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成功的宽带接入技术,ADSL在普及FTTx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迅速打开了宽带应用的新局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时,ADSL在技术上仍具有进一步升级的空间,ADSL2和ADSL2+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多种技术性能的增强,使得
ADSL技术本身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长,并且为宽带应用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ADSL标准的确认工作早在1999年6月就已经完成,此后,
国际标准组织一直致力于
ADSL技术的升级。2002年5月,ITU-T会议第二代ADSL标准ADSL2(G.992.3)和无分离器ADSL2(G.992.4)通过,2003年1月ADSL2+(G.992.5)标准也得以通过。这标志着ADSL2和ADSL2+作为ADSL技术的升级版本,将在应用中逐步走向成熟。
ADSL2在接入距离方面有了较大改善。ADSL2将ADSL的发送
功率谱密度模板针对更长的接入距离进行了优化。由于在长距离情况下,铜线上的高频信号衰减明显,导致信道的
承载能力明显降低,为此,ADSL2将ADSL的发送功率按照频段进行了不同的配置,一方面将高频段中一半的子信道关闭,同时提高低频段的发送功率谱密度,从而提高了铜线的长距离传输特性。
ADSL2通过提高调制效率、减小帧开销、提高编码增益、改进初始化
状态机、采用更高级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措施使ADSL2系统的传输性能有了进一步改善。ADSL标准规定,下行和
上行速率分别要至少达到6Mbps和640kbps,而ADSL2标准要求支持下行至少8Mbps、上行800kbps速率。
ADSL2+标准在ADSL2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展,通过增加下行频谱的方式提高了子载波数的数目,因此ADSL2+可支持的
下行速率可达16Mbps,而
上行速率可达800kbps,同时还可以支持更高的速率,如下行最大
传输速率可达25Mbps。
ADSL2与ADSL相比,提高了线路的诊断能力,能够提供较完整的
宽带线路参数。即便在线路未被激活的情况下,套片可自动进入双端线路诊断模式,同时也可以支持人工干预。
ADSL2中线路的稳定性和抗噪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新的标准将更多的参数设置功能交给了接收端,从而提高了不同厂家芯片之间的
互通性,同时对线路传输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包括采用优化的RS编码结构以及动态的子载波排序、信道分配、速率分配和比特交换,实现了更强的自适应能力。
ADSL2/2+的传送模式在ADSL标准规定的ATM(
异步传送模式)和STM(同步传送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PTM(分组传送模式),即通过帧格式的变化使得IP包可以被直接封装在HDLC帧格式内,因此可以更好地支持IP接入,同时实现与
以太网业务的良好匹配。
第一代ADSL不论是否有数据传输,功率始终相同。ADSL2/2+支持收发器在数据速率低或无数据传送时进入
休眠状态,可大大降低功耗,降低散热要求,能很好地适应“
永远在线”的应用方式。
ADSL2/2+标准和技术的成熟,对ADSL应用空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运营商解决了ADSL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接入距离、
带宽、线路质量、故障诊断、维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