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蓼科荞麦属的一种植物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又称普通荞麦、甜荞、乌麦等,为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一年生草本植物。荞麦茎直立,30~90厘米高,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圆柱形,中空。荞麦叶互生,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荞麦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绿色,边缘膜质;花白色或淡红色。荞麦瘦果卵形,顶端渐尖,暗褐色,无光泽。种子1枚。花期5~9月,果期6~10月。
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荞麦起源于中亚,对于荞麦起源地的研究,国际上有两种假说,即1883年瑞士植物分类学家康德尔(De Candalle)提出的荞麦起源于中国北部(黑龙江流域)或西伯利亚起源假说和1960年植物学家纳考(Nakao)提出的荞麦起源于中国西南部接近喜马拉雅山区的所谓弧形中心起源假说。
日本学者大西近江(Ohnishi)1983~1993年对世界各地荞麦的种植资源进行搜集并研究其等位酶变异,研究结果显示并未找到荞麦的变异中心。此外,大西近江于1991年在中国云南对荞麦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1992年对云南荞麦语言史、栽培史的考证等研究也都支持荞麦中国西南部起源的假说,该观点已被学界广泛接受。
栽培历史
关于荞麦的栽培,研究表明,荞麦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种植,中国种植荞麦可从《诗经》中查到,在公元前1066~前771年的西周初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已有荞麦栽培,中国的史书、医书诗文记录及考古等均一致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荞麦最早的国家。
12世纪的乌赫尔布罗德镇考古中就发现了波西米亚境内有荞麦的宏观遗迹,关于荞麦的书面记载最早是在1365年捷克布拉格(Klaret)的《Versed Glossary》,意大利医生马蒂奥利(Matthioli)在1596年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荞麦,里面记载着波西米亚盛产荞麦,且是民间流行的、常用的食品。16世纪时,波西米亚依然广泛种植荞麦,但并未传播开来。
传播历史
荞麦在东亚及其邻近区域广为种植,8世纪时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13~14世纪,经西伯利亚和俄罗斯南部传入欧洲,也有基于等位酶分析的研究认为,欧洲荞麦是从中国北方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扩散的。德国是欧洲最早种植荞麦的国家,随后在17世纪,荞麦被引入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并由移民带入北美、阿根廷、巴西和南非。在17~19世纪,荞麦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流行的食物。
形态特征
荞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荞麦茎直立,30~90厘米高,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圆柱形,中空,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
荞麦叶互生,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2.5~7厘米长,2~5厘米宽,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较小近无梗;托叶鞘膜质,短筒状,长5毫米左右,顶端偏斜,无缘毛,易破裂脱落。
荞麦花序总状或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一侧具小突起;苞片卵形,长2.5毫米左右,绿色,边缘膜质,每苞内具3~5朵花;花两性,花梗比苞片长,无关节,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3~4毫米长;雄蕊8枚,比花被短,花药淡红色;花柱3枚,柱头头状。
果实及种子
荞麦瘦果卵形,具3锐棱,顶端渐尖,5~6毫米长,暗褐色,无光泽,基部具宿存花被,瘦果比宿存花被长。种子1枚。
分布范围
荞麦原产于中亚,原生范围是中国西藏南部到四川、云南。荞麦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栽培于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新西兰、印度等国。
在中国,荞麦野生种质资源大多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山区,该地区被认为是荞麦的发源地,一些特有物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荞麦的分布广泛,在中国的各省区均有栽培,如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区。
生长环境
荞麦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常见于荒地、路边,常栽培于田地,山麓、旷野等。
生长习性
荞麦喜冷凉、湿润的的环境,具有耐瘠薄、抗病抗旱能力强等特点,但不耐寒、不耐热。荞麦属于短日照作物,对日照反应敏感,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都能生育并形成果实。荞麦对土壤的选择不太严格,只要气候适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适于其他禾谷类作物生长的瘠薄、带酸性或新垦地都可以种植,酸性较重的和碱性较重的土壤改良后可以种植,但以排水良好、pH为6~7的沙质土壤为最适合。且其生长周期短,易扦插,易繁殖,是非常优良的填闲作物。荞麦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种间关系
