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
医学名词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临床意义
1.儿童期血清AFP含量检测:肝癌,肝母细胞瘤,性腺畸胎母细胞瘤,肝炎等AFP含量增高。
2.成人血清AFP含量检测: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含量增高,睾丸癌,卵巢肿瘤,恶性畸胎瘤,胰腺癌,胃癌,肠癌,肺癌等患者AFP含量也增高。
3.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患者血清AFP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大多低于1000ug/L,其升高与肝细胞坏死和再生程度有关。
4.一般良性肝病AFP含量增多是一过性的,一般持续2-3周。而恶性肿瘤则持续性升高。因此,动态观察血清AFP含量既可鉴别良性和恶性肝病,又可早期诊断肝癌。
5.生理情况下,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可通过脐带血进入母体血液中,所以妊娠期孕妇的甲胎蛋白会呈阳性。
正常值参考范围
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正常参考值:<25μg/L(25ng/mL)。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5:39
目录
概述
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