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CP
高级数据通信控制协议
ADCCP:高级数据通信控制协议(Advanced Data Communications Control Protocol) 即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七十年代初,IBM公司率先提出了面向比特的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随后,ANSI和ISO均采纳并发展了SDLC,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标准:ANSI的高级通信控制过程ADCCP(Advanced Data Control Procedure),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具体介绍
数据通信协议(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s),亦称数据通信控制协议。是为保证数据通信网中通信双方能有效,可靠通信而规定的一系列约定。这些约定包括数据的格式,顺序和速率,数据传输的确认或拒收,差错检测,重传控制和询问等操作。数据通信协议分两类:一类称为基本型通信控制协议,用于以字符为基本单位的数据传输,如BSC协议(二进制同步同步通信协议);另一类称为高级链路控制协议,用于以比特为基本单位的数据传输,如HDLC(高级数据键路控制协议)和SDLC(同步数据键路控制协议)。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目的在于允许同步的比特序列独立地数据通信
特点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是可靠性高,高速传输的控制规程。其特点如下:
HDLC相当于OSI基本参照模型的数据链路层部分的标准方式的一种。HDLC的适用领域很广,近代协议的数据链路层大部分都是基于HDLC的。HDLC用一种特殊的位模式01111110作为标志以确定帧的边界。同一个标志既可以作为前一帧的结束,也可作为后一帧的开始。
标志域F:由于帧中间出现位模式01111110时,也会被当做标志,从而破坏帧的同步。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要使用位填充的技术,即发送器在发送的数据比特序列中一旦发现5个1,则在其后插入一个0.这样就保证了传输的数据比特序列中不会出现和帧标志相同的位模式。接收器则进行相反的操作,:在接收的比特序列中如果发现5个1的序列,则检查第6位,若第6位为0则删除之;若第6位为1且第7位为0,则认为是检测到帧尾的标志域;若第6位和第7位都是1,则认为是发送站的停止信号。
操作方式
HDLC是通用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当开始建立数据链路时,允许选用特定的操作方式。所谓链路操作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某站点以主站方式操作,还是以从站方式操作,或者是二者兼备。
在链路上用于控制目的站称为主站,其它的受主站控制的站称为从站。主站负责对数据流进行组织,并且对链路上的差错实施恢复。由主站发往从站的帧称为命令帧,而由从站返回主站的帧称响应帧。
连有多个站点的链路通常使用轮询技术,轮询其它站的站称为主站,而在点到点链路中每个站均可为主站。主站需要比从站有更多的逻辑功能,所以当终端与主机相连时,主机一般总是主站。
在一个站连接多条链路的情况下,该站对于一些链路而言可能是主站,而对另外一些链路而言又可能是从站。
有些可兼备主站和从站的功能,这站称为组合站,用于组合站之间信息传输的协议是对称的,即在链路上主、从站具有同样的传输控制功能,这又称作平衡操作,在计算机网络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对的,那种操作时有主站、从站之分的,且各自功能不同的操作,称非平衡操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9 15:18
目录
概述
具体介绍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