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及红斑
病症名称
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及红斑(PUPPP)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炎症性反应性皮肤病,常发生于初产妇,一般在妊娠36周后发病。PUPPP好发于妊娠纹部位,剧烈瘙痒,是怀孕期间常见的皮肤疾患,发病率大约是1/200。典型皮损呈多形性改变,皮损常先在腹壁及脐周出现,随后向躯干、四肢蔓延,手、足面部和黏膜很少受累。在产后几周内自然缓解,不会影响到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病因
病因至今尚未明了,可能与雌孕激素变化、机械性张力线拉伸和免疫系统改变有关。本病的皮肤损害、临床及组织学均类似于荨麻疹和多形红斑样反应,可能与孕妇对不明原因的一种变态反应相关。首先出现在腹部,一般在脐周围,以后扩散至大腿和肢体末端。常发生在妊娠晚期,这可能与腹部过度膨胀(胎儿体重增长过快或多胎妊娠)触发皮肤发生改变有关。有研究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下降,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雌激素水平正常。有报道,在急性期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减少。
临床表现
PUPPP最先出现于腹部,通常是在脐周膨胀处,但脐部一般不受累。皮疹可以发展到胸部、大腿、上肢,但是在面部、手心、足心是非常罕见的。皮疹主要为红色风团样丘疹和斑块,另可有丘疱疹、水疱、靶形损害、环形和多环形风团,可融合成片,类似中毒性红斑。数天至1周后,出现细鳞屑和结痂,类似于湿疹。患者自觉瘙痒剧烈,严重的影响睡眠和休息。无系统性损害。
一般分娩后数天可自然消退,母亲、胎儿预后均良好,但新生儿出生体重常大于正常值。再次妊娠罕见复发。如复发,病情一般比较轻。
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血生化、肝功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孕激素值均在正常范围。皮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直接荧光检查IgG、IgM和补体C3均为阴性。
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若在妊娠末期初产妇脐周膨胀处皮肤出现剧烈瘙痒的丘疹及斑块并累及躯干、臀部及大腿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应与妊娠丘疹性皮炎相鉴别,后者皮损特点为小丘疹,无风团性斑块,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多及雌三醇值降低。此外还应与妊娠疱疹早期皮损表现为风团性丘疹时相鉴别,后者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补体C3沿基膜带呈线状沉积,而本病皮肤未发现有免疫球蛋白或补体C3沉积。
治疗
治疗目的为缓解瘙痒,延缓疾病进展,促进皮疹消退。目前国外的治疗方法是外用类固醇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物。专家认为妊娠晚期用此类药物已经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还是建议确实需要时才用。开始治疗时,一般局部外用氟轻松、曲安奈德等,皮疹开始消退后换用其他弱效糖皮质激素霜、炉甘石洗剂、内服抗组胺药,必要时口服泼尼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9 06:03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