荞麦、苦荞麦和金荞麦为荞麦属植物的主要栽培种,它们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议,学者意见尚未完全统一。1930年,以斯图尔特(Steward)为代表的从传统的形态学研究上认为荞麦比苦荞麦更接近于金荞麦,金荞麦果实的形态与苦荞麦属于同一类型,而与荞麦差别较大,因此,从果实形态看,苦荞麦与金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2004年王莉花等学者利用筛选的19个随机引物对云南省荞麦属资源的9个种、1个变种、2个亚种进行了RAPD扩增分析,研究了这些栽培和野生荞麦资源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支持Steward的观点;2007年杨小燕等学者通过研究也同意苦荞麦与金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
2016年胡亚妮等通过ITS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金荞麦先与栽培苦荞聚为一支,然后二者再与荞麦聚为一支,因此认为金荞麦与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比其与荞麦更近,大迫敬義(Ohsako)与大西近江(Ohishi)、夏尔马(Sharma)和贾娜(Jana)等学者的研究中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2013年,学者田晓庆等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荞麦栽培种质资源的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荞麦和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荞麦不仅可以自花传粉,也能异花授粉,但自花传粉的效果较差。荞麦为虫媒植物,大部分是由蜜腺散发出强烈的蜜香吸引蜜蜂及其它昆虫授粉的。荞麦的表皮细胞不规则,具明显的乳头状凸起,细胞的垂周壁不规则,角质层具纵向的致密条纹,给传粉昆虫提供较好的落足点,甚至由于光线的作用产生明暗相间的光学效果可以使花被片起到吸引昆虫,有助于更好地传粉。
人工繁殖
荞麦繁殖主要以播种繁殖为主,适宜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可选用大而饱满的荞麦种子进行条播、点播或撒播。条播采用耧播和犁播;点播主要犁开沟人工抓籽,按穴距点播;撒播主要是先耕地随后撒种子,再进行耙耱。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荞麦对土壤的选择不太严格,可以选用排水良好、pH为6~7的沙质土块进行播种。还要对土块深耕熟化,加厚熟土层,提高土壤肥力,不仅有利于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减轻病、虫、杂草对荞麦的危害。
田间管理
在荞麦播种前,结合耕作整地施入土壤深层的基础肥料。播种时将肥料施于种子周围,弥补基肥的不足。出苗前后的不良气候,容易发生缺苗现象,要积极采取破除板结、补苗等保苗措施,保证出苗。在荞麦第一片真叶出现后进行中耕除草,中耕锄草的同时进行疏苗和间苗,去掉弱苗、多余苗,减少幼苗,防止拥挤。在荞麦生长发育期间还要注意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但用量不宜过多,氮肥过多,营养生长旺盛,后期容易引起倒伏。
病虫防治
病害
荞麦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霜霉病、轮纹病等。立枯病主要危害荞麦的种子、幼苗等,一般在播种早、地温低、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可以在秋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进行深耕;播种前,可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五氯硝基苯粉剂拌种;发病时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或甲基托布津溶液喷施,可以有效防治立枯病。霜霉病主要危害荞麦的叶片,可在播种前清理田间病残体,用五氯硝基苯或敌可松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瑞毒霉溶液、后期用百菌清溶液进行防治。轮纹病主要危害荞麦的叶片,可在播种前温汤浸种;发病初期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锰锌溶液或多菌灵胶悬剂溶液,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虫害
荞麦的虫害有黏虫、草地螟等。黏虫主要危害荞麦植株的叶片,发生虫害时可以在测报的情况下,在田间采摘卵块搜集烧埋枯心苗、枯黄叶;在幼虫发生密度大时,将幼虫震落在容器或地下将其打死;还可以在幼虫3龄前用速灭杀丁或溴氰菊酯溶液喷雾防治,3龄后用乙敌粉剂或辛拌磷粉剂喷粉防治。草地螟主要危害荞麦的叶、花、果实,发生虫害时可以用网捕成虫,灯光诱杀;在幼虫3龄前用敌敌畏乳油溶液、敌百虫粉剂或溴氰菊酯等进行喷杀防治。
采收
荞麦一般以植株70%籽粒呈现成熟色泽为成熟期,在露水干后的上午割下的植株就近码放,脱粒前后尽可能减少倒运次数,晴天脱粒时,籽粒应晾晒,充分干燥后贮藏。通过净选工序筛扬出秕粒和后熟的青籽也应收藏起来。
主要品种
黑荞
黑荞为黑龙江省甘南等县农家种。其幼苗黄绿色,茎浅红色,叶脉红色。株高60~70厘米。花白色。果实菱形,深褐色。生育期70天左右。黑荞抗旱性强,适宜生长在风沙、千旱地区,可做为主作物适时补种或晚播用种,适于六月中、下旬播种。
三棱荞麦
三棱荞麦为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地方品种。其幼苗茎秆红色,叶绿色。株高70~90厘米。分枝性强,白花,种皮黑褐色。生育期60~70天。三棱荞麦适应性强,肥地、瘦地均可种植。适宜密植,7月上旬播种,9月上、中旬成熟。幼苗抗旱性不强,不抗风,易落粒。
红花荞麦
红花荞麦又名小红花,为内蒙古钖林郭勒盟多伦县地方品种。其株高70厘米左右,茎叶繁茂。花为粉白色。子粒较小而饱满。种皮黑褐色。出粉率高,品质较好。生育期70~80天。红花荞麦抗旱性强,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荞麦营养较高,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荞麦可做蔬菜食用,其茎脆,清凉消暑,在蔬菜匮乏的山区,可以填补季节性蔬菜供应不足的状况;荞麦芽味道清爽,适口性能佳;荞麦种子可磨粉食用。荞麦可加工制成多种食品,如荞麦饼、荞麦面、荞麦茶等,中国云南峨山等地的彝族同胞用荞麦面粉加工成荞年糕、荞蒸糕,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同胞还制成小吃威宁酥等。在日本、朝鲜等国还使用荞麦嫩茎叶制成凉拌菜以及其他风味的食品。
