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资讯及深度报道栏目
《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新闻资讯栏目。
节目背景
1993年初,在分析论证了国内外电视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央视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建设世界级大台”的奋斗目标。《东方时空》的创办,给央视新闻领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深化改革的大幕。
当时,美国的CNN是24小时播出,ABC、CBS的早间直播节目都是从早上6:00开始。而当时的中央电视台没有早间节目,第一套节目每天的开播时间是早8:00,这与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形象和地位很不相称。
经过几个月筹备,全新节目样态的《东方时空》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开播。该栏目以精致的片头、新颖的结构、生动的纪实采访、深刻的热门话题,以及主持人话语的亲切和传播方式的鲜活,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让中国的电视观众每天早晨一起来,就想打开电视机”。从此,中国电视从内容到形式都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栏目历程
1993年3月1日,央视一套提前至7:00开台,开播7:00《整点新闻》。
1993年5月1日,为配合央视一套提前至7:00开台,《东方时空》开播,下属栏目有《东方之子》、《东方时空·金曲榜》、《生活空间》、《焦点时刻》等,节目时长一小时,去掉广告后约40分钟,并在CCTV-2重播。
1993年8月8日,栏目在播出第100期节目时推出《东方时空 百期奉献》特别节目。
1993年9月24日,CCTV-1《东方时空》推出《9.24特辑》特别节目,对北京申办2001年奥运会失败作总结。
1993年12月2日,以《东方时空》节目组成员为基础,新闻评论部成立。
1994年4月1日,作为《焦点时刻》的晚间版,晚间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正式开播,于每日19:38播出。
1995年,《东方时空》增加早7点《早间新闻》栏目,约15分钟,与其他主要时段《整点新闻》时长基本相同,由播音部制作,《东方时空》其他栏目在7:20开始播出。5月1日,《东方时空》在CCTV-4增设重播。
1996年1月20日,《东方时空》在第1000期节目之际进行首次大改版,这次改版有明确的目标:将《东方时空》打造成为中国的电视新闻杂志。
在这一目标下,《东方时空·金曲榜》被撤销,演变为《中国音乐电视》在CCTV-3播出(2010年9月1日起随着央视三套的改版,《中国音乐电视》转入音乐频道播出),增加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为区别于《焦点访谈》,《焦点时刻》更名为《时空报道》。改版后,《东方时空》调整为7:00在综合频道首播,取消在综合频道的重播。片头在此次改版中更换,除《早间新闻》外,各栏目的小片头均被取消,统一使用主片头或片花。
1996年3月16日,《东方时空》历史上第一个周末版节目《实话实说》试播,于每周日7:20播出,4月28日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电视第一个谈话节目。
1996年5月17日,深度新闻调查及评论栏目《新闻调查》正式开播。
1996年7月1日,《东方时空》(含《实话实说》)在CCTV-3增设重播。
1997年5月5日,央视一套提前至5:50开台并改版,《东方时空》的《早间新闻》栏目分离,成为一档独立的栏目,《东方时空》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到40分钟。
1999年8月30日,《东方时空》取消在CCTV-3的播出。
2000年10月,为筹备节目改版,《东方时空》从新闻评论部分离,成立《东方时空》工作室。11月27日,《东方时空》进行重大改版。
在本次的改版中,为满足早间观众对新闻实效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东方时空》将首播时间调整为6:00,节目总时长扩充至150分钟,各栏目实现直播。为配合此次改版,新闻中心对250平方米演播室进行改造,创新节目形式,以演播室为调度中心,各栏目主持人分坐在不同位置并互动交流,形式灵活。
此次改版,片头、节目标志片头音乐均重新制作且更富现代感。同时子片头采用以主片头动画为基础增加栏目名并改用新音乐。新版片头仅使用两天,于11月29日恢复原片头和节目标志,但片头曲继续使用重制版。子片头亦恢复为96版并保留新音乐,部分栏目使用独立子片头或不用子片头。
此次改版后栏目恢复重播,重播为精编版且无“早新闻”栏目,时长为40分钟,一套为下午13:00(周日重播时长为90分钟),CCTV-2为星期一至五17:30,星期六至日18:20,CCTV-4为星期一至六15:30(不重播周日版)。
2001年3月,《直播中国》更名为《直播时刻》,《东方之子》栏目恢复播出。
2001年11月5日,《东方时空》再次改版,播出时间由150分钟缩短为40分钟(周日版为60分钟),首播时间调整为央视一套周一至周六7:15,周日7:00。
本次改版将新闻资讯类节目分离,在保留原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和周日版栏目《世界》《纪事》等子栏目的基础上,将《直通现场》栏目升级为《时空连线》。《时空连线》选取热点事件,以多视窗的连线的方式访问事件当事人,在访问中解读、分析事件。此次改版进一步突出了《东方时空》在新闻深度分析方面的特征。
2002年9月2日起,《东方时空》在CCTV-4的重播时间调整为16:10和次日0:05。
2003年1月11日,《面对面》作为《东方时空》周六版播出。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试播,《东方时空》首播时间调整为央视一套7:15,时长统一为45分钟。重播时间调整为央视一套周一至周六16:00、周日14:50,新闻频道14:10、次日3:10。同日,开播由新闻评论部制作的《社会记录》《数字观察》《声音》《新闻会客厅》《中国周刊》(《新闻周刊》前身)等节目。5月8日,《东方时空》取消在CCTV-2的播出,在CCTV-4的重播时间调整为15:15。7月5日,由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小崔说事》在新闻频道开播(2009年8月17日以后《小崔说事》改在综合频道播出)。
2004年1月3日,《东方时空》周日版《世界》改版为《高端访问》,成为专访政府首脑、各界知名人士的节目。《纪事》栏目也在当日成为独立节目在新闻频道播出。4月3日,周六版《东方时空》开始播出全新栏目《电影传奇》。
