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式主战坦克
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坦克
三菱STB 74式主战坦克(日语:ななよんしきせんしゃ,英语:Type 74 Main battle tank)是日本三菱重工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研制生产的中型主战坦克。
发展沿革
日本二次大战后第一种国产坦克──61式坦克在1962年推出后,日本陆上自卫队立刻着手规划新一代的主战坦克, 由防卫厅技术本部以及三菱重工等单位合作进行研发。1964至1967年,技术研究本部推出了一些新坦克的试验载台进行测试,并在1968年展开原型车制造,1969年推出两辆原型车,分别是1969年7月出厂的STB-1与9月出厂的STB-2(STB代表“第二代坦克原型车”),其中STB-1装备英制L-7A1 105mm 51倍径旋膛炮(1968年起授权日本生产)以及自动装填系统;除了STB-1之外,当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仍在测试的T-64主战坦克使用自动装填系统,不过为了降低成本、复杂度并提升可靠度,自动装填系统的研发并未继续进行。
1970年4月至1971年12月,三菱又制造了4辆经过改进的原型车(STB-3~6),取消了自动装填系统;经过密集的测试与改进后,终于在1974年9月定型,被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式命名为74式。74式坦克从1974年9月开始服役,量产作业持续到到1989年,总共生产了873辆供陆上自卫队使用。74式前后有B、C、D、E、F等五种小幅改进型,其中B型增加了使用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的能力,E型增加多用途高爆穿甲弹(HEAT-MP)的运用能力,F型则是在车体前方加装92式除雷系统。依照1974年币值,74式的研发总经费达25亿日元;若以1984年币值计算,每辆74式价值3.76亿日元。
设计特点
车体设计
74式的规划阶段,受到50年代认为坦克装甲将无法抵挡高威力炮弹与成型装药穿甲弹的影响,日本遂从降低坦克被击中机率着手;因此74式坦克十分重视减低被弹面积,为此还曾评估同时期瑞典Strv-103的无炮塔设计;虽然74式最后仍采用有炮塔设计,但为了减少被命中的机率,整体车高仍极其低矮。74式在设计时则规划以公路运输为主,为此还配合推出了名为“73式特大半联结车”的拖板车来配合74式的道路运输。74式的战斗重量为38吨,虽比61式增加3吨,但体积与重量仍低于同时期的英美主战坦克;74式偏低的体积与重量,也与日本本岛地形崎岖、公路较为狭窄以及桥梁载重限制有关,如果太大太重就难以进行战略性运输。
74式坦克采用钢板焊接的车身以及铸造式龟壳型炮塔,车身装甲厚度在50至130mm之间,炮塔则在75~130mm之间。74式的构型低矮紧凑,宽度较窄,被弹面积极低,炮塔避弹构型颇佳。74式的炮塔外型与法国AMX-30坦克类似,呈半圆形,炮塔后部则稍有延长;炮塔造型扁平,炮弹容易滑开,可降低被炮弹击穿的机率。由于车体高度较低,宽度窄,车内空间必然减小,故74式将车体上部结构的宽幅一路延伸到履带上方,尽可能增加车内可用空间;此种设计在二战时代的坦克十分普遍,但是日后随着坦克体型日益增大,就不太需要争取这块空间了,因为此种设计会增加车体高度。
防护设计
74式的底盘下半部采用整体铸造,具有提高强度、防护性、减低重量等优点,但在生产时的技术要求较高,且需要大型设备,导致成本较高。74式车体前部装甲厚130mm,两侧厚度75mm,后部厚度50mm;炮塔前部装甲厚约130mm,两侧厚75mm,后部厚50mm。炮塔侧面和车体后部设置了安装各种用具的拖架,除增加使用性之外,还可降低敌方炮弹的穿透力。74式车内配备全车加压式核生化(NBC)防护系统,并以高性能滤毒通风机来过滤进入车内的空气。
动力设计
