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是中国研制的一款
自行加榴炮,是我国第一代大口径自行炮,为我军军、师两级主要装备之一。首门样炮于1978年年末研制成功,1983年11月批准定型。
经过两次设计定型试验后,该自行加榴炮于1983年11月批准定型,1984年参加国庆35周年的阅兵典礼,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赞许。该自行加榴炮现已成为我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
装备之一,装备于步兵军、
机械化师和预备炮师。
70-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虽然价廉物美、操作简便、便于保障,满足了部队急需,但是,该炮的不足也显露无疑,由于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的,当需要大范围变换射击方向时,就只能转动车辆了,因此,火力机动较差;另外,由于火炮口径较小、射程较近,支援装甲机械化部队大纵深作战的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军方决定于1978年开始我国新一代自行火炮的总体技术论证和样炮(车)的研制工作。
1978年12月研制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自行加榴炮的研制工作。作为总师单位的我国某大型坦克制造厂与其他许多合作单位一起全面展开了我国新一代自行加榴炮的论证和设计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师单位很快完成了总体论证报告,并拿出了论证样车方案。1979年6月,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论证样车的方案审定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论样车的初步方案,并认为采用动力装置的底盘结构形式,能够很好地满足承载大口径加榴炮的需要。至1980年2月,总师单位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总装任务,并组织试验人员对样车进行了工厂试验。经过5023公里的长距离行驶和高强度的实弹射击试验,试验人员认为,该车总体布置可行,火炮的射程、地面着弹区的密集度、射击稳定性等比原牵引式火炮有了大幅度提高,底盘部分机动性的主要指标均能满足要求,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车辆行驶中振动、噪音大,乘员难以承受;二是行走系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行动部分部件需要经常更换和维修;三是战斗全重超过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四是发动机油、水温度和传动装置、行走系统工作温度偏高,难以满足远距离、高强度机动的要求;五是火炮的输弹机动作不灵活,瞄准具精度达不到要求等。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1年初开始,总师单位组织各参研单位对样车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对样车的设计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样车又进行了2600公里的验证试验。验证试验表明,样车的改进效果十分明显,车辆行驶中的振动和噪音水平已降低到了62式轻型坦克的水平;行走系统可靠性有了较大改善,故障率明显下降;半自动输弹机的台架试验基本可靠。样车的可行性、可靠性试验通过后,总师单位乘胜扩大战果,在试验样车的基础上进行定型样车设计,并于1981年7月完成了2辆定型样车的总装任务。随后,2辆定型样车交给炮兵进行8000~9000公里的设计定型试验。至1982年底,2辆样车分别进行了冬、夏季定型试验,试验摩托小时800多个,总行驶里程近20000公里,共发射炮弹854发(其中1辆发射了559发),完成了全部试验项目。试验后有关部门认为,我国第一代全封闭式、全装甲防护、大口径自行加榴炮(含动力装置前置式通用底盘),经过4年多的研制,重大技术难题已获得有效解决,主要配件和原材料全部立足国内,结构工艺性较好,具备了小批量生产条件。该型自行加榴炮于1983年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83式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后定名为PLZ-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1984年10月1日,我军装甲部队炮兵团的官兵们驾驶着我国第一代新型大口径自行加榴炮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并向世界展示了我军炮兵的实力以及我国
自行榴弹炮的最新研制成果,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