我的办法同样能实现”。为了享受生活而拒绝婚姻家庭的观点,被某些纵情任欲的年轻人奉为时髦,他们相信“我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我有权拿它去换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天给我们身体不是让我们去等着它腐烂,而是让我们去使用去享受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梅苑把自己年轻的肉体奉献给邱总裁,换取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化妆品公司。
彭仪
彭仪利用男性的弱点和“性”的优势,争取到某部长情人的地位,成为21大厦高级私宅的女主人。这种不婚时髦,不仅破坏了伦理的秩序,而且对经济、政治的秩序造成巨大冲击。
宋大姐
住在21大厦高级私宅里的宋大姐是一个具有博士学历的知识女性,有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但精神生活却严重匮乏。在小谭眼中,这样大龄的女性不结婚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宋大姐并不属于拒绝婚姻的一代,她对婚姻的幸福充满了渴望,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一个不适合结婚的年代。曾对她海誓山盟的未婚夫魏东汉,偷偷摸摸地与其他女人鬼混,使她开始无力把握这个世界;英俊潇洒的马奔的甜言蜜语,又使她鼓起了步人婚姻生活的勇气,但马奔只是想通过结婚的手段,骗取她的财产以偿还债务;她不甘失败,贴出征婚广告寻找真正的男人,应征而至的郭堰古朴典雅,这给了她短暂的希望,却把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原来郭堰早已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的丈夫,一个可怜的孩子的父亲。一而再的失败,使她对男性完全失望,下决心要把男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彻底注销,她从商店里购买了代替男人的自慰器,但仍然难于缓解事业与情感的危机,她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了,怀着对古典爱情的梦想跳楼自杀。
作品鉴赏
当代都市社会生活的整体象征
《21大厦》是周大新第一部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借一个从河南农村来的小保安的眼睛,写出了居住在高楼大厦里形形色色的都市男女。在周大新眼中,那些工作和居住在“21大厦”顶层的城里人——不论是富有的老画家,还是渊博的学者,又或万人瞩目的明星,内心深处都动荡不安。周大新的书写是反思性的:这座现代化高楼中,不管住上层还是下层、是富人还是穷人、男性或者女性,都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伴随着都市现代化发展而生的“文明病”。
“21大厦”的三重象征性 “21大厦”似只是北京某个高档商住大厦的名字,但它却通过时间和概念、功能空间之镜和故事结构来隐喻都市社会的真实现状。其表现为:
一是时间和概念的隐喻。“21大厦”喻指21世纪人们的生活;大厦造型如飞翔之鹰——一个当今社会整体观感与理念和希望的缩影。正如周大新自述“到了首都,北京的生活让我得以观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我产生了想把中国人的精神大厦内部景观呈现出来的冲动。于是选择了一座大厦作为表现对象。”《21大厦》是对光怪陆离、浮躁纷扰的当今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与审查。
二是不同功能空间的镜喻。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了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保安“小谭”。职业之便使小谭有机会观察大厦里的各种人。他如光斑一样在大厦高层与低层间晃动,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中游走。书中各阶层的人的身份、地位、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在钱、权、欲面前皆呈现出同样复杂心态,这些,都通过小谭这个乡下人的目光折射出来。
三是故事结构的隐喻。《21大厦》的章节分别以4层、58层、地下2层、32层、43层来命名。这既是作者叙述的空间顺序,又是故事发展的结构。楼层高低代表社会阶层高低,地下室里的工作者代表社会底层人,顶层的高级住宅代表社会上层人士,作者力求在故事结构中传神地表现出21世纪初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动中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周大新直面当下社会大问题,深切关怀在强大物欲挤压下的现代都市人生存之焦虑和精神困境。《21大厦》是对中国人在现代化旅途中梦想与不安的写实,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
“黑雉鸟”意象的三重象征性 “黑雉鸟”是人膨胀的欲望的象征。无论因何种工作聚集在这座大厦,无论选择怎样的手段去满足物质的和情感的欲望,这些人都为了生存而努力,为了自己活得更加快乐与更加幸福而奋斗,而“更加”却没有尽头——囚笼就此锻造——一张黑色的关系网,附着在每个人复杂矛盾的欲望上,秘而不宣地变换着挣扎的形状。黑色象征压抑与未知,本应象征自由的鸟儿,在“21大厦”里却成了欲望的符号,它冲撞、自缚又迷茫。
“鸟困于笼”既是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的写照,又是其命运的象征。人们在大厦里可以解决吃穿行住、娱乐购物以及社交、婚恋生子等几乎一切问题。但这一生活方式把人禁锢在为填满利欲的人造时空中,封闭的生活如同牢狱。“鸟困于笼”仿佛是受膨胀物欲驱使下人之必然命运,21大厦里初落都市化“圈套”的人们,成了代言悲剧的活标本。
保安小谭的一生,是这一命运的写实。如此命运与其说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共同操纵,不如说这些具体的人构成了一个截然不同以往的时代显像,他们亦和小谭一样,既是这一时代实在力量的填充者,又是这一时代自我代偿的牺牲者。小谭的自杀源于无法与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和解。
命运的可能性只存在于理性的反思中,然而无人能苛责小谭,甚至以道德之名棒杀21大厦中的人,因为时代洪流过于湍急,没有给他们机会以锻炼理性;也因此,他们成就了这一湍急的洪流——鸟困于笼的意向,成了时代悲剧的象征。
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都市景观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 《21大厦》整体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相对于上帝视角的叙述,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三种优势:其一是叙述者的参与性带给读者以平实感和亲切感,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其二是叙述者的旁观性将所有人物统摄于一个视角之下,既强化了故事的整体性,又突出了这一视角的独特性。其三是叙述者的参与性多线程推动情节发展,其旁观性使多元矛盾聚集于单一视角,两者的张力创造了更大的情绪空间,更深的感染力更易触发读者的反思。更加巧妙的是,保安小谭作为叙述者,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这一嵌套性质与前述两种意向的象征性存在结构上的呼应。
“保安的视角”在作品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都市的谋生者,天然携带乡村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与新兴都市的诸方面格格不入,这种“隔膜”既为拉开距离的旁观创造条件,又凸显出滤镜的效果,使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关怀的责任感得到充分体现。