2004年9月1日,因早间播出新闻杂志类节目在难以迎合观众快节奏的需求,《东方时空》再次改版,并转变为一档晚间黄金时段新闻节目。栏目首播时间调整为央视综合频道每日18:14,重播时间调整为新闻频道次日3:10、7:15,CCTV-4国际频道次日15:15,取消综合频道的重播。调整后,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6:30《媒体广场》、6:52《天气·资讯》、7:00《整点新闻》和7:52《天气·资讯》。9月1日-5日,综合频道于7:30播出《媒体广场》,6日起《媒体广场》改为7:15播出。
此次改版新增《时空看点》《时空调查》和《媒体观点》栏目。
本次改版将2001版片头微调,加上“电视新闻杂志”字样。除周末版外,各栏目子片头取消,改用导视及片花。
2005年,《东方时空》推出《岩松看台湾》系列节目,此后又陆续推出《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岩松看美国》等系列节目。8月,推出《人物秀》(《人物新周刊》前身)特别节目。9月12日,栏目首播时间调整为综合频道18:13。10月12日,《东方时空》与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推出《两岸看神舟》特别节目。12月12日,由于频道编排变动,《东方时空》取消在CCTV-4的播出。
2006年1月,《东方时空》与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推出《两岸看熊猫》特别节目。4月12日,《东方时空》在新闻频道的凌晨重播时间调整为3:15。4月17日至21日,《东方时空》推出《泉灵游台湾》系列节目。5月21日至6月7日,《东方时空》联合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TVBS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以及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推出(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大型系列采访活动。6月5日,因《朝闻天下》开播,《东方时空》在综合频道的首播时间调整为18:11,并取消新闻频道次日7:15的重播。同日开播由评论部制作的《360度》《人物新周刊》等节目。
2007年6月1日,《东方时空》重播时间调整为新闻频道3:15、9:10,6月18日后《时空调查》栏目取消,《时空看点》和《媒体观点》栏目逐步融合。7月16日,《东方时空》在综合频道的首播时间调整为周一至周五16:54、周六至周日17:27。12月4日至7日,《东方时空》推出《泉灵说澎湖》系列节目。
2008年起,《东方时空》再度改版。2月18日,《时空连线》改名为《东方时空》。2月25日,《东方之子》并入《面对面》,《东方时空》恢复2001版片头,演播室景区由东方时空景区更换为演播桌景区。3月24日,《东方时空》进行改版。《百姓故事》在原《纪事》的基础上合并更名为《百姓故事》,脱离《东方时空》,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独立播出。同日开播时事新闻评论直播栏目《新闻1+1》,于新闻频道周一至周五22:00首播。原两档周末版节目《高端访问》和《电影传奇》也从中分离,成为独立节目。其中《高端访问》改为央视新闻频道每周六18:10播出,综合频道每周一16:53重播,《电影传奇》改为央视综合频道每周日17:27播出(2009年9月27日以后停播)。
2008年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在节目构架上取消了原有的《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连线》三个子栏目,使之成为一个相对通透和完整的板块。解决了原先三个板块风格不统一,在定位和受众群体上兼容性较差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东方时空》的新闻专题特质。此次改版后,《东方时空》节目时长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为30分钟,播出时间调整为新闻频道周一至周五22:30首播,新闻频道次日1:30、9:30,综合频道周二至周五17:05、周六17:39重播。片头同步更换,配色改为同时期新闻频道的黄黑风格,片头片尾曲保持不变。此次改版标志着《东方时空》由杂志到专题的形态转变,并开始向资讯化过渡,节目运作机制也从原来的编委会中心制改为频道中心制。2008年9月1日起首播时间调整为新闻频道周一至周五21:30,并取消新闻频道在9:30时段的重播。
2009年8月3日,为顺应新闻频道的资讯化改版大潮,《东方时空》转型为一档梳理解读当日资讯的新闻节目,仍由新闻评论部承制。原片头、片尾曲取消,节目包装和片头片尾与新闻频道大部分节目一致,结尾不再显示制作人员名单,演播室更换为150演播室。播出时间调整为央视新闻频道每日20:00直播,8月11日起栏目安排在次日1:00、周二至周六3:45时段重播,央视综合频道于8月1日起除特殊情况外不再播出。
改版早期的《东方时空》每期会就一两个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对事件的分析由多段相关片段组成,评论环节除了有多位特约评论员进行之外,主播也会在直播中评论。除此之外,还有人物特写的环节,形式较为灵活,而剩余时间则以简讯和类似《新闻直播间》的滚动信息进行填充。
2009年8月24日,为迎接建国60周年,《东方时空》推出《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系列节目,在当天的节目播出中因播出信号问题,于20:14后临时更换至250演播室直播,节目包装也有所变化。《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第一集节目也因此受到影响而改在20:38重新播出。
2010年2月1日,《东方时空》启用高清改造后的250演播室直播,节目包装微调。
2010年3月5日-3月12日,由于《小崔说事》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于20:30在新闻频道播出,在此期间栏目时长为半小时。
改版过去半年,主播参与评论频率降低。人物特写、记者调查等环节形同虚设,与其他新闻相比差别不大。此时《东方时空》主要针对个别事件进行较大篇幅的报道并邀请特约评论员做时评。
