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7空空导弹(英文:R-77 air to air missile,计划名称:RVV-AE,设计代号:izdeliye-170,译文:170号产品,北约代号:AA-12,绰号:Adder,译文:蟒蛇),是苏联/俄罗斯一型主动雷达制导全向全天候中距空空导弹(MRAAM)。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76年,美国海空军提出“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
AIM-120空空导弹系列,准备装备于改型F-15、F-16、F-18等飞机以及下一代的“先进战术战斗机”(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ATF,即后来的F-22)。AMRAAM比“麻雀”AIM-7空空导弹轻30%左右,尺寸更小,轻型战斗机也能大量挂载;其惯性加无线电指令中段制导设备中的惯性制导系统相当精准,使打击远距目标成为可能,其射程与引导头探测距离比可达4至6(同样采用复合制导方式的俄罗斯R-27只有2.5);最重要的是装备主动雷达寻标头,能发射后不管,大幅增加飞机的多目标接战能力、实际上可以使用的射程、以及战斗机生存性等等。之后不久苏联获得大量AMRAAM的情报,以航空系统研究院(NIIAS或称GosNIIAS)为首的众研究院及众设计局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苏联必须有自己的同类武器,否则苏-27、米格-29在超视距面对装备AMRAAM的美国战斗机将居险境,而且导弹要装备主动雷达引导头以及先进的复合式惯导系统。
建造沿革
1980年代初期(1981或1982),苏联正式启动RVV-AE空空导弹研制计划,预计搭配苏-27M及米格-29M等飞机。最初由苏联锦旗或三角旗设计局(Vympel)与闪电科学生产联合体(NPO-Molniya,原闪电设计局,1976年改组,1982年导弹部门移往锦旗设计局)各自提出方案竞标研发方案,前者提出米格-23使用的R-24空空导弹的改型,后者则提出米格-25使用的R-40空空导弹的缩小改进型,最终锦旗设计局的R-24改进型获胜,但由于这也不是很好的设计,因此新的设计主任寻求苏联航空系统研究院(NIIAS)合作发展。恰巧早在RVV-AE计划一开始,也就是锦旗与闪电两设计局还在竞争时,NIIAS也参考AMRAAM的数据进行了新一代导弹布局探索,并且有了概略的设计概念。在RVV-AE进入发展阶段的前,NIIAS以及Istok“源头”科学生产联合体就大规模进行主动雷达引导头的研究工作,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源头”科学生产联合体及Agat“玛瑙”研究院(AGAT MRI)合作完成了导弹引导头的细部设计、制造、测试等工作(NIIAS只负责研究阶段,没有加入制造测试阶段),并由后者负责批生产。
1984年,RVV-AE开始原型弹测试准备,研究工作的完善是在知名设计师V.布加茨基的监督下进行的。从1984年5月开始作为米格-29C战斗机的武器系统的一部分被试验。测试工作在1991年侧底完成,并于1992年少量试产。1992年,俄罗斯R-77在
莫斯科航展亮相,西方记者迅即将其称作Amraamski,意指它是AMRAAM的翻版。
1994年测试完成并开始批生产,生产型号为R-77。由于导弹研制末期临近苏联解体,且负责单位部分位在乌克兰的缘故,R-77刚开始批生产并不顺利。本该掌握R-77生产技术的莫斯科KoMMunar工厂(现为OAO Luks)因资金等因素而未能实时掌握整个生产线,以致于苏联解体时,尚有部分生产技术掌握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如负责网状尾翼与制动机构的细部设计与生产的“火炬”设计局(Luch)及阿尔切姆生产公司(PO Artem),生产9B-1348引导头的“共产党员”工厂(KoMMunist)等,因此俄罗斯一开始还以“进口”方式引进这些产品,之后不久后因中国和印度分别采购配备R-77的苏-30MKK与苏-30MKI战斗机,使俄罗斯得以重建生产线。
1980年代末期,R-77的后续发展型开始研发,有多种改型或改进方案,包括采用不同引导头的小改型、地对空型、以及采用传统布局的izd.180、采用火箭冲压推进的RVV-AE-PD等。
R-77空空导弹的后续发展型自1980年代末期便开始研发,有多种改型或改进方案,包括采用不同引导头的小改型、地对空型、以及采用传统布局的izd.180、采用火箭冲压推进的RVV-AE-PD等。锦旗设计局推出了多项R-77导弹的衍生型,这些导弹的模型频频出现于世界各大航空展,包括R-77M和R-77M-PD型,RVV-SD是R-77的升级版。
服役历程
20世纪90年代,R-77导弹多次在国际展览中出现,并且随着苏-30MKK一起进入中国空军服役,已经在2002年中由驻扎在安徽芜湖的苏-30MKK进行了测试性的发射试验。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现役的米格-29S,苏-30,苏-35等战斗机装备了R-77导弹。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还与马来西亚签署合同,将向马来西亚空军提供35枚RVV-AE中距空空导弹,总价约3500万美元,其中首批导弹将在2012年年底前交付。
