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国
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经过一段时间,贸易收入才会增加。因为这一运动过程的
函数图像酷似字母“J”,所以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由于本币贬值到贸易收支改善之间存在着时间长度不等的时滞,因此又称为“
时滞效应”。
原因分析
其原因在于最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
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口和出口的
贸易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
汇率的改变,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外国货币计价的进口
支出相对增加,从而造成
经常项目收支
逆差增加或是
顺差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状况开始发生改变,进口商品逐渐减少,
出口商品逐渐增加,使经常项目收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先是抵消原先的不利影响,然后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效应简介
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会维持数月甚至一两年,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定。因此
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应用简介
效应应用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
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
贸易收支。相反,
货币贬值后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为什么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呢?这是因为,第一,在贬值之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
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
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协议下,出口数量不能增加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进口数量不能减少以冲抵进口价格的上升。于是,
贸易收支趋向恶化;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等周期的影响。至于进口方面,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数量调整阶段。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变化,以
外币表示的
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
计价货币。如果
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
出口合同以
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
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
顺差。因此,J曲线效应产生原因在于短期内进出口
需求弹性ηx + ηm 1,
本币贬值能使一国
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短期分析
在短期内,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
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字母J 形。故在
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
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在J曲线效应图中,Bt2>At1,表示贬值后贸易收支首先恶化,
逆差扩大,然后,随时间的推移,再经过C 点和D 点得到改善。
根据
国际收支的
弹性分析法,一般来说,
本币升值会使本国出口商品以
外币表示的价格上涨,不利于出口的扩大,在超过一定范围后,会导致出口的下降;另一方面,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有利于进口的扩大,同理,在超过一定范围后,会导致进口的增加。从长期来看,上述的情况是成立的,但是在短时期来看也许不能得到满足,可能会出现J曲线效应。
长期分析
那么在短时期内,进出口数量变化较小,而长时期内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1、消费者反应态度和反应时间滞后。
对于消费者来讲,相对
汇率变化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
消费行为。对于
出口来说,当外币
汇率贬值后,国外消费者除了要考虑贬值因素外,还把变得较贵的外国商品和较便宜的国内同种商品在质量可靠性、实用性和信誉等方面进行比较后,根据个人喜好,才逐步转向购买国内商品
2、生产者反应态度和反应时间滞后。
虽然升值后,出口商品的竞争实力和地位稍有下降,但是国外生产厂商一方面可能会顺势通过调高自身价格,获得
超额利润,特别是依赖进口的行业;另一方面,需要时间来调整以达到扩大生产进而抢占市场的目的。此外,在正常情况下,进出口合同有很多都在升值前都已经签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消,厂商也不愿意随意取消对主要生产投入和原材料的定单。
这点特别明显的表现在出口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利润空间的多少决定了J曲线变化的幅度,如果处于
不完全竞争状态,即进出口双方厂商是否存在超正常的利润可以削减,以促进使它能够接受成本的提高。如果国外厂商处在高度竞争状态和仅能获得
正常利润,那么,它就无力承担过高的
成本价格。
在外国市场上份额较大的出口厂商,不会轻易放弃通过耗费时间和成本建立的市场,而且这样的厂商由于在
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生产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压低上游成本,降低价格,也可以争取到国家政策和各类税费上的优惠,形成隐性壁垒。在某种程度短期内可以抵消部分消极影响。
外企应用
1、把悲观理念变成发展动力,清晰认识自身位置,抓住
J曲线变化较小的时段,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协调,共谋发展。
虽然升值会使出口增长受到一定拖累,但是这是建立在目前出口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的调整,而且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优化出口结构,降低贸易不平衡和改善
贸易条件。因此,小幅度升值本身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调查,人民币升值后,以
出口为主的企业大多数能够通过内部挖潜消化2%的升值幅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当前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是
配额和
出口退税率调整这两个因素。因此,应避免盲目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悲观,冷静分析自身位置,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与通关各个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将上述因素的影响引导至有利于发展的角度上。以纺织品和服装行业为例,能否获得
出口配额是决定企业生死的核心问题,只要能够获得配额,在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的情况,企业就能存活,乃至取得更大的发展。
2、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改革,特别是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由于我国企业习惯了
人民币汇率稳定,对经营中突来的
汇率风险始料不及。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主要是依靠
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但随着目前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使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而终端产品又因市场竞争激烈令通过涨价转嫁成本的行为受到制约,只能挤压企业的利润。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后,对于习惯了长期保持生产工艺,以求稳定的进出口企业也是一个机会,在这样的压力面前,对于原有为求稳定,而未能进行
技术改造的项目,应着力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通过高科技、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变相降低产品价格,以抵消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3、通过数量效应与
价格效应的相互影响,提高
边际利润。
因为价格上涨而出口下降的劣势,也许会被国外市场没有足够量产厂商,和缺少足够
替代品,而形成
价格优势。因此,对于人民币升值后,进出口产品的数量和定价,是进出口企业应仔细分析的关键问题。对于
出口,在价格提高,销量降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分析,理智判断,找到适合的价格和适当的数量,进而保证收入和利润的正常化和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