2011年3月11日,日本“3·11地震”后,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当晚《东方时空》邀请专家参与评论。3月13日推出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以站立形式播报有关地震新闻,其他消息仍为坐播。3月19日,利比亚局势升温,《东方时空》再次进行站立播报。随后11天,节目均以站播方式播报利比亚战况,站播时间逐渐延长,邀请的军事专家在大屏幕前站立分析。25日播报缅甸地震及利比亚战况时主播站立播报,时长超过四十分钟。3月28日,节目增加“今晚关注”栏目,次日更名为“时空看点”。3月31日至4月4日,在“时空看点”栏目中用上了新闻评论部的LOGO。11月5日“时空看点”更名为“时空视点”。7月4日,伴随着凌晨1-5点档《新闻直播间》开播,《东方时空》取消在凌晨时段的重播。
2012年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东方时空》启用高清改造后的150演播室。此后至2018年,每年除夕前一天《东方时空》均使用150演播室播出。5月7日,“时空视点”栏目更名为“今日时空”。5月31日,《东方时空》在节目全程正式使用站立播报。若无特殊情况,除时政新闻以外的新闻均站播。
2013年4月20日,因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调整节目编排,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全程并机直播,跟踪报道反映抗震救灾最新情况。4月20日至21日,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东方时空》。
2017年1月29日,因播出《面对面》,《东方时空》提前至20:30结束。4月10日,《东方时空》临时在150演播室坐播播出。
2018年9月10日,《24小时》常驻主播张晓楠首次代班主持,9月12日,徐卓阳首次代班主持。
2018年9月15日,原“视点”栏目更名为“时空观察”。
2019年6月起,《东方时空》及新闻评论部其他栏目由总台新闻节目中心管理。2019年10月16日,响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9月启动的高质量改版,央视新闻频道再次改版。《东方时空》片头更换为高清重制版,片头曲和片尾曲不变,演播室更换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路办公区N07演播室,初期节目形式为坐播,21日该栏目首次启用冰雪地球背景,23日恢复站播(遇重要时政新闻时依旧坐播播报)。11月2日栏目恢复“今日时空”环节。此后栏目多次使用不同的开场方式,12月5日起栏目以在N07演播室二楼的镜头缓慢下移至主播画面为开场。
2020年1月12日,《东方时空》在“时空观察”栏目首次使用AR增强现实效果,回溯了美伊冲突的发生经过。此举被称为《东方时空》开播27年的创新与突破。1月31日,《东方时空》、央视新闻与新浪微博联合征集《武汉日记》影像志,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值得铭记的时刻。2月2日,节目开场增设“你说呢”板块,3月8日后取消。4月4日,为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详见“4·4全国哀悼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财经频道、国防军事频道、科教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少儿频道、农业农村频道等央视频道,中央宣传部电影卫星频道及全国各主要频道并机直播《东方时空》。
5月29日,《24小时》常驻主播王春潇首次代班主持。
2021年1月21日,在无特殊编排的情况下《东方时空》临时全程坐播。3月29日,《东方时空》在节目开场加入“时评”板块,选取与当日节目播出内容相关的话题,8月31日后取消。5月15日,因“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东方时空》首次使用N07演播室侧面长屏进行报道,邀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以录播形式通过大屏演示进行讲解。之后连线白岩松,在北京航天城航天飞控大厅专访张荣桥。其他新闻也使用侧面长屏播报。5月20日起,“今日时空”提要方式更换。20日改为全程播放新闻片段,加入背景音乐并进行播报。21日调整为每条提要先播放演播室画面,后播放新闻片段。22日重新调整为全程播放新闻片段并播报,23日加入间场过渡动画。6月17日,因直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当日《东方时空》首次由《共同关注》常驻主播朱广权主持。7月23日,因东京奥运会开幕,当日《东方时空》首次由《环球视线》常驻主持人李曈曈主持。10月1日-7日,《东方时空》推出专题报道“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10月14日,主播姚轶滨首次代班主持。11月12日-14日,《东方时空》在“时空访问”栏目中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以双人坐播形式对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进行解读。12月26日,因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行第二次出舱活动,《东方时空》长时段直播报道且全程坐播。12月28日-31日,栏目推出年终特稿《时空记忆 2021》。
2022年2月1日-3日,因播出专题片《冰雪之约》,《东方时空》缩短时长,邹韵首次代班。2月24日-28日,因俄乌冲突爆发,《东方时空》进行特殊编排。24日临时全程坐播,邀请国际问题专家进行点评,分析俄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情况及如何发展。25日-28日,邀请军事专家曹卫东,分析乌克兰有关局势如何发展及何时降温,主播与嘉宾均站立在大屏幕前进行分析。3月31日,因播出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东方时空》再次使用侧面长屏。8月4日,《东方时空》邀请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解读解放军在台岛周边开展的重要军事行动(详见词条“2022年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事件”),主播与嘉宾均站在大屏幕前进行分析。9月15日-17日,因播出外访新闻及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9月17日),《东方时空》连续三天全程坐播。10月1日-7日,《东方时空》推出专题板块“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
