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全称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是
法国于1999年设立的一种新机制,其保障程度界于
婚姻和
同居之间。与婚姻比较,用于规定PACS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强制性法律条文要少得多,当事人可以通过PACS的条文在某些问题上作自由约定;而相对同居而言,法律赋予PACS的当事人某些类似于婚姻的保障,使当事人更具安全感。
与婚姻的异同
法定年龄。PACS和婚姻相当,当事人均需年满十八周岁。
性别。PACS的当事人可以是异性的,也可以是同性的;婚姻的当事人则必须是异性的。
登记机构。PACS的登记机构是法院,而婚姻的登记机构是市政府。
忠诚义务。婚姻的当事人有忠诚义务;但法律没有明确PACS的当事人有此项义务。
互助义务。在婚姻机制中,夫妻之间有相互救济、相互帮助的义务;在PACS的当事人之间,则存在物质上相互帮助的义务。
家庭债务。两种机制在这方面的规定基本相同:凡维持一般家庭生活需要所发生的债务,属共同债务,即使是一方欠的,另一方也有偿付的义务,奢侈品除外。
添置财产。对婚姻而言,由于存在明确的家庭财产制度,故婚后添置财产的归属一般不会有问题。在PACS的状态下,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财产的归属视作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遗产继承。在结婚的情况下,未亡人对亡者的遗产拥有四分之一的继承权,而PACS的当事人就没有这样的法律保护,如果想获得一些遗产,需要事先通过遗嘱纪录下来。
解除契约。离婚需要通过法院,法官可以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证各方的合法权益。而对于PACS而言,无论是双方或单方提出解除,均不存在法官的审查和干预,通常只需履行行政申报手续即可。
子女。婚内所生的子女在法律上称是婚生子女(filiationlégitime),而PACS期间所生的子女称非婚生子女(filiationnaturelle)。
社会影响
当1999年PACS刚刚出台时,很多人都对此产生怀疑,甚至认为这个新机制的出现会扼杀婚姻。然而,今天看来,PACS并没有成为反对婚姻的利器,相反,它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根据法国人口研究所(Ined)的统计数据,2008年登记PACS的有14万4千多,其中94%为异性伴侣。而且,在经过数年的PACS生活后,很多伴侣最终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法国人口研究所的社会学家劳尔对PACS现象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PACS伴侣都认为,结婚是理想的目标,而从一定意义上说,PACS是“试婚”,或者说是正式婚姻生活的实习阶段。大部分人在结婚时都期待婚姻天长地久,因此,通过PACS,大家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以确定对方是否就是适合自己的伴侣。
至于法国人庆祝PACS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人邀请亲朋好友到花前月下举杯欢庆,有些人则小范围里悄悄庆祝。有些人像结婚仪式那样穿着一新,有些人则穿着牛仔裤,匆匆签完了事。正如茱莉回忆她那作环卫工人的丈夫时所描绘的那样:“当年签PACS时,他刚倒完垃圾,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地就过来了,身上甚至带着垃圾味。”还有些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只能悄悄进行庆祝,因为在一些人看来,PACS是为同性恋者结合而准备的一种契约。总的来说,PACS的庆祝活动上很少看到和婚庆同样多的宾客。
尽管PACS现象越来越多,但很多当事人还是认为,社会看待PACS的眼光和看待婚姻仍是不一样的。茱莉说,只有到她结婚戴上婚戒时,周围的亲友才认为她确实和对方在一起生活了。至于和丈夫的PACS生活,不少朋友认为她的态度并不严肃。而且从称谓上说,她也觉得“我太太”要比“我的PACS伴侣”听上去舒服得多。此外,虽然法国有52%的孩子是非婚生子女,但很多人还是希望在一个正式的婚姻家庭里迎接他们的孩子,并且和孩子拥有共同的父姓。然而,对于选择PACS的人而言,劳尔分析说,他们明白解除PACS关系要比解除婚姻关系容易得多,而且,在大巴黎地区,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收场。他们因此认为,婚姻并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