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
动作电位时程
医学概念,动作电位时程,英文缩写:APD(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概念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从0期除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而恢复静息电位的时间称为动作电位时程
形成条件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 -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形成过程
≥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 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 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注 :动作电位时程(APD)即动作电位0-3相时程,此时心肌细胞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或只有局部反应(部分除极),故称为有效不应期(ERP),期长短与APD变化一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4 14:27
目录
概述
概念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