2023年7月19日,《东方时空》首次在N11演播室直播。12月18日-22日,《东方时空》推出特别策划《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12月25日-12月30日,栏目推出年终特稿编排《中国故事2023》。
栏目板块
已撤销
现有保留
制作团队
精品推荐
编导手记
正如雅典奥运会上贾占波意外被金牌击中,躲都无法躲开,大约20天前,在早上经营了11年的《东方时空》意外地收获了梦寐以求的晚间黄金时段,于是变化又开始了……
换一种活法
听说《东方时空》要进入晚间,第一感觉是熬夜可能要一去不复返了!当已经习惯于上午9点抑或更晚的时间睁开眼睛,深夜两点或者更晚的时候闭上眼睛之后,我们早已异化为了一群夜行动物。如今,我们或许可以回归本原,像乡下的农民叔叔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2004年8月26日早上,第一天演练,7点多钟就睁开了眼睛。在经过了数年之后,第一次在经过睡眠阶段之后看到了八点钟之前的太阳。上班路上看着满街滚滚的人流和车流,那种久违了的感觉实在是新鲜。8点半开会,该到的人迟到了三分之一。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扫视着周围惺忪的睡眼,不由得想起达尔文,想起赵老师解说“人与自然”时悦耳的嗓音:从夜行动物到昼行动物,物种的演变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换一种死法
“此时离播出还有一个小时,盯着演播室监视器上突然出现的错别字,任涛手捂胸口艰难的吐出一个‘改’字,而后倒下”——9月1日,在我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值班日之前,《时空连线》有好事者为心脏脆弱的本人设计了这样一种倒下的方式。虽然上述事实在9月2日最终没有发生,但这个段子还是形象地描述了《东方时空》在进入晚间之后,节目以及做节目的人所面临的“死亡”方式的变化——从慢性“死亡”到突然“死亡”,从熬夜做节目累死到当天节目做不出来急死! 其实,不管是慢性“死亡”还是突然“死亡”,无论是累死还是急死,只是方式的不同,结果并没有两样。对于新《东方时空》而言,做当天的感觉是刺激的,虽然时时要冒猝死的危险。如果说过去避免“死亡”的方式更多的是合理分配体力的话,今后的生存之道则是更好地运用你的智力。
生存或者死亡
有人说,《时空连线》这块地儿风水有些问题。11年间,从《焦点时刻》、《时空报道》、《直通现场》、《时空连线》到进入晚间后的《时空连线+时空看点+时空调查》,几乎是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如果说《东方时空》是中国电视试验田的话,《时空连线》就是其中更换品种最多的一块自留地。过多的变化带来了不稳定性,总会让人有种种担忧。但变化也让人充满了对不可知未来的新鲜感和期待感,从这个角度讲,变化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事实上,从《焦点时刻》到《焦点访谈》,从《时空连线》到《新闻会客厅》和《中国周刊》,从《生活空间》到《百姓故事》再到《纪事》和《社会记录》,评论部的哪一个栏目不是这种变化收获的结果呢?对于过去的变化,生存或者死亡早已有了答案。对于全新的变化而言,生存或者死亡又是一个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更取决于观众,取决于一群做早点的厨子在改做晚饭之后,食客们品尝到的是否一顿更加可口的大餐。期待回答是肯定的。
《东方时空》的晨钟暮鼓
11年前的一个早晨,《东方时空》的一声清脆的晨钟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一个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电视节目诞生了。很显然,对于当时贫瘠的中国电视来说,《东方时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11年后的一个傍晚,也就是2004年9月1日的18点14分,和太阳一起升起了11年的《东方时空》在落日的余辉中轻轻地敲响了暮鼓,终于回归了属于自己的晚间。
一个晚间形态的栏目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那么,回归了晚间的东方时空还能够再次改变中国人天擦黑不看电视的习惯吗?也许,在这个视听繁杂,娱乐多样,人心浮躁的时代,它很难再创造一个神话。理智的电视人也不应该再有改变别人生活习惯的幻想,也许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适合它的土壤、温度里继承它的品质,延续它的血脉。
老《东方时空》是靠贴近群众赢得人心的,是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的,它通俗白话似的表达就像当时的港台歌曲一样熨贴好听。《东方时空》是和当时的流行歌曲--郑智化的《星星点灯》、《水手》和杨玉莹的《我不想说》一块火起来的,他们都用最通俗的表达打动了当时中国人那颗脆弱的需要人文关怀的心。
到了1997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网络迅猛兴起,这种更加快捷时尚自由的媒体给电视带来了不小冲击,有人甚至把它叫做电视的掘墓者。它的表达更多、更快、更自由,而这些恰恰都是中国电视很难改变的弱点。于是,《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相继成为《东方时空》下的蛋,分别用舆论监督,深度调查和脱口秀的独特表达开疆拓土引领电视之先,而母体《东方时空》此时却鲜有变化,通俗贴近的表达方式也被众多媒体栏目引进效仿,不再是唯一。
前不久,结识一位80年代的新一辈,他竟然根本不知道《东方时空》,也没听说过什么白岩松、水均益,完全是网络的一代,而他只是中国亿万网民中的一位。作为一个电视人,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正在代替电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电视要想延续强势媒体的影响必须通过分众形成合力,企图靠一个频道,一个栏目,一个节目甚至一种表达方式一网打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进入晚间的东方时空要轻装前进,不要再幻想改变别人的生活习惯,而要认真的研究六七十年生人的这批属于自己的受众,放弃报道态追求评论属性,在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面独树一帜,给人们每天都被海量信息刷新一次的大脑开辟一个沉静思考的空间。
总结
也许《东方时空》还要改变,但它求实、公正、平等、前卫的态度也许永远不会变,对于学新闻的我来说它曾经是心目中的麦加,《东方时空》沉着有力的暮鼓已经敲响。能成为其中一员,跟它一起进入思考的晚间,足矣。
开播日记
我从来不写日记,但2004年9月1日《东方时空》进入晚间播出确实值得我记录一下,一来那天我是值班的执行主编,二来我在东方时空工作了九年,真是有很深的感情了。
