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外媒体有关“
两会”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个与往年不同的新变化:由于“两会”的英文译名太长,“两会”的
拼音“lianghui”直接作为
”直接作为新词,出现在了报道中。由于“
两会”的英文译名较长,海外传媒从汉语
拼音中借来“lianghui”一词专用在“两会”的文章里,比起英文的大串单词简洁不少。
以往英文媒体在提到
两会时往往用不同的翻译。行文较传统的,使用官方的英文缩写:全国人大叫NPC(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的缩略语);政协用CPPCC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缩略语)。
外媒一般喜欢用当地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说法。于是“
中国国会(China's Congress)”一词经常出现。“政协”在国外的对应机构不多,外媒就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Top Advisory Body(最高咨询机构)”。美联社则称“政协”为“
中国国会首席咨询机构”(China's Top Parliamentary Adviser)。
从外媒报道看,凡是用了
拼音的,都会有一小段介绍。
比如,在
马来西亚新闻社的报道中,对“lianghui”的解释简明扼要,一是说“lianghui”是
中国每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二是说“lianghui”包括了中国最高立法机构人大的会议和中国最高咨询机构政协的会议。
《印度教徒报》的解释是,每年来自
中国各省市
自治区和
特别行政区的各民族政治代表聚集在一起,举行为期两到三周的固定会议。
在
英文维基百科中,“
两会”一词已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词条之下,注解也大体相同
近日外媒的报道中,开始出现
两会的
拼音“lianghui”,这使我想起10多年前在
欧洲常驻时的经历。我曾数次参加过
中国人大和政协代表团的随团报道工作,每每碰到当地记者向我询问有关人大和政协的问题,我就会借机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但后来从这些记者的报道中,我读到的,常常是“
中国的两院”这样的外文简称。显然,他们是用西方的概念来套
中国。
这些年来,有关“中国两院”的说法渐渐不多了,代之而现的是“中国的国会”(China's Congress)和“中国的最高咨询机构”(China's Top Advisory Body)。仅从这两个
译名看,恐怕很多普通外国人还是没法弄明白中国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
现在,变化出现。中文
拼音的运用,标志着一个含义与西方概念完全不同的新词出现了。几个世纪以来,中文词汇进入英语的并不少,但大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流行语相关,因此“
两会”这个政治词语,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从
这两天的外媒报道看,凡是用了拼音的,都会有一小段介绍。在
马来西亚新闻社的报道中,对“
两会”的解释简明扼要,一是说两会是
中国每年最大的政治事件,二是说两会包括了中国最高立法机构人大的会议和中国最高咨询机构政协的会议。《
印度教徒报》的解释是,每年来自中国各省市
自治区和
特别行政区的各民族的政治代表聚集在一起,举行为期两到三周的固定会议。在网上的英文
维基词典中查了一下,发现这个词已经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词条之下,注解也大体相同。
这样的解释尽管不够全面,但至少表明,外媒已经意识到,要了解
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及其决策程序,就必须了解
两会。仅用西方的那套政治词汇,已经无法准确解释
中国的民主政治运作程序。今后,类似“
两会”这样的词用多了,就有可能逐渐形成一些新的专有名词,就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词汇来了解
中国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