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星的质量非常大,通常超过太阳的16倍,最热的O型星质量超过太阳的150倍。但它们的半径并不是非常巨大,大多数的O型星直径介于太阳的6-30倍之间。只有少数的超巨星/特超巨星能够超过太阳的30倍大(例如牡丹星)。
O型主序星是主序星中最亮的一种,最暗的O9.5型主序星依旧要比太阳亮25000倍以上,最亮的O2型星可能会超过太阳的百万倍。O型的超巨星更是宇宙中最亮的一类恒星,它们的亮度至少是太阳的20万倍,高的可以超过太阳的500万倍。
O型星温度非常之高,一般超过30000K,最热的O2型星可以达到55000K,高温使他们呈现出漂亮的蓝色。但是O型的巨星和超巨星由于半径较大,温度会比同光谱的主序星略低。O型星并不像一般的光谱型,有10个次型。O型最早的光谱为O2,代表星为BI253。早于O2的恒星由于主序星时期过于短暂而无法发现。O型光谱最晚的是O9.7型,这个类型的光谱已经跟B型非常接近。
O型星除了主序星和巨星、超巨星之外,还包括一些sdO型的次矮星。与主序星不同的是,这些次矮星是非常古老的低质量恒星。他们的半径非常小,一般只有太阳的20%。但是表面温度却远远超过同样光谱的主序星,一些O型的次矮星表面温度超过了10万K,这使得它们仍然具有太阳几千倍的光度。
O型次矮星也很罕见,大部分出现于
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有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是两个
B型次矮星融合的结果。
在一个
星云里,物质因为
万有引力作用向内部收缩,一颗O型恒星诞生了。由于O型星
核聚变反应快,所以它很快就用完了燃料,因为
辐射压力突然增大,导致恒星外层的
氢壳被吹散,恒星就开始了
膨胀。由于“体积增大,温度降低”这个定律,恒星一边膨胀一边变色,从蓝色变成白色,再变成黄色、橙色,最后变成红色,而此时体积也变得比
红巨星还大,而它的核心则越缩越小。由于O型星核心
质量的不同,核心质量较低的变成了
红超巨星,然后
坍缩下来,由于它支撑不住自己了,就发生了
超新星爆炸,外壳被炸飞,内核变成了
中子星,然后经过冷却成为了
黑中子星。而核心质量大于3倍太阳质量的则变成了
红特超巨星,比红超巨星更大,然后坍缩成
沃尔夫-拉叶星,最终爆炸为
极超新星,核心变成了
黑洞(
恒星级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