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于1981年提出了发展低温桉供热堆的倡议,于1983年至1984年,利用已有的游泳池式屏蔽试验堆进行了核供热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低温核供热堆的方案选择与研究。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当时国际上发展的各种低温核供热堆方案的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做为发展我国低温核供热堆的主要堆型。该堆型具有结构简单、经济性好、固有安全性高等特点。1984年,低温核供热堆得到了国家计委与科委的批准,列入国家“六五”及“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家“七五”攻关期间,经过大量
台架试验,完成了包括全功率自然循环特性、非能动安全特性、一体化技术、水力驱动控制棒、自稳压特性等内容的核供热堆关键技术攻关。
5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于1986年3月动工兴建,1987年9月土建完工。1989年4月设备及系统安装完毕并开始调试。在该堆建造和调试期间,
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实施了颇有成效的安全审查和监督工作。经约1年半的安全审评和监督检查,于1989年9月初调试完毕,9月28曰颁发了首次装料批准书。10月9日完成核燃料装料。11月3日反应堆首次达临界,12月16日反应堆达满功率运行。与此同时,开始向全所5万余平方米建筑物供热, 直到3月22日供暖结束,连续供暖超过100天,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该堆自1989年投入运行后,进行了大量运行性能实验和安全性能实验,验证了核供热堆的优异性能。
应用 200MW核供热堆采用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安全原则与5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相同,如均采用一体化布置、自然循环、自稳压、非能动余热排出和被动式安全系统设计等等。但是,在工程上从5MW核供热堆到200MW核供热堆并非简单的比例放大。
清华大学核研院在1989年完成5MW核供热试验堆后,开展了50余项试验研究,进行了200MW供热堆全尺寸工程模拟试验。其目的就是解决从5MW供热堆向200MW供热堆过渡带来的工程问题。
在国家“八五”攻关期间,完成了200MW商用堆关键技术攻关和以热电联供、制冷空调、海水淡化等实验为代表的供热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商用示范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工程前期准备。在国家“九五”攻关期间,完成了与核供热堆技术推广应用相关的工程验证实验。1996年12月大庆200MW核供热堆项目取得建造许可证,标志着壳式低温核供热堆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此外,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下,1996年9月到1998年10月,完成了以核供热堆为热源与采用竖管式高温多效蒸馏(VTFE)海水淡化工艺相耦合的摩洛哥10MW核能海水淡化厂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