著名主持
张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进入央视工作,现参与主持《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1+1》、《面对面》、《24小时》等多档重点新闻节目。从事新闻工作近二十年来,一直活跃在重大新闻的直播间和采编一线。
央视著名主持人,祖籍浙江宁波,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1997年考入央视国际部。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进入央视,先后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张泉灵赴地震灾区采访。大量现场视频报道,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既有外景主持的勇敢,又不乏职业新闻人的干练。2010年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李长春同志称赞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李小萌,央视主持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主播:《24小时》、《新闻1+1》,其自然大方,亲和机智的主播风格,得到观众一致认可。2008年深入四川地震灾区路遇大难面前仍不忘记感恩的“朱大爷”“泪洒北川”一幕,更是家喻户晓,感动中国。也被著名学者时统宇评论为“哭得惊天动地但无懈可击”。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复旦大学新闻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曾先后担任上海电视台《今日报道》主播、《新闻透视》主持人、记者兼责任编辑。
1996年开始在辽宁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工作,主持多档直播时评节目同时兼做调查记者。2002年起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西部频道和社会与法频道担任主持人和制片人。现为新闻评论部主持人,主持《焦点访谈》和《24小时》栏目。2001年获第五届“金话筒”奖。
2003年,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主播,主持财经直播《财经在线》,创办并主持90分钟新闻访谈节目《直播中国》,主创并主持“中国之声”重大新闻报道直播,2009年,加盟北京电视台,主持访谈类节目《养生堂》,创造北京地区收视黑马。特约主持纪录片节目《传奇》。2010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文化访谈节目《文化正午》、《文化视点》。2011年,荣获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金奖。201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担任新闻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主持人,并主持晚间新闻直播节目《24小时》。
北川: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5.12四川大地震中,距离震中100公里左右的北川县遭受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我们的记者在北川采访时偶然发现了一盘DV带,里面真实地记录了震后北川县城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我们无意再次打开那些经历过地震梦魇的北川人的痛苦经历,但是当我们观看完这盘影像后,感到有责任告诉更多的人,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大灾大难面前,一种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
县委礼堂300多名与会者全部脱险
这是一段极其珍贵的影像,它记录了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到外援进入之前九小时里,北川县城内一幕幕真实的场景。镜头里首先记录的地点是位于北川老县城的县委大院,地震发生时,有300多人正在县委大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创业表彰大会, 其中包括200多名中小学生、来自全县各地的青年代表和北川县的主要领导。
县委组织部部长王理效:我当时问主持人,我们准备开会了,话还没说完,就发现有地震的迹象,当时我跟我们县的经县长在一起,我跟他说了这个情况。
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当时没有反应,在想这个怎么办,大概也就是一两秒钟的时间,我就用这个手势向这边招手,跟主席台下面的意思就是要垮掉了,同时跟我们主席台同志招手不要动。这时,这些人也都意识到地震了。
王理效:我当时在大声地喊,老师带学生快往处走,主席台一共有七、八个人,我们当时都站起来了,都没走,因为我们出去的门只有两个,我们主席台上有个在后面。
经大忠:在这个撤离的过程中,这些青年人基本上就没有动,大家就让学生有序地向外撤离,这个地震来得很快,我们一逃,肯定下面就会乱掉了,一乱掉了这些孩子肯定要被大量地踩死。基本上到了大概还剩了有100多个人的时候,我们主席台的人才开始撤离。就在此时,县委礼堂主席台上方的顶棚轰然倒塌。
王理效:当时我就摔倒在一个桌子下面,学生这个时候大部分转移了,一个大的柱子就倒在我身边,一些砖头和一些木板就压在了我的腿上和身上。我当时心里很清楚,我旁边还躺了一个人,政协副主席总工会主席张印芳同志,我就把我的手搭在他的背上,腿搭在他的腿上,我给张主席说,不紧张,我们在一起,张主席说,好,好,我们在一起。
王理效:这个时候就一块板子,可能是装饰板,和着砖头一起就下来了,我只听到一声巨大的响声,就砸在我背上。当时有一种晕眩,大概过了一分钟过后,我就醒了,那个时候地震基本结束,剧烈的地震基本停顿下来了我就爬出来了。
经大忠:当时我们主席台旁边有一个窟窿,地震后形成的,然后我们就从那个窟窿里面爬出去,基本上就全部转移出去。
由于疏散及时有序,当天在县委礼堂参加会议的300多名与会者奇迹般地全部脱险。人们汇集在县委大院空场地上,此时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刚刚劫后余生的人们惊恐万分。
老城区已成一片废墟
王发明:当时出来过后,就在喊了,大家不要慌,蹲下、稳定,已经有人在礼堂外面喊叫了。
记者:他喊的有效果吗?
