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理论
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和原则
约束理论是企业识别并消除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约束)的管理理念和原则。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在其开创的最优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一条业务链中,瓶颈节点的节拍决定了整条链的节拍,即任何一个多阶段生产系统,如果其中一个阶段的产出取决于前面一个或几个阶段的产出,那么产出率最低的阶段决定着整个系统的生产能力。约束即阻碍企业有效扩大产出能力、降低库存和运行成本的环节。
简述
约束理论(TOC)最早是于20世纪80年代,由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业管理大师犹太人艾利·高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 Goldratt)提出的。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先提出“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约束理论。在中国常常被翻译为瓶颈管理限制理论、制约因素、制约法,其与木桶理论短板理论、链条理论等相类似。
约束理论由运作策略工具集(包括持续改进5步法FFS、生产与运作管理、VAT分析等)、性能测量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生产运作指标、交期延误指标TDD、库存周转指标IDD等)和思维流程工具集(包括树状图表工具、云状图表工具、审查流程工具等)三部分组成。
简而概之,约束理论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即“瓶颈”,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措施以消除这些瓶颈,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约束理论的管理思想是首先抓“重中之重”,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凸显出来,从技术上消除了“避重就轻”“一刀切”等管理弊病发生的可能,避免了管理者陷入大量的事务处理当中而不能自拔的情形。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瓶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环境的变换而产生变化,如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机器故障、刀具磨损、临时插单、急件、物料短缺、交货期变动、工艺路线改变等会使瓶颈不断发生改变。对瓶颈的持续改善,短期的效果是“抓大放小”,长期的效果是大小问题齐抓共管,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实施步骤
约束理论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具体表述如下: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企业要增加有效产出的话,一般会在以下方面考虑提出应对措施:
①原料,即增加生产过程的原料投入。
②能力,即某种生产资源不足而导致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就要考虑增加资源。
③市场,如果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市场能力过剩,就考虑开拓市场需求。
④政策,找出企业内部和外部约束有效产出的各种政策规定。
(2)最大限度利用瓶颈,即提高瓶颈利用率。
这是解决第一步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实现有效产出的增加。如某种内部生产资源是约束。就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这个环节始终高效率生产,以某台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约束来说,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①设置时间缓冲。多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即在瓶颈设备前工序的完工时间与瓶颈设备的开工时间之前设置一段缓冲时间,以保证瓶颈设备的开工时间不受前面工序生产率波动和发生故障的影响。缓冲时间的设置,与前面非瓶颈工序波动的幅度和故障出现的概率及企业排除故障恢复正常生产的能力有关。
②在制品缓冲。多用于成批类型,其位置与数量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同单件小批量生产。
③在瓶颈设备前设置质检环节。
④统计瓶颈设备产出的废品率。
⑤找出产出废品的原因并根除。
⑥对返修或返工的方法进行研究改进。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很多的企业在解决生产系统中的瓶颈问题时没有明确这点,对那些非约束环节追求百分之百的利用率,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更多的在制品。约束环节的更多的等待时间以及其他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按照约束环节的生产节拍来协调整个生产流程。
(4)打破瓶颈,即设法解决第一步中找出的瓶颈。
(5)重返第一步,持续改善。
运作指标
约束理论认为企业的真正目标只有一个,即企业始终都能赚钱。然而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如净利润(NP)、投资收益率(ROI)、现金流量(CF)等存在决策滞延性、强调局部最优、无法直接指导生产等不足。约束理论质疑成本会计是生产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新的运作指标体系:
①运行费(OE)将库存转化为有效产出过程中的一切花费,包括所有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
②有效产出(TP)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并且实现了销售而获得的利润,是衡量企业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出产、销售产品而最终获利能力的指标。在数学计算中,有效产出率等于单位时间内实现的销售收入减去取得相应收入而发生的销售成本。约束理论区别产出品和卖出品,生产出来但未销售出去的产品算作是库存。
③库存(inventory,I)是一切暂时不用的资源,不仅包括为满足未来需要而提前准备的原料、未销售的产成品、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和一时不用的零部件以及扣除折旧后的固定资产等。库存占用了资金,耗费了人力、物力,占用一些场地等,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及维持库存所需的管理费用。
由此,约束理论认为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在增加产销率的同时,减少必要的库存和运行费用。
应用
约束理论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研究、应用迅速升温,且已推广至不同的应用领域,如项目管理、供应链、成本控制等。
①约束理论应用到项目管理中,用关键链(critical chain)代替PERT/CPM(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critical path method)中的关键路径,实现项目的计划和控制。
②约束理论将任何系统都看成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最薄弱的一环决定系统的有效产出,约束理论将此应用推广到供应链中,将各个节点企业作为链条上的环节,进行供应链优化分析、设计、实施。基于越是理论发展起来的高级计划与排产(APS)是供应链的重要工具。
③约束理论质疑成本会计生产管理问题的根源,提出新的运作指标,将面向成本的会计改变为面向有效产出的会计,逐渐发展为有效产出会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4 19:07
目录
概述
简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