饲用价值
荞麦茎叶、秸秆、籽粒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禽畜所需的无机元素,可用于饲喂羊、牛、猪等,可满足饲喂禽畜的基本需求,是优良的精饲料,还可与甜菜叶、青玉米等混合青贮。荞麦碎粒富含黄酮类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用以喂养家禽可以增加猪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提高牛奶和牛肉的品质、提高产蛋率等;除此之外,饲喂牲畜荞麦还可以提高抗病性。
药用价值
荞麦的茎叶(秸秆)和叶子以及种子均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学典籍记载,荞麦种子甘、微酸,寒,归脾、大肠经;具有下气宽肠、健脾消积、解毒敛疮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等病症。荞麦叶具有利耳目、下气、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耳鸣重听、眼目昏糊、嗳气等病症;荞麦秆具有下气消积、清热解毒、降压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痢疾、白带、噎食、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炎等病症。
经济价值
荞麦属于蜜源植物,其蜜腺发达,泌蜜量大,还具有浓烈香味,大面积种植荞麦可以促进养蜂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还可以提高荞麦的受精结实率。
其他价值
使用荞麦饲喂反刍家畜牛,可以减少牛的甲烷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荞麦还能够去污,日本人常用于洗头发、衣服等。荞麦的皮壳碳酸钾含量占46%左右,是提取碳酸钾的适宜原料,还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物种危害
长期喂养猪荞麦的幼苗 、秸秆、种子会导致猪发生以皮炎或红色斑疹为特征的中毒病变,主要是荞麦中含有的荞麦素,被猪食用后经血液而进入皮肤无色素部分,当荞麦素达到一定浓度同时又受到太阳光作用时,血管壁受到破坏而引起中毒,饲喂荞麦糠皮也能中毒,仔猪吮吸喂养荞麦粉的母猪乳汁也会发病,发病症状为皮肤皮炎、水肿、发泡以至坏死。
此病只在无色素的皮肤受到日光照射才能发生,饲养于阴暗禽舍或有色素的猪只皮肤,即使食用同样数量的荞麦也不发病,所以在猪发病时,立即停喂患病猪荞麦饲料,并将其置于阴凉处,注意加强护理。
植物文化
神话
中国《西南彝志》记载了荞麦在云南文山起源的神话故事。据大小凉山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天神恩梯古兹的女儿兹俄妮拖嫁给地上的居木武吾后,在天上偷偷带下了荞麦的种子,后来被天神发现,便诅咒他们荞麦花多籽少,打籽粒艰难辛苦。表达了彝族的支系诺苏人对自己艰难生存的一种描述,人们辛苦劳作,收获却有限,所以荞麦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荞麦的起源还有不同的版本,中国《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概要》中记述彝族先人多次寻找荞麦的故事,曲浦居木氏,一心想种荞麦,去到兹阿尔娘山,经多次寻找后,在山顶找到了株壮根脚稳、枝密叶茂盛、花皆结籽、颗籽粒饱的荞麦。而后曲浦居木氏带领众人去种荞麦。
中国彝族古籍《估哲数》记载:“稻子是粮食中的王;荞子是粮食中的君长;大麦是粮食的臣子;小麦是粮食的布摩(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苦荞是俊男;甜荞是美女;······”。体现了诺苏人对先人的记忆是与荞麦的联系紧密,荞麦也是生命繁衍的象征。
文学作品
荞麦作为文学元素不仅体现在唐诗宋词之中,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荞麦的文学内涵不断丰富。有蕴含爱情的元素如李孝石的朝鲜现代短篇小说《荞麦花开的时候》等,表达思乡之情的有宋唯唯的《月明荞麦花如雪》等。此外荞麦也常在中国戏曲歌曲的要素中出现,如黄梅戏《荞麦记》,湖南花鼓《荞麦耙上寿》,京剧《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个棱》等。
《一碗清汤荞麦面》为日本作家栗良平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88年首次发表,此小说主要是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仍然要充满希望,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不幸,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爱和尊重的美好品质。
节日
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有荞菜节,在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龙日,生动有趣地演绎荞麦的传说、仪式、舞蹈和习俗,反映出荞麦在白倮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的独特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在中国,彝族人民常常会送荞麦粑粑或荞麦颗粒作为礼物,来表示祝福,还会借助荞麦来表达一些富有哲理的思想。
贸易情况
中国是荞麦生产和消费大国,主要出售日本及欧洲,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后山地区的荞麦,在国际市场上以“粒大、皮薄、面白、粉多、筋大、质优”享有盛名,很受外商欢迎。截至2022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荞麦主要出口国家有俄罗斯、美国、波兰等国,主要进口国有日本、意大利等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中国荞麦或加工产品等主要进口于俄罗斯等国家,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孟加拉国、荷兰等国家等。
参考资料
荞麦.中国物种200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