王发明:有效果,因为当时大家都很危险,在操场里面相对安全一些,如果是乱跑的话,或者是一没有秩序,有可能会发生人踩人、人挤人,再造成伤亡。当焦躁的人们逐渐安静下来后看到,眼前县委的两栋办公楼,一栋居民楼已经全部倒塌,灾情重大、超乎寻常。
经大忠:当时想,肯定大部分干部已经遇难,被压在里边了,没有办法这个事情。
王理效:我是爬出来过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要向上面报信,但是所有的通讯全部中断。
经大忠:当时一个想法,就是叫人向市委市府,向省委省人民政府,然后向军队报信,申请救援,当时我们从老城这一段路就分派了三批。此时,整个北川县交通、通讯、水电全部中断,这里成了一座孤岛。灾情无法立即通报出去 ,老城区内劫后余生的领导干部们迅速汇集起来商量对策。
王理效: 当时我们简短的时间做了商量,必须马上把县城的情况控制下来,把能救的人组织大家救, 因为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当时县里在现场的领导就聚在了一起。有经县长,有我们的一个副书记蒲方方,有我,有一个副县长杜勇,政协副主席张印芳当时在疏散群众,应该说也在场。这个时候从人大那边又过来一个李春寿,人大的一个副主任。
经大忠:然后我们就分了一下工,一个就是给春寿同志说,你就在这个点,负责周边的群众安全的撤离逃生,尽量地从危险建筑废墟里面把他们集中在这个位置。在现场党员干部的引导下,老城区内的群众纷纷被疏散到县委大院里面的空场地上,我们从镜头里看到,县长经大忠和组织部长王理效此时却匆匆跑出了县委大院。
王理效:当时我们第一个事情就是必须要察看灾情,特别是学校、医院、机关大院和人员集中比较多的一些地方,我们主要想看这些地方情况怎么样,要把灾情的情况了解清楚。
经大忠:我们出了县委这个大门的时间,看到老城区基本上就变为一片废墟了,而且上面还压着泥石流,当时就意味着这绝对是一次很大的地震。
老城区内,街道两边的房屋全部被泥石流损毁,摇摇欲坠,一些刚刚逃出来的群众不知所措。在查看灾情的同时,县长经大忠不断引导群众远离危房,向安全地方疏散。
经大忠:一边跑一边呼叫,然后一边组织人员,开始的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是撤离逃生。
经大忠:因为这些建筑还有倒塌的可能,而且余震不断,如果再有大的余震,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就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伤害。
北川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王发明:一些群众想找自己的亲人,有些不一定那么听话。但是,当他看到领导在这么危难的情况下,来到群众跟前,虽然说是大灾的面前,大家的心情还是比较稳定的。
两个人的临时指挥部
安排好老城区的救援,摸清了老城区的灾情,县长经大忠和组织部长王理效马不停蹄地赶往一水之隔的新县城。
王理效:新县城一个初中叫茅坝初中,有一个小学叫曲山小学,有一所医院叫中医院,都是人员聚集最多的地方,主要看他们的受伤情况。
王发明:我们打算从县委出来,通过小路到新城,但是当时路中间的废墟已经堆七八米高了,没有办法走了,就返到河沟里面。
王理效:因为当时在地震的时候,确实不可选择,也无法选择,看灾情这个阶段,真正是一个最危险的阶段,因为当时很多房屋还在垮塌中间,很多建筑还在摇摇欲坠,二就是余震不断,特别是从我们老县城到新县城这一段路,可以说是一个死亡地带,因为它很多山体滑坡,把那条路全部都堵死了,因为滑坡还在继续进行,很大的声音,很多的巨石还在从山上滚。
王发明:在跑那个路的途中,有两个幸存者从废墟里面爬出来,有两个女的,有一个女的抱着一个小孩儿。王部长帮着把小孩儿接下来,把他抱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交给她母亲。因为当时那个女的出来连鞋都没有穿,光脚在废墟里面走。
那么地震发生之后北川县新城区的情况又如何呢?从镜头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韩贵钧:请所有同志在现场不要随意走动,因为还有好多伤员……
正在对群众喊话的是北川县委宣传部长韩贵钧,地震发生后,他和同样在新城区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谭家敏从倒塌的废墟中死里逃生,不约而同地把周围群众疏散到县政府和北川大酒店前面的空地上,并第一时间组织干部群众展开救援。
韩贵钧:当时我到现场一看,公安局有个局长兼副县长,姓谭,谭佳敏,我马上就宣布,就说我自任组长,因为我当时看那个现场就是没有比我更高的官。所以在这种时候,根本不用你考虑,我马上跟谭县长讲,我们必须马上组织起来,我是组长,你是副组长,我来宣布。
韩贵钧现场喊话:现场正在组织救援,那么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员,我们的领导同志一定要听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谭佳敏:当时我们两个人就果断地决定,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韩部长说我们两个就成立临时指挥部,我们两个来承担这个责任,把学生必须转移出去。
韩贵钧:所有的党员、所有的国家公务员、党的干部,听到喊话以后,马上往警车附近集结。然后我又进行调整,下面又成立了几个组,现场搜救组、医疗救治组、秩序维护组、物资储备组、灾情报告组,基本是这样子的。
韩贵钧:当时一出来,群众满脸的无助,满脸的惊恐,处于极度的恐惧当中,当时我们这么一宣布,话筒这么一喊,大家情绪基本稳定。
谭佳敏:地震过后大概五六分钟。当时余震不断,五六分钟,我们就把三个组分出去了。我们侧重在小学这一块的学生进行救助。
