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
2023年邱礼涛执导的电影
《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是由邱礼涛执导,陈大明编剧,张涵予黄轩文咏珊领衔主演,谷嘉诚张本煜徐小飒尚语贤白那日苏赵炳锐何晟铭主演,刘德华特别出演的动作电影,于2023年9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该国经历严重的经济困难,商品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大量中国商人利用K3次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作为一种商业通道运送商品到俄罗斯市场,并从中获得利润。然而,随着列车所承载的现金和商品价值的增加,它也逐渐吸引犯罪分子的关注。苗青山(黄轩饰)领导的犯罪集团分工明确,针对K3次国际列车发动一系列残忍的抢劫行为,这些事件一时间震惊世界。在案件发生后,中国警方官员崔振海(张涵予饰)带领公安小队伪装成商人,深入到俄罗斯境内执行跨国抓捕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一位使用“瓦西里”这个化名的神秘人物(刘德华饰)和一名叫真真的女子(文咏珊饰)引起警方注意。随着调查的深入,惊人的背后阴谋逐步被揭露。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刘德华透露,《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这个故事他已经期待很多年,可以说是他20年来的梦想。导演邱礼涛曾在2016年接到过“93国际列车大劫案”这个故事的拍摄邀请,但那时他并未没有接下。2021年3月,邱礼涛接到刘德华的合作邀请。邱礼涛表示,该影片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非常吸引他。
该影片题材在1995年被香港导演麦当杰改编拍成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在2018年也播出过电视剧版《莫斯科行动》。在此情况下,邱礼涛决定通过塑造动作戏场景来给观众一些新鲜感。在看过剧本后,他认为剧本很长,人物太多,拍摄的时长、节奏、类型上有一些问题。为此,编剧陈大明飞到西双版纳,与当时正在拍摄《绝对追击》的邱礼涛一起讨论修改,之后又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多次沟通才完成创作。
剧本创作
在经历10个月的剧本创作中,编创团队反复打磨与调整,不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与记录完成细节推敲,更是邀请到当年参与案件侦办的艾安军作为总顾问。编剧陈大明有20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呆过的经历,他充分搜集当年真实案件的档案并仔细研究,以至于他对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原型人物等都非常熟悉,这也为影片的戏剧冲突和故事张力提供充分保证。由于真实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众多,为使影片有更好的呈现,陈大明在改编时着重突出有特点的反派人物并深挖其动机。导演邱礼涛并没有将故事线拉到18年,而是将故事集中在中国警察如何实施跨国缉匪的过程上。
场地取景
剧组共启用5座摄影棚,总置景面积约17000平方米,耗时半年多复刻多个场景。其中,还原场景主要在青岛摄影棚搭建,而外景则大部分在哈尔滨进行取景。剧组按照1:1的比例搭建还原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水宫场景,还邀请到俄罗斯的顾问团队进行把关。水道中使用的红砖也是1:1打造的,红砖上还做出斑驳、青苔、被水久泡的颜色。此外,剧组还打造出一个中俄列车换轨站,并购买2节车厢,租赁2节车厢,又1:1实景搭建几节车厢作为置景。而片中火箭基地场景也是仿照苏联时期遗留的废弃火箭基地1:1建设的,占地4000平方米,高约20米。
服装化妆
据该片的造型指导李宙介绍,造型团队在开机前花费3至4个月的时间对上世纪90年代的时尚背景、流行特点进行资料收集,同时研究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角色形象与故事背景相贴合。例如,片中瓦西里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又并非富翁,而且他还会凿下水道、钻井等,因此就为他设计出当时俄罗斯真实的地下管道钻井防护服。影片中真真这一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在火车上就会打扮得非常妩媚来吸引商人,而在生活中的妆面和头发就会相对朴素简洁。关于警察崔振海在执行乔装任务时的着装问题,造型团队查阅了火车上商人打扮的资料,整体以宽松、方便为主。
拍摄情况
在拍摄方面,邱礼涛和团队先是设计两个方案,一种是在哈尔滨找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进行拍摄;第二种是在哈尔滨拍完后,再在俄罗斯本土找拍摄团队再拍一遍,最后用视效合成。最终,导演选择第二种方案。例如,片中刘德华和文咏珊开着车在莫斯科街头跟踪张涵予饰演的警察这一戏份,邱礼涛先是将这场戏在哈尔滨拍完,剪辑好后形成一个活动的故事板,让俄罗斯团队在异国按照导演剪辑好的镜头再拍一遍,最后利用视效将哈尔滨的街道建筑全部替换成莫斯科的外景。
此外,影片团队最初的决定减少部分景片以腾出足够的空间来拍摄动作戏,但后来发现如果拿掉景片,拍出来就没有很强的局促感。火车上的戏拍摄时,场地比较拥挤,当摄影机设备进场后,走廊里无法过人。因此,有时候演员拍一个镜头后,要做调整的话也只能在原地等待。
幕后花絮
张涵予对《莫斯科行动》的真实案件很熟悉,因为他有刑警朋友参与过这起案件的侦破。此外,该电影是刘德华和张涵予自《天下无贼》后第4次合作。
导演邱礼涛表示,他在上世纪90年代听闻过《莫斯科行动》的真实案件,案件发生的时候很轰动,而他在拍这部电影时也对当时的诸多资料进行研究,他说:“对这个案件我几乎已经成‘半个专家’了。”
