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型攻击核潜艇
苏联海军攻击核潜艇
685型攻击核潜艇(俄文:проекта 685 《Плавник》,中文:鱼鳍,英文:Project 685 《fin》,北约代号:Mike-class,译文:麦克级,简称:M级),是苏联海军隶下的一型攻击核潜艇,是苏联海军二战后第三代攻击核潜艇的一型。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有了高速的发展,1961年已开始建造第三代的拉法耶特级战略核潜艇(亦称拉斐特级),并率先装备了UGM-27B弹道导弹(即北极星A2导弹),后换装UGM-73弹道导弹(即海神C3导弹),最后又有几艘换装了UGM-96A弹道导弹(即三叉戟I型导弹),到1967年拉法耶特级已建成31艘,美国研制第四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已势在必行。在这样激烈的军备竞赛形势下,处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必需要有所应对。当时苏联海军正在建造再加上已经服役的核潜艇,总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核潜艇,因此其潜艇研制的重点是提高续航力和自持力,改善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并大力提高潜艇的隐蔽性和防护能力等一系列生命力指标,在这种军事需求的推动下,苏联海军不遗余力的开展了大深度潜艇、水下高速型潜艇以及安静型三种类型潜艇的研制,为苏联战后的第三代核潜艇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1966年8月,苏联的海军第1研究所经过论证,提出了大深度攻击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对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攻击核潜艇提出了较高的战术技术性能要求,特别是对水下最大航速,最大下潜深度和所携带的武器。
建造沿革
新型攻击核潜艇最初由苏联第16中央设计局设计(亦称“波浪”设计局),总设计师是H·A·克利莫夫,1974年“波浪”设计局与第143特种设计局合并为孔雀石设计局,该项目改由第18中央设计局(现红宝石设计局)接手继续设计,总设计师为Ю·H·科尔米利,并获得685型“鱼鳍(Плавник)”的产品设计代号,被北约命名为“麦克级(Mike)”。除此之外,苏联在同一时期还研制建造了其他两型第三代攻击核潜艇,即945型攻击核潜艇971型攻击核潜艇,这种独特的研制方式除了表明苏联对发展高性能攻击核潜艇的高度重视之外,还表明苏联对攻击核潜艇的使用理念发生了变化。而若将俄罗斯攻击核潜艇的发展分为四代,则685型应位于第二代的671型和705型与第三代的945型和971型之间。
1974年,685型批准技术设计后即转入施工设计,主要着眼于加大下潜深度,提高深水作战能力。从客观条件来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由于在新型结构材料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关于高强度钛合金的制造工艺已经日趋成熟,已有能力建造出满足这种要求的特殊核潜艇。1976年,685型完成施工设计后,并未立即开始建造。有资料报道,当时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车间和船台已被941型战略核潜艇(北约称台风级,台风级首艇TK-208艇于1976年6月开工,1980年9月下水,第2艇TK-202艇于1978年4月开工,第3艇TK-12艇于1980年4月开工)所占用,相比之下,941型的军事、政治意义比685型要大。因此直到1978年4月22日(一说1980年),685型首艇K-278才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建造,1983年6月3日下水,1983年10月,K-278艇经验收合格交付苏联北方舰队,685型仅建成这1艘。
服役历程
1983年12月28日,K-278艇开始服役,它既是一艘战斗艇,同时也是一艘试验艇。1984年8月至1988年6月进行试验性运行,1984年8月5日下潜到1020米的深度,当下潜到1000米时,该艇的结构在深水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不断发出刺耳的尖锐声,令艇员印象深刻。这艘大深度的潜艇,试验性运行的项目较多,除进行了极限下潜深度的深潜试验外,还进行了鱼雷发射试验。潜艇在水下1000米的深度成功地进行了大深度鱼雷发射试验,表明其具有大深度发射鱼雷攻击舰艇的能力。参加了舰队的演习,说明在1000米下潜深度,声呐和其他设备实际上很难发现K-278艇,敌方武器也很难对其进行攻击。进行了大深度应急吹除试验和实际条件下的漂浮救生舱功能试验。
