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 W3C)创建于1994年,是Web技术领域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中立性技术标准机构。W3C已发布了400多项影响深远的Web技术标准及实施指南,如广为业界采用的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以及帮助残障人士有效获得Web 内容的信息无障碍指南(
WCAG)等,有效促进了Web技术的互相兼容,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发展历史
万维网联盟(W3C)最初由 Tim Berners Lee 于1994年在美国MIT设立。为了扩大Web技术的全球影响力,1995年W3C在欧洲设立W3C/ERCIM 总部,1996年在日本设立W3C/Keio 总部。中国早在1994年就有了第一个Web网站,并正式联入国际万维网;作为 W3C 全球办事处(W3C Offices)计划的一部分,2003年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学沈运申(Prof. Vincent Shen)的倡导下,W3C在
香港科技大学设立办事处(HK Office);2006年4月,W3C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中国办事处(香港办事处也同步撤消),2013年1月,W3C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W3C/Beihang总部。
对应的标准也分三方面:结构化标准语言主要包括
XHTML和
XML,表现标准语言主要包括CSS,行为标准主要包括对象模型(如W3C DOM)、ECMA
Script等。这些标准大部分由W3C起草和发布,也有一些是其他标准组织制订的标准,比如
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的ECMAScript标准。
组织工作
W3C通过设立领域(Domains)和标准计划(Activities)来组织W3C的标准活动。 截至2014年3月,W3C共设立5个技术领域,开展23个标准计划。这些主要的标准工作包括七类。
Web设计及应用包括构造和渲染Web页面所需的各类技术标准,如HTML, CSS, SVG, Ajax及其他用于构造Web应用(WebApps)的技术;这里也包括如何让Web页面及信息服务于残障人士、多语言环境下的国际化,及让Web页面在移动设备上更好、更容易获取的相关技术。
Web体系架构主要关注Web的基础技术和原则,包括URIs及HTTP协议等。
传统的Web由文档组成,W3C希望通过一组技术支撑“数据的Web”,即Web of Data,将Web看作一个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大型分布式数据库。语义Web是构造这样的数据Web的重要一环,帮助人们创建数据并存储在Web上,创建相关的词汇表及数据的处理规则。具体技术包括RDF,SPARQL,OWL及SKOS等。
可扩展
超文本标记语言(外语缩写:
XHTML)。现推荐遵循的是万维网联盟于2000年1月26日推荐XML1.0。XML虽然数据转换能力强大,完全可以替代
HTML,但面对成千上万已有的站点,直接采用XML还为时过早。在HTML4.0的基础上,用XML的规则对其进行扩展,得到了XHTML。简单的说,建立XHTML的目的就是实现HTML向XML的过渡。
Web上及许多企业软件中,存在大量网络可访问的、基于消息的软件和服务。构造服务的Web需要一系列Web服务的技术和标准,包括HTTP、XML、SOAP、WSDL、SPARQL等。
W3C致力于让Web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都可以获取Web内容和服务,这些访问Web的设备包括通过智能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也包括任何适用Web技术的消费电子、打印机、交互式电视,甚至各类集成到其他产品中的终端(如车载Web终端等)。
Web的价值和成长依赖于其全球性和普适性。无论用户在适用什么样的计算机、软件、语言、网络环境、传感和交互设备时,都能够获得同样的Web内容和体验。W3C通过制定各类国际Web标准,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这些标准也使Web对所有人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