欲望化的人性与传统人伦的改变 作者通过保安小谭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一座人性失落的“欲望化”都市:与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的,是物欲中心日益膨胀和传统伦理道德边缘化。面对都市婚姻和家庭的困境,作者寄希望于农民的道德理想。小谭拒绝都市生活的改造,在与梅苑发生了性关系后,他渴望与梅苑建立一个“白头偕老”的家庭。“他脑子里的传统观念与大城市里飞速变化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冲突,最后使得他感受到了不解和绝望。”
小谭的自杀是对这种“物化”最决绝的反抗。作者用小谭的眼睛观察21大厦里的人,小谭用乡村的理想道德衡量他们的生活。在小谭看来,都市的婚姻和家庭普遍非常脆弱,在物化思维的驱使下,恋爱、婚姻和家庭都变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
失衡的两性世界 周大新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男女失衡的两性世界。在他设置的家庭关系、社会结构中,男人们大都不能奉献坚实的肩膀和支撑风雨的手臂。他们往往自私可怜、孱弱不忠,往往在关键时刻无情无义地抛弃女人,并以贫穷或成就事业为理由推卸责任;而女人们则大都是家庭与社会变革的活水、动力与精神支柱,是真正的生活强者。他衷情于女人,所以刻画出美丽、温柔、贤淑、善良、单纯、无私的女性形象。他曾说“我喜欢书写女性命运,是因为我对女性充满着同情,是因为女性身上有着人类得以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东西:爱和温情”。
《21大厦》里,相比起梅苑和彭怡的报复人生,丰嫂生活虽然贫穷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当得知偷自己血汗钱的人也有难处,竟不计前嫌,施以援手;虞悠则为了救一个被抛弃的小孩,不幸染上艾滋病,遗恨而去。这些女性都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有的成为苦难的奴隶,有的则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美丽。
立足于乡土的写作姿态
出生于南阳农村的周大新,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作家必须和自己生活的土地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深刻。”周大新对故土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既是对南阳盆地的精神依恋,也是对家乡的深情守望。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展示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图景,他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身上,在对普通人物命运的深度挖掘上注入自己的批判精神。
《21大厦》主要展示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图景,周大新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被遗忘的一群小人物身上,在对他们命运的深度挖掘上注入自己的批判精神。周大新所描写的这类人物形象,“一点阳光不见”是他们生存处境的最好比喻,生活在城市的农民按照自己最朴素的本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以对抗城市施之的压力。
但是,窥视者只能是窥视者,任何想越位的可能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打消。小保安以为他获得了梅苑的爱情,于是,他开始像在农村一样,悄悄地安排着婚礼。但,梅苑的行为却无情地粉碎了小保安的梦。但是,小保安的死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善良、保守的农村人追求城市生活理想的破灭,也在于他无法忍受失去尊严的生活。
《21大厦》整部作品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观察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窥视和拷问了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拷问现代人在日益发达的物质条件下,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作品让人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人性何以如此?人性的善美怎样盛放在物化的当代?建构人性的美好花园,创建和谐社会,才是现代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品影响
2001年,《21大厦》获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
作品评价
周大新由《21大厦》这个有限的空间,展示了多层面的人生世态,善良而命乖运厄的白领丽人、行为怪异而收入颇丰的画家师徒、贪污受贿的部长和情妇、一掷千金的豪富、勤恳工作而收人甚微的保安员、清洁……有限的空间,浓缩着一个社会的版本。《21大厦》不仅是一部形式新颖、表现出创新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思考深刻的小说,同时还是一部比较好看的小说。由此也告诉我们,小说及所有的艺术,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得是内容与形式相和谐,思想和艺术相统一。(文学评论家林为进评)
周大新的长篇小说《21大厦》以坐落于京郊的一座具有现代化多种功能的五十八层大厦为背景,描摹了当今社会的众生相,比较深刻地开掘了当代人的人性,揭示了当代社会物质文明迅猛发展与人们精神孤独失落、人性被扭曲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小说在结构、叙述以及象征手法运用等诸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艺术探索和突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无论就周大新的小说创作来说,还是就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来说,《21大厦》都是一部值得刮目相看的重要作品。(文学评论家何镇邦评)
出版信息
《21大厦》首次出版于2001年6月。2001年8月发表于《钟山》第4期,后有不同版本再版。
作者简介
周大新,1952年2月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出版长篇小说《走出盆地》《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安魂》《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洛城花落》《第二十幕》(上、中、下三卷)十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七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共八百余万字。出版有文集20卷。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解放军新作品奖一等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南丁文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荣誉。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希腊文、越南文、韩文等文字。根据其中篇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的电影《香魂女》,曾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现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22:58
目录
概述
内容梗概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