谭佳敏:喊的是,叔叔,叔叔,你来救救我嘛,救救我嘛,就是这些声音。还有的学生说,你救救我嘛,我出来给你买糖吃,听到这种声音我当时都哭了,难受得很。
韩贵钧:怎么施救,现场还有那么多人,虽然我们有个现场秩序维护组,后来还必须要对大家进行培训,如果继续发生余震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就三步并作两步跑出去大声地喊了一句,是警察的就站在我身边来。因为我逃出来,手机也没带,几分钟过后,我身边来了四十多个警察,他们都是脸上有血、身上有血、手上有血,眼睛有些是肿的,有血流出来那种。
谭佳敏:我们俩当时从我们消防上拿了电锯,要把一些旗杆,把它锯断,让学生从旗杆上一个一个的顺下来。把篮球栏板的架子,里面的大石头搬掉,然后抬过去,让他从栏板那个地方,一个一个的下来。这个也没有成功。我就叫我们的干警,没有办法,你们就上去背,背也得把他们背下来,把这些学生全部背下来,没有任何工具,就靠我们的干警,就靠我们的群众,组织起来的群众。那个时候,在和时间争生命,心里想能多救出来一个就多救出来一个,就是这种想法。
谭佳敏:持续了大概两个多小时,三个小时。连救助学生和转移学生疏大概四个小时。疏散学生,大概是200多,救出来的学生大概有60 70个。两个人的临时指挥部在地震后十分钟内成立并迅速开展工作,为稳定群众情绪、 组织及时有效的疏散和抢险救援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午三点多钟,县长经大忠冒险穿越老城区来到了新县城,看到新县城内已经有数千名群众被集中疏散到了相对空旷的地带。
舍小家顾大家
经县长现场喊话:建筑下面如果是能够救得出来的,我们就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可以施救,如果没有条件救的我们就缓一下,不要乱跑……
此时,经干部群众抢救出来的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来,经过简单包扎急需进一步救治,还有很多群众在废墟中等待救援,而派出去报信的6组人员依然杳无音讯。
经大忠:这个时间就下一步又怎么做,四周不停地垮山石,落石不停地往城里面冲,地震的余震不断,群众实际上到这几个点是很恐慌的,不知道四周的山还能不能垮下来,不知道还有没有地震,不知道我们下一步又该怎么办,这个时间群众就还是稳不住。
经大忠:我看见大家都要逃生,稳不住的,非常重要的就是在短时间做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朝哪一个方向逃,然后也宣布政府要求大家向哪一个地方去逃生,肯定它就去了,所以在做事情这个时间就来不及了,又没有统一性,就没有办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我们怎么做呢?那么我考虑一下,东南方向就是绵阳方向这块,这是唯一一条路,必须走这边,所以当时我们就明确宣布,政府要求大家统一向绵阳这个方向撤离,而且是老城区捱着近的第一批撤,新城区大家暂行这个位置,一定不要动。因为这个撤离线路是很窄的,如果是新城老城统一的撤,那样一般都是肯定要发生大量的死伤。
王理效:由干部党员带队,五个人一组,大量向上转移,根本没路走,五个人一组,从县城开始爬山,向县城以外撤离,没有路怎么办,这些人走出来一个路,平时的一个山坡,平时都没有路的,陡峭一个山坡,我们真正的就走出了一个路。
经大忠:基层干部,居委会的组织,共产党员,青年人团员民兵这些人都自动会发挥作用,相互的扶老搀幼。从围石,岩角,墙角,水沟里面走,有老人,有小孩,有妇女还有伤者,有的一家人相互搀扶着朝处走,很困难的,所以当时我们还是想了千方百计就把新城区这一部分老百姓固定下来,老城区把它撤上去,当天下午我们撤离了大概接近6000人的样子。
就在老县城的群众逐渐向城外转移的过程中,天逐渐暗了下来,坚守在新县城的党员干部不得不考虑更长久的问题。
现场韩贵钧喊话:凡是伤员不管轻重统一集中在县政府坝子里面,便于救治,马上行动。请王院长现场点十个公务员或者干部或者党员, 马上开始。现场韩贵钧喊话:天即将黑了,所以我们发动和动员,凡是有电筒的,都把它捐献出来。
韩贵钧:我马上考虑到,有家也是不能回的,已经是危房了,晚上怎么过,大家还要吃饭,还要喝水,还有一些重伤病人晚上怎么过,又没有帐篷,晚上下雨怎么办,那边有几个超市,所以我马上派人去把物资给控制起来。
很难想象,从地震发生到第一支救援部队进入北川9到10个小时之间,北川县幸存的领导干部组织转移群众6000多名,抢救伤员近两千名,并及时组成了6支报信队,争分夺秒赶赴绵阳报告灾情,为迅速打通通往外地的道路,运进救援物资,抢救埋在瓦砾深处的重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在这期间,在场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个撤出火线,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打听一下亲人的下落。
谭家敏:我们的常委副县长痛失亲人十多个,他还是到第一现场,当然这也是我们全县领导干部的一个缩影,挺残忍的,真的,他们心里的创伤肯定是很深的。
王理效:很多干部,他们的亲人在地震的最初的一分钟、两分钟时间里,被掩埋了,或者死亡了,但是他们,我最感动的是我安排他们,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并且绝对地服从安排。很多群众是自发的,主动地参与。
经大忠:作为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把大部分的群众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要说每一个干部都考虑自己的家庭,带着队伍去救自己家里的人,整个救灾工作就难以实施,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的。