K-278艇自1984年服役后,基本上无事故的运行了5年,期间苏联海军在该艇上进行了很多科研型试验,取得了丰硕的试验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鉴于这些原因,1988年10月,K-278艇被评为优秀核潜艇,并被授予“共青团员(Комсомолец)”号的艇名。1989年2月8日,K-278艇因事故沉没。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685型攻击核潜艇采用了水滴线型,球形首,水滴型尖尾,但和水滴型艇型又略有不同,艇中部是一个很长的平行中体,所以更象鱼雷的线型。指挥台围壳长13米,高6米,宽2.5米,其相对较长主要是为了安装漂浮救生舱。在艇艉水平舵的端部,还有两台浸水推进电机和辅推螺旋桨。
结构
685型基本结构仍然采用了苏联传统的双壳体结构,耐压艇体直径约9米,由48-T钛合金制成,为此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解决钛合金的加工工艺、耐压艇体的制造和耐压艇体强度问题,它也是苏联/俄罗斯第3型采用钛合金制造的核潜艇。采用钛合金制造潜艇,不仅可以有效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还可以降低反潜飞机用磁探仪发现潜艇的可能性,因为钛合金不仅强度高、重量轻,而且又有低磁性的优点,这就是俄罗斯海军重视加大下潜深度,并且用钛合金制造潜艇的主要原因。
舱室
685型攻击核潜艇全艇分为七个耐压舱室。分别是第1舱鱼雷舱,上层有鱼雷发射装置,备用鱼雷存放架及通信设备,下层有1组蓄电池;第2舱居住舱,由两层甲板分隔,上层是生活舱室、军官会议室和厨房,中层是艇员居住舱室,底层为食品储藏室和淡水储存舱及制淡装置;第3舱中央指挥舱,为主要控制部位,上部集中布置了指挥部门的控制台和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底层布置了应急柴油发电机;第4舱反应堆舱,舱内有蒸汽发生装置及一回路全部设备及管路;第5舱辅机舱及配电设备;第6舱汽轮机舱,有一台主汽轮机组及两台汽轮发电机;第7舱尾舱,有轴系,艉轴密封装置,主推力轴承,舵机及传动装置,此外该舱还兼作逃生舱。俄罗斯未公布过685型较详细的总布置图,关于两台汽轮发电机是布置在第5舱还是第6舱就有不同的报道。
舱内控制
685型攻击核潜艇为有效地实施艇内大气环境控制,该艇装备了电解水制氧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燃烧装置和过滤装置。全艇分为艏部区域和艉部区域回路,而这两个回路各自具有独立的空气调节和通风回路。当该艇处于水面状态时,采用艇外大气环境中直接进行通风的方式,处于水下时则利用闭式循环进行通风,并且艇装有相关的测量大气组成的仪器。为了消除舱室内空气中的油雾,在每个舱室内都装备了独立的滑油蒸汽消除设备,在其它各舱室的空调系统中也装备了空气过滤装置。艇上的消防设备包括有泡沫灭火系统和卤化烃灭火系统,各个舱室内都设置了灭火器站,每个灭火器既可以在所在舱室内启动,也可以在相邻的舱室启动。
潜深
685型攻击核潜艇的大下潜深度是一项重要的战术技术要素,类似在空战中的战斗机要抢占高度,潜艇的下潜深度大也可以占有作战使用上的优势。首先可以降低深水炸弹的命中公算,因为深水炸弹下沉到更大的深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潜艇就有了更多的机动规避时间。其次可以利用水面舰艇声呐的盲区,避开水面舰艇的搜索;同时可以避开反潜舰艇的搜索和攻击,通过反潜带。再者可以扩大潜艇坐卧海底的范围,以避开敌声呐的搜索。此外还有利于降低螺旋桨的辐射噪声,延缓螺旋桨空泡的出现。
685型的下潜深度加大后,还要解决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在大深度下,耐压艇体的变形也会加大,给耐压液舱,轴系、舱内铺板的设计及设备的安装都会带来新的问题。潜艇与舷外、海水有联系的设备、系统,也要能经受大深度的压力。潜艇在大深度失事时,如何将潜艇应急上浮至水面,以及如何拯救失事潜艇的艇员从大深度处脱险。对这些问题,设计局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首先设计人员在抗沉性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储备浮力高达36%左右。在1000米的深度时,艇上的高压空气系统气量不足,已经无力进行大深度的应急吹除,为了在潜艇发生事故时能应急上浮,艇上采用了一种吹除中组主压载水舱的火药吹除系统,通过火药燃气发生器产生燃气和水蒸气来吹除主压载水舱。为研制该系统,进行过多次试验。试验时也曾发生过吹破压载水舱的情况,变成了不是火药吹除,而成了火药爆燃,但最终还是解决了火药吹除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俄罗斯海军首次在大深度的核潜艇上采用火药吹除系统。此外,还装备了自动定量均衡吹除系统,以保证潜艇能更可靠的上浮。