动力方面,74式采用一具三菱10ZF Model 22WT二行程水冷10汽缸多燃料发动机,汽缸直径135mm,活塞行程150mm,每个汽缸有4个排气门,直流扫气,并附带两个机械传动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两组中冷器,能使用标准柴油、JP4煤油和汽油等多种燃料,在每分钟2200转时可发出870马力的功率,被两个轴流式风扇消耗若干功率后,输出的最大净功率约720马力,单位重量功率达18.94 hp/吨,不过最大路速只有53km/hr,最大越野速度35km/hr,速度比起单位重量马力同级的AMX-30、豹1( 65km/hr)有一段落差。与引擎搭配的是三菱MT-75A变速箱,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多片湿式离合器,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每一个排档上都可以进行原地转向。
先前61型坦克的变速箱以高低档离合器作为一次变速机构,以两个行星齿轮作为二次变速机构,而74式的MT-75A变速箱则将这两种机构安装在同一轴上。61型坦克变速机构的每次变速,系以脚操纵高低档离合器进行,而74式坦克在操纵高速杆时,一次变速机构的离合器先分离,一次变速机构各档位的液压机构开始运作后,藉由回路内的差压转换阀作用,使一次变速机构自动结合。因此,74式只需在启动与停车时使用离合器踏板,行驶时就跟装有液压变矩器的车辆相同,可以不用离合器工作,大幅简化驾驶操纵,而且不像液压系统般会有流体损失。
不同于61式坦克采用发动机设车尾、传动系统设车头的传统设计,74式采用更现代化的设计,将发动机与传动装置整合成一个包件设于车尾,因此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此种设计可大幅节省后勤维修的工作量,省略贯穿车体的传动轴之后,也能减低动力系统的体积、复杂度与故障率,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车体高度。74式拥有液压辅助转向系统的坦克,为功率再生式,利用中间轴上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在转向时从制动的一侧向不制动的另一侧回收功率,能使内部功率损失减到最小。必要时74式车头能加装一具液压推土铲,作为构筑坦克掩体之用。
武装设计
火力方面,74式配备一门当时最为西方坦克广泛采用的英制L-7A3 105mm 51倍径旋膛炮的改良型,使用北约标准炮弹,具备新的驻退复进机,有炮膛排烟器而无炮口制退器,炮身实际寿命约150发,射击M-735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时的炮口初速约1501m/s,射击脱壳穿甲弹(APDS)时炮口初速约1490m /s;1990年代以来,74式的主要弹种包括93式APFSDS、91式多用途高爆穿甲弹(HEAT-MP)、00式练习弹以及77式空包弹等。由于炮塔极为低矮,74式的主炮俯仰范围相当有限,只有-6~+9度,但可仰赖液气压悬吊系统调整车体俯仰姿态来增加主炮在垂直向的射界(正负各6度)。
74式的副武装为一挺安装于车顶M-2 12.7mm防空机枪以及一挺74式7.62mm同轴机枪,此外炮塔两侧各有一具三联装73式烟幕弹发射器。74式7.62mm机枪的标准射速为650发/分,并能选择200发/分获1000发/分的射速,车内子弹携行量4500发;M2重机枪位于车长旋转塔与装填手舱盖之间,使车长与装填手都可使用,对空射速为1050发/分,平射时为400发/分,机枪枪口初速为850m/s,车内携弹量600发。74式炮塔后部两侧各有一组三联装60mm烟幕弹发射器,两组可分别或可同时发射,有效射程100m,烟幕弹在离地面约30m高度由计时引信引爆,可制造直径50m的烟幕。
火控设计
74式的射控系统包括:整合有红宝石激光测距仪、红外线夜视镜与光学观测/瞄准仪的J-3车长瞄准仪,以及J-2炮手光学瞄准仪、弹道计算机与主炮双轴稳定仪,都是日本自制的产品,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双轴稳定系统附带一个资料储存器,如果坦克发生剧烈回转或极度倾斜、使目标超出主炮俯仰范围的情况下,当车辆恢复原本姿态,储存器便能恢复稳定系统原设定值,使火炮继续对准目标;然而储存器的范围只有10度,如果姿态改变超过主炮俯仰范围的10度以上,就超出储存器能力范围,稳定系统便失去作用。74式的车长塔顶可360度旋转,其上装有五具潜望镜。