1996年,印度空军开始向俄购买R-77,总共订购了2000多枚,耗资约8.2亿美元,已交货的大约1000枚。
2011年9月14日,印度国家审计机构在其新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印军方购自俄罗斯的R-77型空空导弹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导弹在试验和检测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缺陷,要么无法对准目标,要么就是在地面检测阶段便被认定为不适宜使用。事实上,从1999年接收首批R-77开始,印空军便发现该型导弹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R-77空空导弹的设计概念是导弹弹体要小,弹翼不需要大。锦旗设计局与NIIAS合作后,NIIAS在计算机辅助下提出几项重要设计,首先,新型导弹弹翼面积要小,这样既能减少重量又能减少黏滞阻力。另外,提出最特别的网状尾翼,因为网状尾翼控制性能好、重量轻。之后参考第五代战斗机的弹舱尺寸、载弹需求后,进一步将弹翼由小三角翼换为低展弦比长方形翼,网状尾翼也设计成可向前折收式以便置于内弹舱,导弹构型至此大致抵定。
气动结构
R-77空空导弹主翼在弹身中后段,长方形、低展弦比,十字排列;尾段则是相当有特色的网状弹翼,也是十字排列,能向前折收以便于运送、储藏、以及放置于弹舱,可以采用AKU-RVV-AE(AKU-170)弹射式发射架及APU-RVV-AE(APU-170)滑轨式发射架发射。由于R-77重量轻,长度短,可以在战斗机机身下面安装大量的这种导弹。
R-77使用短的、锥形的机翼,代替传统的三角形机翼,这种机翼形状类似美国海军早期的地对空导弹系统。R-77的主翼除了在超音速时减少网格翼迎接的来流速度外,对机动性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当R-77要往某个方向移动时,当然要先用网格翼让导弹转过去,但网格翼除了让导弹转动外,也会产生反向作用力,而主翼产生的升力就能尽可能抵消这个力,甚至提供额外的升力供导弹机动的用。
R-77由于尾翼的弦很短,铰链矩很短,所以导弹只能依靠飞机本身的速度、海拔,角度进攻。由于它的力矩不允许超过1.5KGM,这就要求R-77导弹体积必须小,重量必须轻,并且需要利用电力有关引动器移动控制面。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当攻击角度在40度以内时,导弹会有效的击中目标。同时它的控制面也有缺点,空气阻力很大并且需要很大的有效横截面,在折叠位置时,这种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
动力系统
R-77空空导弹可在载机机动8G以下时发射,自体G限35至40G,迎角变率可达150度/秒,失速迎角40度以上,可以对付至多12G机动的目标,极速超过3马赫,高空时可达4马赫;与目标高度20至25000米(一说30000米),与目标速度小于3600千米/hr,目标与载机的高度差10千米以下。所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总冲约14000kgf.sec,比冲80秒(kg*sec/kg),略高于美国AIM-120(总冲11780kgf.sec,比冲75秒)。相较于AIM-120这种传统弹翼布局,当采用一样的发动机时,R-77布局的极速较低,火箭烧尽后速度衰减也较快,因此最大射程较短,R-77的火箭发动机的总冲与比冲都很高,使得最大射程得以与AIM-120等发射后不管导弹相当。
机动能力
R-77空空导弹最大的布局特点在其网状尾翼,其尺寸250×125毫米,高约3至5厘米,由不锈钢车铣制成,尺寸小且制造简单,是苏联火箭常用的独特设计,SS-12、SS-20、SS-21、SS-23和SS-25弹道导弹都有使用,由NIIAS将其引入R-77空空导弹上。
R-77导弹的网格翼能在少量增加阻力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情况下显着增强导弹的操控性;在各种马赫数与高度都下非常稳定;能用很小的尺寸作出有效的控制面,控制律易编写;制动转矩小,仅为传统翼面的1/10(1.5千克*米),使得制动机构的尺寸及重量都可望减轻,仅需用电动机制动;并能提升高速机动性、低速稳定性,高迎角性能好等对导弹性能有直接利益的特点,特别在超音速时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R-77导弹网格翼的使用使其具备极佳的飞行性能,高迎角性能比传统翼面有效得多,R-77的迎角变率可达150度/秒,失速迎角高达40度;甚至具备大角度离轴发射能力,其离轴攻击角度一说+-90度,一说+-180度,相当于具备向量推力控制(TVC)能力的专用格斗导弹,虽然无法据此论断其大离轴角攻击时表现与有TVC的格斗导弹相比如何,但至少可知其机动性足以支持离轴攻击的需要。
攻击能力
