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nst原理是在1905年在12月23日,由
哥廷根大学的物理化学家Walter H Nernst 提出的理论。
哥廷根大学的物理化学家Walter H。Nernst 在1905年在12月23日在哥廷根科学协会宣读了论文《论又热测量计算化学平衡》,次年1月在该学会的《通讯》上发表,提出了后来十分著名的“热定理”。他根据Gibbs—Helmholtz方程: A—U = T dA/dT, A:做的最大功,U:化学反应热,按照Pierre E.M.Berthelot 的化学反应最最大功原理:dA/dT=0, ∴A=U,
Lim dA/dT = lim dU/ dT, 这说明在T= 0 时 A = U = 定植,并且在此值上两个曲线相切。按照Nernst定理,定容比热Cv = dU/ dT, 当lim dU/dT = 0 时,Cv = 0, 即绝对零度时定容比热是零。因而提出了检验Nernst定理的方法,但是由于实验上的困难,还应等待实验条件的成熟。1906年Einstein的比热公式经过Nernst和Lindmann 的检查和修改其偏差后,Nernst等测量了低温的定容比热,并经过几位著名科学家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