救生装置
685型攻击核潜艇为了拯救失事艇员,还配备了漂浮救生舱,位于耐压指挥台围壳内,圆筒形,直径上大下小,便于从艇上放出,能从1500米深度处上浮,可容纳60至70人,有食物、淡水和无线电台,可在海上漂浮数日以待救援。由于飘浮救生舱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内,所以“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相对地比较长一些,流线型也差一些。在日常航行时,当潜艇上浮至水面状态后,该舱可作为耐压艇体内部与上层甲板之间的通道。1989年在“共青团员”号核潜艇沉入海底时,包括艇长瓦宁上校在内的5名艇员利用飘浮救生舱成功地上浮到海面上来,但因飘浮救生舱上部舱口盖的密封性出了问题,在飘浮救生舱浮出水面后仅漂浮了很短时间之后,便因其内部进水又重新沉没,最后救生舱内仅有一名艇员幸存。尽管如此,这仍旧表明飘浮救生舱经受了实践的考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大深度救生手段。 此外,在该艇指挥台围壳的上部两舷布置了两个可拆式的耐压容器,容器内各存放了一个充气救生筏,每筏可乘20至25人,自持力3昼夜,整个充气动作时间仅需1分钟。另外,在第1舱和第7舱中各配置了1个航空救生艇,可乘5人。
武器系统
685型攻击核潜艇艇艏有6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装置,采用液压平衡式发射系统,既可以发射潜射巡航导弹,也能发射鱼雷。可携带22枚武器,其中6具鱼雷发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种型号的鱼雷和导弹,另外6枚导弹和10枚鱼雷放在存放架上。主要武器为“石榴石”潜射巡航导弹(北约称SS-NX-21“桑普森”/PK-55),暴风雪鱼雷和САЭТ-60M鱼雷。
“石榴石”潜射巡航导弹(北约称SS-NX-21“桑普森”/PK-55),射程可达3000千米,可装核弹头。“石榴石”导弹是一种类似美国战斧的巡航导弹,也采用惯性导航和地貌校正,曾在671PTM(北约称V-3型)上改装过,称为671PTMK型。
暴风雪鱼雷是一种超空泡鱼雷,533毫米口径,采用M-5水下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无制导系统,采用直航攻击弹道,航速高达200节,射程15000米(一说10-11千米),对于这样的高速鱼雷,目标是很难进行规避的。САЭТ-60M反舰鱼雷是1969年对САЭТ-60鱼雷所作的改进型,采用声被动自导系统,速度约40节,射程约15千米,西方认为其可装核弹头。685型可携带22枚武器,其中6具鱼雷发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种型号的鱼雷和导弹,另外6枚导弹和10枚鱼雷放在存放架上。
水声系统
685型攻击核潜艇上配有МГК-500“СКАТ(鳐/舡)”主被动声呐,1978年列装,是第三代声呐,它的搜索系统更优越,搜索距离可达200千米,比МГК-400“卢比康”声呐的作用距离还大。
艇电系统
685型攻击核潜艇配备有“公共马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和“牡熊星座-685”全纬度自动导航系统,БУХТА“海湾”侦察雷达和ЧНБИС“凤头麦鸡”导航雷达,“闪电-Л”通信系统,包括“综合”卫星通信站,以及“茴香”短波电台和“树皮”超短波电台。
自动化
685型攻击核潜艇上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操舵系统,可自动保持艇的稳定航向和稳定深度。艇上设有全艇状态控制台,控制台上的监视屏可以显示全艇各种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各舱室中的压力、湿度、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分等信息,还可在控制台上发布命令。控制台上还设有电报式发文机构,用来下达命令和记录命令。全艇状态控制台内设置的文档系统还能够自动记录指挥部位的命令和来自战斗部位的报告。艇上各舱中还设置了与舱室容积和主要设备数量相应的系列按钮。当艇上值班人员将这些按钮按动之后,即可强制性地对整个舱内所需检查的设备进行自动巡视检查,并将巡视检查报告传送到中央指挥部位的值班机械师处理。艇上设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不仅各舱室内装备了摄像机,在舷外艉部也装有摄像机,以便中央指挥部位了解各舱室内部和舷外的情况。
隐身技术
