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噩梦
反坦克火箭来复枪
Panzerschreck(德语,意为坦克杀手或意译为战车噩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 Raketenpanzerbüchse (“反坦克火箭来复枪”,缩写为RPzB)的昵称,它是一种口径为88毫米,可重复使用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另一种流行的昵称是Ofenrohr,意为“烟囱”。
简介
这种武器被用来增强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在击中敌军装甲目标时产生聚能效应,金属射流可以击穿装甲毁伤坦克内部人员或发动机。不过作为德军的反坦克武器,虽然有更强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却比另一种划时代轻型反坦克武器铁拳生产量要小很多。
性能型号
武器相关
在一战的战场上,铜墙铁壁的坦克一直是血肉之躯的步兵的克星,要对付坦克仅能依靠较重型的火炮。但随着德国于1916年首创穿甲枪弹“K子弹”推出后,各种反坦克概念随着出现。在30年代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口径的反坦克步枪(Anti-tank rifle),此种介于10 - 20毫米的枪弹及炮弹初速已超过三倍音速,能贯穿当时一般中小型坦克之装甲,随后出现了小口径反坦克炮,提供更强之贯穿力。但由于二战爆发后许多装甲厚重的新式重型坦克随之出现,众参战列强开始研发各种便于步兵使用于对抗装甲部队但威力可媲美一般火炮之新式武器。其中以德国一系列的新式反坦克火箭筒最为出色。
当德军于1941年起遭遇敌军新式坦克,特别是苏军T-34中型坦克强势攻击之后,德军很快就发掘其反坦克炮的破甲弹(High Explosive Anti Tank)之优势。因此,一种威力特强的步兵反坦克武器随之出现。这是一款88毫米口径之火箭筒,发射具有稳定弹道之尾翼的火箭弹。德军戏称之为“烟囱“,因为这种火箭筒每逢发射时都喷出大量废气。这种火箭筒技术水平远胜同样公认性能卓越之美军60mm M9A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及英军的PIAT反坦克榴弹投掷器,静破甲深度达200mm。
德军起初将于北非战场缴获的一些M9A1巴祖卡予以改良,将口径加大至88毫米制成首款RPzB 43,配合其优良的破甲弹,使到这种新式火箭炮贯穿力达M9A1巴祖卡之双倍。在实战中,RPzB往往一发就能摧毁敌方坦克,相反的,美军的M9A1巴祖卡仍然无法贯穿德军后期诸如虎式,豹式及虎王式重型主力坦克之正面装甲。然而,超强贯穿力却换来体积笨重之代价,而且这种武器给其操作人员带来最大的困扰就是过多的浓烟,往往导致他们在实战中过于轻易暴露行踪而被逼不断移动以躲避敌人反击。虽然后期改良的RPzB 54型号都加装了护盾,但其操作人员仍须佩戴防烟面具以避免吸入过多有毒烟雾。
美军尝试各种方法加强对此武器之抵抗,包括在坦克车身加挂沙包或树桐,但事实证明这几乎没有效果。
传统反坦克的手段是依靠反坦克枪/炮、反坦克手雷/地雷及燃烧瓶、炸药包等。德军单兵使用的反坦克步枪对于单兵后坐力较大,当时德军流传“左肩开一枪,右肩开一枪,然后进野战医院” ,而穿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以说在面对装甲厚实的坦克的时候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德军急需一种便携式大威力反坦克武器。在1942年后期从北非战场美军手中缴获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得到灵感,便利用原有的88毫米RPzBGr4322火箭弹开发了“战车噩梦”。由于长达1.64米就需要2人操作,一人是装填手从后部填弹并固定,然后把导线接通便可以击发了。由于尾焰的原因,在使用的时候后方3米以内必须是空旷的,并且在发射筒上装上护盾。因为最大射程只有150米,所以发射小组成员必须是伪装隐藏高手,训练有素的射手可以发射4~6枚/分钟。
不过德国虽然仿制与巴祖卡,但是跟美军的巴祖卡相比,性能大大提升,不过也比巴祖卡重。巴祖卡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而战车噩梦在有效射程里,90度静破甲深度达到200毫米,60度也有160毫米。
设计初衷
当德军部队在非洲缴获了美军的巴祖卡火箭筒,他们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使用的反坦克枪与之相比的众多缺点,并迅速将其送回本土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巴祖卡结构简单,易于量产,使用方便,装填迅速。德国工程师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于是便诞生了战车噩梦,与巴祖卡不同,它的火箭弹在飞离发射管以后会继续燃烧喷射,所以有着高达150米的射程,在1943年开始投放部队使用。
其使用的火箭弹,因为气温对燃料燃烧速度的影响,分为夏用和冬用两种,护盾上的瞄准具也相应作出调整,火箭弹速约105m/s。
生产情况
最早的型号是RPzB 43,长164厘米,空重9.25公斤,火箭弹发射后2米距离内会继续燃烧,灼伤使用者,所以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发射。1943年10月被新型的RPzB 54替代。相比早期的RPzB 43,因为在前端安装了保护使用者的防盾,成为更广为人知的形象。但是因为护盾太重,也有人继续拆掉护盾,佩戴面具发射。它空重11公斤,另外发射新型的弹身更短的火箭弹,射程增加到了180米。1944年,RPzB 54/1问世,采用更短的火箭弹。据统计各种型号的战车噩梦共生产了289151只。其使用的火箭弹,因为气温对燃料燃烧速度的影响,分为夏用和冬用两种,护盾上的瞄准具也相应作出调整,火箭弹初速约105m/s。战争后期还曾研制过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版本,但是没有能够投入量产。
性能优良
RPzB发射时会从前端和后端产生大量的火药燃气,因此得到了烟囱这个绰号(德语Ofenrohr)。这也使得战车噩梦小组在发射后会立即被发现,必须迅速更换位置以免成为敌人目标。
虽然如此,相比起它的原型,美军的巴祖卡,战车噩梦还是有巨大的优点。即是后期的巴祖卡也很难穿透当时虎式坦克的100毫米正面装甲,遑论后期的虎王坦克。相比较起来,虽然更重,但是战车噩梦在90度的射角可以穿透200毫米的装甲,60度射角的穿透力也可达到160毫米,在当时没有任何坦克可以抵抗。
其一发足以击穿任何的盟军坦克的威力,如果再加上经验丰富的战斗小队,就足以成为盟军装甲车辆的噩梦。有鉴于此,盟军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来对抗威力强大的战车噩梦,例如在装甲上堆放沙包等措施,但是实际得到的效果很小。
致命缺点
虽然仿制于巴祖卡,但德国一直没有搞定高效的无烟发射药,加上为了推动增加了威力的大弹头而增加了推进发射药,导致战车噩梦发射时会有巨大的尾焰和火药燃气,导致初期发射员要戴着防毒面具和护目镜。之后,用在战车噩梦前方增加巨大的防盾来缓解这个缺陷,但这造成了重量、迎面面积增大很多。
重量、体积极剧增大的战车噩梦,违背了单兵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单兵容易携带、可以隐蔽伏击坦克、可以轻易带着它借助废墟等快速接近坦克。战车噩梦巨大的防盾和发射管体积难以隐蔽,重量大单兵携带不易(基本没有像铁拳那样拿着扛着行军的照片),单兵拿着也无法匍匐或快速接近坦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4 17:24
目录
概述
简介
性能型号
武器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