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变形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首先研究成功的,其首创产品为“Taslan”,故又称“塔斯纶”技术,欧美各国至今仍沿用此名。但该技术在发明后的25年里没有多大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只能制中粗特丝,不适于衣着用,且喷嘴结构不理想,产品均匀度差,压缩空气消耗量太大,成本高。直到最近几年,由于对喷嘴结构的不断改进,使变形速度不断提高,成本日益降低。由于空气变形技术具有加工原丝品种多,纤度范围大,拉伸、变形、混纤可同时进行,省去加捻工序,操作简单,且产品具有类短纤纱的天然纤维外观,可灵活多变,故得到世界各地纤维生产者的重视,有了很大的发展。
空气变形主要通过空气变形喷嘴来实现,如图1所示。原丝条进入喷嘴被气流吹开、吹乱,随后在加速送丝管(文丘里管)中被加速。离开喷嘴前,各根单丝大体保持平行,但离开喷嘴时,丝条即进行90°的转折,生成大小不同弯曲的弧圈。由于超喂而出现一定长度的自由丝段,在丝条发生交缠的同时,在弯折点上方发生网络,形成空气变形丝的基本结构。根据对产品的不同要求,在空气变形机的其他机构中可进行热定型或割丝圈,使丝条表面产生类似短纤纱的绒毛。
空气变形丝具有短纤纱的外观,但无假捻变形丝那样的极光和蜡感,在覆盖效果和保温性方面又与精纺纱相似。可采用不同变形工艺条件,使空气变形丝具有仿毛、仿纱、仿麻或仿丝的外观及手感。
仿纱型丝也是将两股长丝平行喂入喷嘴进行空气变形,但其中一股经擦伤后形成绒毛,丝圈不外露,手感、光泽和外观很像精纺纱。制备仿纱型丝采用中细特丝较为合适,可用全取向丝或预取向丝一步法制成,不必合股、加捻及上浆,而直接用于针织或机织。
空气变形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变形的同时进行混纤。它是指将两股或两股以上的不同原丝以不同的超喂率同时喂入喷嘴,制成各式各样的花式丝。原丝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合成纤维,如涤棉、涤黏、涤纶、氨纶等混纤;也可以是同一种纤维,但规格不同,如线密度、捻度、收缩率、截面形状、颜色不同的纤维混纤。通过连续或间歇超喂变形,制成的花式丝可为竹节丝、圈结丝、雪花丝、包芯丝、夹色丝及螺纹丝等。例如,用
沸水收缩率为10%以上的涤纶作芯丝,5%以下的涤纶作皮丝,经空气变形后成为竹节丝(即包芯丝条干上有粗节)。又如,各用一根本色和深色的丝作原丝,空气变形后呈现雪花飞舞风格,称作雪尼尔丝,适于制雪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