74式的J-2、J-3瞄准仪都与主炮伺服/稳定装置连结,进行同步连动。弹道电脑也与车长、炮手瞄准仪连结,自动从激光测距仪获取目标距离,并其他参数而完成射击参数解算,期中炮耳轴倾角、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等由各感测器自动传入弹道计算机,炮膛磨损、装药温度、弹药类型等资讯则由人工输入。此外,炮塔右侧装有一具J-1红外线瞄准仪,作为炮手的备用瞄准仪。车长瞄准仪内的激光测距仪使用距离300~5000m,精确度在10m以内,每分钟可工作10次,炮手与车长操控席都有测距按钮。为了配合红外线夜视镜,74式的主炮左侧装有一具与炮座同轴的大型白光/红外线探照灯,其灯泡发射白光,配合滤光镜就能投射红外线。早期的74式的滤光镜由于设计不良,主炮开火时常被震坏,这项问题在后来获得改善。
基本数据
衍生型号
78式装甲回收车
78式装甲回收车在1974年开始制造原型车,1978年研发完成并进入服役,其构型与法国AMX-30D、德国豹1等改装自坦克的回收车类似,以74式的底盘与承载系统为基础,去除炮塔。78式重38吨,全长7.95m,全宽3.38m,全高2.4m。车体前段装有一具伸缩式旋转吊车,水平转角度为270度,高低角度为0~75度,伸展长度3m,最大举升高度为7m,举升能力达20吨;车体中部装有一具最大牵引力达38吨的主绞盘,以及一具专门驱动吊车的辅助绞盘,此外还设置保障安全性的防逆转制动器,避免牵引、起吊作业时负载物突然掉落。
主绞盘有两种不同的卷绕速度,分别是每分钟15m与每分钟6m,而钢缆靠液压动力展开时的速率为每分钟30m;车体前部装有滑轮,能使绞盘的牵引能力增加1倍,不过作业速度也自然降低一半。乘员舱左侧备有大、中、小3种钩环,舱内还备有若关专业抢修工具以及焊接所需的氧气瓶、乙炔瓶。车头装有一具液压助锄,在吊车进行作业时便放下助锄,可增加车辆稳定性。78式能拖回故障的74式坦克,或吊装拆换74式的动力包件。车上编制四名乘员(车长、驾驶员与二名作业人员),自卫武装为一挺12.7mm机枪以及两组三联装烟幕弹发射器。
87式自行高射炮
87式自行高射炮的研发工作始于1979年的AWX计划,由三菱重工业公司和三菱电机研发,并引进当时德国猎豹式(Gepard)自行高射炮的技术,最初曾打算使用61式坦克的底盘,后因机动力不足而改用74式的底盘。AWX在1982年完成部分关键系统,在1984年推出第一辆原型车,于1984至1986年进行各种试验,在1987年正式定型,命名为87式,并开始服役,取代日本陆上自卫队的M15A1或M-42等老旧美制自行高射炮。87式战斗重量44ton,换装一具防空炮塔,炮塔两侧各有一门瑞士奥利岗(Oerlikon)KDA 35mm机炮(与猎豹防炮车相同),车内备有300多发高爆弹与20发穿甲弹。
车上配备先进的侦测/射控系统,架构与猎豹式类似,包括炮塔后段上方的搜索、追踪雷达各一,追踪雷达上装有一具同轴的电视摄影机,此外还有激光测距仪以及备用的直接光学追踪仪、光学测距仪等,射控系统核心为一具数位式弹道计算电脑。此外,炮塔两侧各装一具三联装烟幕弹发射器。车内编制三名人员,包括车长、炮手与驾驶,车长与炮手位于炮塔前部的战斗舱内,炮塔顶部设有一个向后开启的铰接式舱盖。炮塔内装有朝前的光学直接瞄准镜,其两侧各有2个固定式观察潜望镜。87式的造价极其昂贵,每辆超过2500万美元,因此日本陆上自卫队仅能以每年平均不到三辆的速率生产;从1987年到2004年停产为止,87式仅仅生产了52辆。
91式野战架桥车
早期的67式架桥车最大承受通过重量为40吨,已不能承受新研制的90式主战坦克正常通过,为了取代67式架桥车,91式架桥车便应运而生。91式野战架桥车于1985年开始研发,1991年服役。91式在74式的车体上配备一具与豹1架桥车相同的水平伸展式机动桥,伸展后全长22m,能于5分钟内架设完毕,可承受60吨的车辆通过。至2010年共生产24辆。
74式改主战坦克
美苏冷战结束后,日本首度对74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良,称为74改或74G,首辆原型车在1993年推出,在1994年共有四辆完成改装,不过之后陆上自卫队集中来换装全新的90式坦克,并未继将74式升级为74G;而这四辆74G则配属于富士教导团的坦克教导队,作为训练之用。74G的主要改良包括换装新型红外线热影像仪、激光警告器、与警告器连动的自动烟幕弹发射器等。
其他改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9 11:47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