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读目录
机器可读目录的简称
机读目录(MARC)即机器可读目录的简称,来自英文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利用计算机识读和处理的目录。它是文献编目内容(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以代码形式记载在一定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种目录。机读目录是描述文献著录项目的国际标准格式,是实现计算机处理书目信息及资源共享的基础。
基本信息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MARC
利用计算机识读和处理的目录。它是文献编目内容(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以代码形式记载在一定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种目录。
编制过程
将编目数据转换为机读记录,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
①编制输入工作单:编目人员按照著录和编目规则,在工作单上对文献进行著录标引,同时根据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填入代码数据以及各种标识符号。
②输入数据:将输入工作单上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形式,并经过机器和人工反复校验。
③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按要求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组织成统一格式的机读记录。一个机读记录相当一条书目款目。构成机读目录的数据,是以一定的国际、国家或地区的字符图形编码字符集的代码来记载的,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符集(美国图书馆协会字符集)。
④存储和输出:处理好的机读记录可存入数据库或通过通信线路传送到其他系统,也可以显示、打印、以缩微品形式输出,或者记录到磁带、软盘等磁介质上以供交换。
优点
(1)多途径检索、多检索点。MARC的检索系统非常完备,除了可从题名、责任者、订购号、ISBN(或ISSN)、统一书号(或CN号)、索取号和分类号等多种途径检索外,许多检索途径又可从多个检索点检索;
(2)适宜于共建共享,检索及传输速度快。MARC的诞生促进图书馆加快计算机管理的步伐,并使文献处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为文献共建共享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3)信息详备、查准率高。与传统的目录卡片相比,MARC所揭示的信息要详备得多,通过MARC检索查准率高。
(4)记录易于修改、完善。编目员可根据需要随时对特定记录的各字段数据或指示符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记录,使记录由简要级上升为完备级。
意义
(1)目录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基础,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
(2)MARC的出现改变了目录在图书馆的地位,使目录成为图书馆重要的资源。
(3)MARC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际间文献资源共享。
发展简史
1963年,美国G.W.金等人发表关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书目系统自动化的报告。
1965年1 月提交了关于机读目录的初步报告。
1966年1 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实施MARC试验计划,吸收了16个图书馆参加,制订了MARCⅠ格式;试编了机读目录,同年9 月,生产出机读目录试验磁带。参加馆用这种磁带试验生产目录卡片、书本目录、新书通报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又设计了适合书目信息交换用的MARCⅡ格式,扩充了字符集,调整和改进了加工系统。
1968年7月开始了正式的MARC计划。
1969年3月向全国发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图书机读目录磁带。机读目录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技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到80年代末,已有英国、联邦德国、 法国、加拿大、丹麦、意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机读目录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机读目录系统,生产和发行机读目录产品。197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还主持制定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于1987年开始了中国机读目录的开发工作,1991年1月正式发行机读目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5 15:18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编制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