685型攻击核潜艇的设计人员还对降低艇的声场强度和抑制水声设备工作干扰等问题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艇上可能发出噪声的设备和艇上的所有重型设备都采用了带有两级减振结构的基座,艇上其他设备也都采取了综合减振降噪处理。为了进一步降低该艇的声辐射强度和提高该艇的声隐身性能,在艇体内表面和外表面敷设了吸声降噪涂层和消声瓦。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89年2月8日,K-278艇以瓦宁海军上校为艇长的第二套编制人员出海执行战斗勤务。
1989年4月7日上午,K-278艇返回基地到达挪威海北部距熊岛200千米的海域,当时该艇正在350-400米深度以6-8节速度航行。10时55分,第7舱突然发生火灾,随即发出损管警报,进行损管作业,但未能扑灭火灾,火势在艇内蔓延并失去控制,艇即上浮至水面状态。但是,由于艇上的火灾形成的高温使得艇上的高压空气总管的密封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高压空气在艇内舱室泄漏。泄漏出来的高压空气加重了舱内火灾灾情。由于艇内火灾时间持续过长,火灾释放出来的大量热量使得与该艇第6、7舱相邻的主压载水舱以及第6、7舱内的许多系统和设备的密封性受到破坏,海水因此进入第7舱,使得该艇处于严重的艉倾状态。最后,当“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储备浮力全部被进入艇内的海水抵消殆尽时,该艇以艉倾的姿态迅速沉没在1685米(一说1370米)海底深处。
在潜艇即将沉没之时,约有50余名艇员逃离浮在海面上,艇员开始乘舢板离艇,但舢板又不够,派来援救的飞机投下的救生筏又离艇很远。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营救,最后仅27名生还者利用艇上装备的充气式救生筏逃脱,随艇出海的69人中42名最终丧生,其中相当一些艇员实际上是在温度仅为4至5摄氏度的海水中受冻而丧生的,这不能不说是“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更大悲剧。
1989年5月,K-278艇沉没不久,苏联便利用“和平”号载人深潜器对海底的潜艇开展了水下调查活动,基本上摸清了潜艇在海底的状况,水下调查对于苏联政府修改最初打捞“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决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终根据该艇在水下的状态以及十分昂贵的打捞费用,修改了原来作出的打捞决定,而暂时把该艇用混凝土浇灌覆盖存封,等到条件成熟后再打捞,K-278艇这样一艘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核潜艇从此长眠海底。
总体评价
685型攻击核潜艇的作战任务是搜索、跟踪和消灭敌核潜艇,攻击航母编队,大型水面舰船和运输船,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攻击型核潜艇。(舰船知识)
685型攻击核潜艇火灾的起因,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有种说法认为“由于电气回路及其系统发生故障,导致火灾的发生和一氧化碳的迅速蔓延,开始是局部火灾,但由于破坏了火灾附近高压空气总管的紧密性(据有关资料,该艇采用40MPa的高压空气),致使高压空气泄向舱室,造成供氧,使火势越来越猛。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和海军也都没有明确说明,艇的失事沉没是因下潜深度大,艇体结构强度不够造成的。根据苏联政府和海军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该艇上的火灾最初发生在泵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电气回路中。但是专家们认为,该艇的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技术方面的缺陷,而导致该艇发生灾难的根本原因正是这些缺陷。(现代舰船,舰船知识)
685型攻击核潜艇K-278艇上有两套艇员。第一套艇员在该艇服役的1983-1989年期间,完成了大部分的训练和调整工作。第二套艇员主要是在训练模拟器上接受了大部分的训练,对于该艇的实际操作,他们几乎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发生事故的时候,却恰恰是以瓦宁上校为首的第二套艇员在该艇上执勤,并且第二套艇员在第一次执行实际作战巡逻活动任务时便发生了这次沉艇事故。(现代舰船)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工作深度最深的潜艇:俄罗斯K-278型潜艇在1985年挪威海达到约1,027米(3,350英尺)的深度。(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9:26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