R-77空空导弹装备杆状定向破片弹头,抗地面杂波能力强,可以打击低空的巡航导弹及飞机;对战斗机类目标的单发杀伤率为0.7至0.8。R-77导弹射程范围300米至100千米,300米是指追击时最小射程。迎头最大射程根据操作条件不同,有50、60、80、100千米等数据,60千米以下的数据为引导头探距的3至4倍左右,为发射后不管模式时的最大射程;而80千米与100千米则必然是与数据链指令制导搭配后的射程。最大射程通常成立于高空、迎头条件下,并非任何时候都可发挥。R-77在最大射程60千米时,追击射程20千米;最大射程80千米时,追击射程25千米,低空最大射程20千米。
制导方式
R-77空空导弹在攻击开始阶段需要载机雷达截获目标,目标数据由载机传递给飞行中的导弹引导它接近目标需要,最后15千米飞行则由交由弹载主动导引头。
R-77导弹的主动雷达引导头工作于J波段(10至30GHz,即波长1至3厘米),早期用9B-1348E引导头,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10至15千米,长604毫米重16千克,口径200毫米,采用机械陀螺所以热机时间较长(2分钟),且不采用可程序化设计因此无法以软件提升性能。
R-77后来改用较先进的9B-1103M系列。9B-1103M系列引导头是AGAT MRI公司于1980年代开始研制的空空与地对空导弹通用引导头。其原型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15到20千米,长60厘米,重14.5千克,口径200毫米。
AGAT MRI后来以9B-1103M为基础依使用者不同开发一系列改型,其中供R-77、R-27AE使用的9B-1103M-200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的探测距离达25千米;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超过5000万次,可程序化只读存储器(REPROM)容量64K;以光纤陀螺仪取代传统机械陀螺因而将热机时间由2min缩短至10sec;长度降至40厘米,重量降至10千克。可供R-77使用的引导头均能适应于高机动环境中,据称仅早期的9B-1348E的机动适应能力就优于AIM-120所用者。引导头的优良机动适应性让R-77注重高机动的控制面布局有发挥的空间。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R-77M
R-77的增程型,使用了一台推力更强劲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快的飞行速度,已经进入俄罗斯空军服役。
R-77M-PD
,射程达到150千米,使用一台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这个项目的进展鲜为人知,但锦旗设计局表示,如果有客户对R-77M-PD感兴趣的话,设计局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设计试验计划,提供给客户使用。
R-77-1
R-77-1空空导弹重190千克,弹长3.71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升级后,雷达导引头的灵敏度更高,导弹尾部阻力更小。该导弹携带杀伤力强的杆状定向破片弹头,在距目标数米时,
激光引信发出指令引爆战斗部,将大量定向破片抛撒出去,对目标进行全向杀伤,攻击范围20米至2.5万米。总体看,该弹的作战效能接近美国AIM-120C5空空导弹,但毁伤效果更好。
总体评价
R-77空空导弹具备发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有很大的有效射程范围(0.3千米到大于80千米)、有很强的机动性(能对付12G机动的目标)等。西方国家对R-77的出现相当震惊,因为他们没有预料俄罗斯也有能对应美国AMRAAM的技术,西方媒体甚至将其命名为“AMRAAMMski”,意思是“AMRAAM的翻版”。除了同为主动雷达制导、兼具中远距拦截与格斗能力外。两者在设计思维、性能特征上都有不小的差异。美制AMRAAM(AIM-120)是一种“兼具格斗能力的中远距拦截导弹”,而R-77则是“兼具中远距拦截能力的格斗导弹”。
R-77空空导弹虽为苏联因应AIM-120的威胁而开发的武器,然而其技术特性与后者有不小的差异,以致两者的擅长领域不尽相同。R-77虽然比AIM-120重,但略粗略长,这使得R-77的“弹体纵剖面负荷”比AIM-120来得低,加上其主翼面积又比AIM-120大,因此“单位升力负担的重量”比较小,即意味着在相同高度、速度时R-77更容易达到高过载值,另外它使用高过载值的条件范围也更广。另外就是其发射G限、目标G限、自身G限与R-73相当,因此就过载能力论,也具有作为格斗导弹的条件。
R-77还满足一项现代格斗导弹的重要条件高迎角性能。有较好的高迎角性能就能激发更大的升力,并且死咬着目标,特别是在近距离发射时,就越需要高迎角性能,这偏偏是传统翼面的弱项。尽管网格翼位在弹尾,弹体与主翼多少能减少网格翼的一些激波阻力,但R-77依然面对阻力较大的问题,这就影响其速度表现,然而,尽管速度与最大射程较差,网格翼弹在极近距离到极速的距离内飞行性能几乎都胜过前者,在达极速以后两者对低机动目标拦截能力的差距开始缩小,但对高机动目标网格翼仍较具优势,可说是特别适合中距偏近作战及对付高机动目标。因此与其将R-77归类于AIM-120那种“兼具格斗能力的中远距拦截导弹”,不如将的R-77视为一种“兼具中远距拦截能力的格斗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