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式机枪
中国机枪史上自行设计的第一部机枪
67式机枪自1959年开始做前期探索,于1960年国家正式立项“608项目”研制,于1967年通过国家定型命名为“67式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一举改变了以往仿制外国机枪的历史,成为中国机枪史上自行设计的第一部机枪。1970年总参决定装备部队,同时替代三种原先装备的机枪。1977年完成第一次改进,定型67-1式轻重两用机枪。1978年3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第二次改进定型为67-2式轻重两用机枪。
机枪历史
67式机枪一开始叫做“67式轻重两用机枪”,提出研制新型机枪的原因很简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营和步兵连装备的机枪以仿制苏联二战时期的53式重机枪/57式重机枪,以及58式连用机枪为主,这两种机枪的技术性能已经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美苏军队,尤其仿制苏联RP-46机枪的58式连用机枪,因为过于笨重而且不能更换枪管,解放军迫切需要新机枪取而代之。而且当时国内又没有一种完全国产的重机枪可以替代,为了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避免又一次装备外国设计重机枪的尴尬情况,中国兵工行业提出研制一种新型的轻重两用机枪,用于装备步兵营机枪连和步兵连的机枪班。
衍生型
1967年-1式机枪
1967年-1式7.62mm重机枪是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的改进型,因其装备部队主要作重机枪使用,所以改称为重机枪而不再称作轻重两用机枪。该枪1978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
改进后的67-1式重机枪与67式机枪相比,取消了后架杆的驻锄板,加大水平支承板和前架杆驻锄面积;改变枪身与枪架的联接方式,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采用机匣、扳机座与枪架相连的方式,而67-1式7.62mm重机枪枪身与枪架连接的前、后接头都与机匣焊接为一体,增大枪身抛壳窗面积,加粗枪管高温区的直径,枪机框右前侧增加一个滚轮,由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机匣左面铆有瞄准具座,用于安装高射瞄准具及红外瞄准镜;两脚架改为可拆卸结构,除作轻机枪使用外,高射时,两脚架结合在枪架的脚架连接座上,即成为一个支撑臂。
1967年-2式机枪
1967年-2式7.62mm重机枪是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的第二次改进型,1979年12月开始研制,1982年1月设计定型。
67-2式重机枪采用圆柱形气体调节器代替67-1式重机枪的圆锥形气体调节器。调节器上有六方形头部和弹壳槽,可用附件扳手或弹壳底缘旋转调节气槽。当调节器上的刻线对准导气箍上的刻线时,用力即可以推出调节器。
67-2式重机枪的提把改为可伸缩式,该提把由提把焊接件、提把卡销、提把手柄、提把螺钉等组成。使用时,按下提把卡销,其上的凸起脱离提把焊接件上的相应凹槽,提把手柄即可前后滑移,当手柄滑动到一定位置时,提把卡销在卡销簧力的作用下,凸起又落入提把焊接件的凹槽内,提把手柄的伸缩长度为50mm。提把手柄在前方位置时便于更换枪管,在后方位置时便于提枪转移阵地。
枪架结构67-2式重机枪可配两种三脚架。其两脚在前、一脚在后的枪架结构原理与67-1式重机枪的枪架基本相同。分为上架和下架两大部分。上架包括枪架身、高低架身、立轴等部件。枪架身通过前后支座、卡铁手柄与枪身连接,分解结合方便迅速。高低精瞄机设在枪架身与高低架身之间,高低架身被夹紧后,可用精瞄机进行微调。下架包括旋回架座、前后架杆、高射接头等零部件。改变前、后脚接头齿的啮合位置可以调整火线高和左右侧倾,保持立轴的垂直。后架杆尾部有高射接头,高射时与枪身连接。区别是:驻锄高度为20mm,比67-1式的短了50mm,射击过程中可贴地面滑动。
一脚在前、两脚在后的枪架与两脚在前的枪架在结构上有如下区别:前者无高低架身,高低的调整是通过改变高低伸杆的位置来实现的,两后脚之间的夹角为54度,使机枪在方向角为±30度范围内的射击精度较好,并且高射接头在前架杆上,高射时将两脚架插入后支坐,枪架翻转90度,拔出高射连接销即可将枪身装上。
优点与缺点
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采取单程进弹方式,与53式7.62mm重机枪相比,其供弹机构结构简单,质量轻,机动灵活性好,适应各种地形射击;一枪多用,设有夜间瞄准装置,适于夜战。但该枪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改变火线高操作不方便;射击精度不稳定,新枪时射击精度尚好但当使用或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缓冲器的磨损,间隙变大,射弹散布明显增大;机枪连续射击过程中发生卡壳故障时,如果枪管温度过高会使已进膛而未闭锁的枪弹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恶劣的使用条件下或机构磨损以后射击,机构动作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卡弹等故障明显增多。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08:14
目录
概述
机枪历史
衍生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