四天之后,县长经大忠才得知家里有5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
12号天黑之前,6千名群众被陆续转移到距离县城2公里远的北川中学,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地震发生前一刻前往省城开会的县委书记宋明已经返回北川,正在北川中学组织救援。
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县长,相隔数公里虽联系不上,却如同中流砥柱,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党和政府的存在。
县委书记宋明:实际上我们的救援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们觉得我们所做的行动,给我们群众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的力量,精神的鼓舞,他们就有了一种精神,就有了一种信心,就有了一种主心骨。
如今,地震的阴霾在逐渐散去,一个新北川的规划正逐步显现,对于将来,北川人信心十足。
韩贵钧:基本上公路也不通了,县城也没有了,好像北川完了,其实并没有完,我们四大班子,领导,一把手,领导班子都在。
经大忠:我们跟山东省结了对子,山东省这次对我们的援助非常非常到位,我深深地感受到博爱的深刻含义,我深深地感觉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觉到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我相信这一次地震灾害之后,给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要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把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用到重建当中去。
韩贵钧:我始终坚信北川和北川人民,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而且肯定会实现的,肯定会实现的。
据初步统计
北川县1931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
23%遇难
80%不同程度受伤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
他们从废墟里爬出来
再也没有倒下过
地震不仅给北川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有了这样的精神财富,加上全国人民的支援,重建一个美丽的新北川指日可待。
1993年版制作人员
总制片人:孙玉胜、罗明、童宁、梁晓涛
《东方之子》
制片人:时间
编导:时间
摄像:赵布虹
录音:张文华
《东方时空金曲榜》
制片人:王坚平
编导:吴越、郭葳
策划:王坚平、张雅娟、金兆钧
《生活空间》
制片人:梁晓涛
编导:陈晓莱、卢望平、习亚起
摄像:陈刚、郭悦、葛永莉
《焦点时刻》
制片人:张海潮
编导:黄瑛
摄像:张予北、金东、杨波
回顾岁月
1993年的时候,我还是《东方时空》的一个观众,我在屏幕上认识了小白(白岩松)、小水(水均益),我是看着他们的节目长大的,我特别喜欢《东方时空》的那句广告语——“真诚面对观众”。我希望我们熟练了有技巧了,还能保留着创业时的那份真诚。
这些年来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去采访,去过波黑、阿富汗、伊拉克。《东方时空》是我的起点。至我的头发已经有些白了,但我希望当我满头白发的时候,《东方时空》依然是我的起点。
当年的《东方时空》真的是很年轻呀,那个时候白岩松有句话说“渴望年老”,而我呢,是因为渴望年轻才到这儿来的,当然我说的年轻不光是指年龄上的,更是指状态上的。在这样一个团队里,人的心都变得年轻了。真希望《东方时空》永远年轻。
我估计我儿子,如果看到当初我在《东方时空》出镜的画面不会认为那就是他爸爸。估计也有很多观众朋友,如果看到那时的节目,不会认为那就是《东方时空》。对我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东方时空》,我更看重的是未来。
“平等、公正、求实、前卫”,是我们的工作准则,但我最喜欢“平等”这两个字。因为“平等”,我才得以用同样的态度走进不同的采访对象,因为“平等”,不同的采访对象才以同样的坦诚来面对我的访问。“平等”造就我们的过去,“平等”引领我们的未来。
纪录片
2013年5月1日,为纪念《东方时空》开播20年,八集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传奇》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倾情上线。
开播二十周年,一次跨越时空的相聚。
第一集:《创栏目》
第二集:《招人马》
第三集:《找焦点》
第四集:《说真话》(上)
第五集:《说真话》(下)
第六集:《讲故事》(上)
第七集:《讲故事》(下)
第八集:《拍MTV》
中秋报道
2017年10月4日,为迎接中秋节,《东方时空》和23:00的《24小时》联合播出短暂的明月短片。
播出消息
参考资料
东方时空.央视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7 13:52
目录
概述
节目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