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36a2
1985年维格尔特和贝尔发现的恒星
RMC 136a2,简称“R136a2”,在R136星团的中心区域,可以见到其近红外。R136a1和R136a2都在其中心,并且是两个距离非常接近的亮星,但r136a2比R136a1小并且暗。(来源于欧洲南方天文台
发现
1960年,一组在比勒陀利亚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对大麦哲伦星云的亮度和明亮的恒星光谱进行测量。其中目录编号是RMC 136(拉德克里夫天文台麦哲伦星云目录,目录编号136)的蜘蛛星云中有一个明亮的物体。随后的观察表明,这个物体——R136位于一个氢气区的中心,这是一个直接观测到的巨大的恒星形成中心。
在1985年,R136a首次利用散斑干涉技术分为8个部分。R136a2在R136星团中心的一角秒内被发现,它是第二亮的。估计中央区域的亮度将需要多达30个O级星聚集在半秒差距的空间里面,更可能的解释是有一颗千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最终被发现,它由一些非常明亮的恒星以及大量的O型星构成。
距离
要确定R136a2精确的距离,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具有挑战性的。在从地球到LMC因为有巨大的距离,视差方法超出了现有技术的限制。多数估计认为从地球到R136与大麦哲伦星云的距离相同。到LMC的距离目前最精准的为49970秒差距,这是从蚀双星的角向和线性尺寸进行的测量。
属性
像所有的沃尔夫-拉叶星一样,R136a2正在经受由快速恒星风造成的严重的质量损失。因为2400公里/秒速度的恒星风,R136a2每年损失4.6×10倍太阳质量。这颗恒星的高质量压缩和加热的核心,以及推动快速氢核聚变时主要通过碳氮氧过程,导致这颗恒星有着4900000倍太阳的亮度。融合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在10秒内R136a2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一年内释放的能量。这颗恒星在它诞生时可能为240倍太阳质量,但在过去的100到200万年失去了多达40倍太阳质量。但目前的理论认为,没有恒星诞生时可超过150倍太阳质量,因此它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恒星合并而成。
虽然R136a2是已知最重的恒星之一,但它只有23.4倍太阳半径和13000倍太阳的体积,比最大的恒星,如盾牌座UY小得多。因为温度高,它发出的大部分能量在电磁光谱的紫外区,因此视觉亮度只有太阳的32000倍(绝对星等为-6.5)。
命运
据认为,这个庞大的恒星不会失去足够的质量,以避免大型铁芯的崩溃的灾难性结果。其最终将会演化为超新星,或者是伽玛射线爆发,或者是几乎没有明显的爆炸,并留下一个黑洞或中子星。具体细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和质量损失的多少,在当前恒星的演化过程来看,我们不能完全复制我们观察到的恒星和超新星的布局。对宇宙中已知“濒临最大”的恒星而言,我们可预测其内核崩溃之前会进展为无氢沃尔夫—拉叶星,爆炸后成为一种Ib或Ic超新星,并留下一个黑洞伽马射线暴只可能在不同寻常的条件下有望出现,或者只能出现在更少的大质量恒星身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12:12
目录
概述
发现
距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