该影片是黄轩出道以来首次出演反派,他不仅专门去看真实犯罪者的采访,了解历史上的中俄列车劫案,而且还使用MBTI十六型人格类型理论对苗青山的人格进行分析想象。黄轩为角色苗青山写人物小传,并特别为这个角色加入长笛的元素,由此来制造人物的反差感。
文咏珊在影片中饰演的李素真与刘德华饰演的瓦西里曾有过一段恋情,文咏珊与刘德华拍的第一场对手戏就要展示两个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为使人物关系更加真实可信,两人临时决定将台词换成粤语对白。此外,这也是文咏珊首次挑战用普通话、粤语、俄语三种语言演绎台词。
刘德华在看到影片中按照莫斯科地下水道1:1还原的场景后表示惊讶,称该场景基本和他去莫斯科时见到的一模一样。对此,黄轩也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他看到后甚至基于本能惊叹地叫出来,感叹于摄影棚里能搭出如此壮观且具有功能性的场景。而何晟铭看到片中另一场景,废弃火箭基地,也表示代入感非常强;电影拍摄中还炸掉一架1:1还原的cy-27战斗机。
配乐
由黑豹乐队演唱的《无地自容》是该影片中的插曲。导演邱礼涛表示,使用《无地自容》一是因为他自己非常喜欢这首歌,二来是这首歌充满上世纪90年代的感觉,有代入感。此外,影片中的角色苗青山非常喜欢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该曲也曾在片中出现。关于选择这首交响曲的原因,编剧陈大明解释是因为该曲在那个时代有一定社会批判性,而恰好符合苗青山反社会的人格特征。
相关公司
参考资料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票房信息
影片特色
主题寓意
该影片改编自中国第一桩跨境追捕真实案件,彰显出人民警察打击跨国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决心,同时也凸显出人民警察忠诚担当的时代风貌,树立起守护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时代形象。影片揭示角色内心深处隐藏的温暖情感,然而在现实世界的无序潮涌中,这些角色保护内心情感的愿望因为各种欲望的交织而发生变质,让一个人走向崩塌的未来。该影片用一种高度还原现实的方法,让人们重温那个逝去的年代。影片中机车在迷宫般的岔径中绕行追逐,带来迷幻的沉浸感,让观众心悬一线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情节背后的深刻寓意——人生多歧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归途。
叙事手法
该影片叙事节奏快速而清晰,在不停变换的场景中,影片主要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运用携带大量信息的镜头细致地勾勒出各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4月5日
专业评价
电影在立意上有非常大的突破,通常这种犯罪动作类型片会偏血腥,但这部电影在挖掘温暖感方面下大功夫,是一种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体现和阐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评)
社会事件改编必须有创作者自身对这个事件的解读、认识和他自己的立意角度。从这一点上看,电影《莫斯科行动》既讲案情本身,又展现抓捕中正义和犯罪的较量,还挖掘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几个层面共同铺展,使得这个故事非常立体。(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武亚军评)
制作团队有着丰富的商业电影工作经验,运用纯熟的制作手法和创新的内容来进行表达。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加上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观众焦点与角色视点完美统一。该片作为“国家行动三部曲”最终章,以弘扬“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创作内核,用商业电影的持续技术创新、内容布局加持、深化人物塑造等多角度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体现出文艺工作者聆听时代回响,书写时代故事,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担当。(环球网评)
香港导演邱礼涛的作品总是会有一种生猛极致的生命力,在炫酷打斗和精彩文戏构成的观赏性之外,该片还用一种高度还原现实的方法,让人们重温那个逝去的年代。影片还原俄罗斯的地铁、下水道、博物馆、火箭发射基地等重要的地标,那庞大的地下空间与地上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机车在迷宫般的岔径中绕行追逐,蜿蜒曲折的柳暗花明带来迷幻、眩晕的沉浸感,观众在心悬一线时,更能体会到情节背后的深刻寓意——人生多歧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归途。(北京青年报评)
《莫斯科行动》的原型案件很吸引人,不仅有浓重的时代色彩,也不乏精彩的看点。只可惜,这两点都被导演抛弃。首先,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对本片的意义无从体现,除演员的服装和电影的布景之外,把本片放到任何时间,似乎都没有什么违和感。其次,在真实案件中,国内公安干警在境外实施抓捕,可谓困难重重。但在本片中,却没有这种真实感和代入感。这正是香港商业电影一贯的特色——突出娱乐性,忽略真实性。香港电影的工业化流水线操作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但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情节的合理,是人性的复杂,是思想的深刻。(荔枝新闻评)
经典台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2:36
目录
概述
剧情介绍
演职员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