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
201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是201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春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了夏季修身文化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节气期间有重大传统节日的,则在“民俗篇”之后,增加节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
秋季是年度周期律“四时”中,继春时、夏时之后的第三个季节。秋时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横跨农历七月、八月与九月等三个月度。秋三月傍晚时分斗柄的指向,《淮南子》《太平御览》《遵生八笺》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即:斗指坤,为立秋。斗指申,为处暑。斗指庚,为白露。斗指酉,为秋分。斗指辛,为寒露。斗指戌,为霜降。此时,在天地阴阳能量的升与降方面,天德运用五运模型中第二运的礼德火能量的过程完全结束,信德土能量在长夏期的输布也已经结束。在年度周期律中天道能量的输布开始进入到五运中的第三运,也就是义德金炁(气)的初期阶段。在治事和养生方面,《黄帝内经》中对人们在秋天的修心和养生提出了规范,这些规范同样是依照道法规律而产生,是“正道修”与“善道修”的重要内容,也是“德道修”的基础,因此需要研习者同步掌握和执行: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对秋季各节气的节气内涵、天文历法、修身明德、治事养生、民俗谚语以及重大传统节日等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研究阐述的学术专著;属于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之一。
立秋
文 化 篇
一、立秋简述 / 003
(一)立秋的时与度 / 003
(二)立秋天气气候 / 006
二、立秋的寻根探源 / 006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06
(二)“秋”的字源与字义 / 011
(三)立秋的词义 / 013
三、立秋的天文内涵 / 015
(一)立秋的天文古籍 / 015
(二)立秋物候 / 019
修 身 篇
一、立秋修身顺四时 / 021
(一)立秋的能量卦象 / 023
(二)立秋农事与龙事修身 / 024
二、身国内的立秋修身 / 025
治事养生篇
一、立秋运气与治事 / 029
(一)运气古籍 / 030
(二)立秋全息兆象 / 032
(三)立秋治事 / 034
二、立秋的正善治养生 / 035
(一)身识养生 / 036
(二)口识养生 / 041
三、七月治事宜与忌 / 045
(一)治事之宜 / 046
(二)治事之忌 / 046
四、立秋采药与制药 / 047
(一)采药 / 047
(二)制药 / 049
民 俗 篇
一、立秋民俗文化 / 052
(一)感恩祭祀 / 052
(二)秋社 / 053
(三)贴秋膘 / 053
(四)啃秋 / 053
二、立秋农谚 / 054
立秋古籍参考 / 055
处暑
·文 化 篇·
一、处暑简述 / 059
(一)处暑的时与度 / 059
(二)处暑天气气候 / 060
二、處(处)暑的寻根探源 / 062
(一)“處”的字源与字义 / 062
(二)“暑”的字源与字义 / 066
(三)处暑的词义 / 066
三、处暑的天文内涵 / 067
(一)处暑的天文古籍 / 068
(二)处暑物候 / 069
·修 身 篇·
一、处暑修身顺四时 / 071
(一)处暑的能量卦象 / 072
(二)处暑农事与龙事修身 / 078
二、身国内的处暑修身 / 080
·治事养生篇·
一、处暑运气与治事 / 085
(一)运气古籍 / 086
(二)处暑全息兆象 / 088
(三)处暑治事 / 089
二、处暑的正善治养生 / 090
(一)调适睡眠 / 092
(二)身识养生 / 093
(三)口识养生 / 094
三、处暑采药与制药 / 098
(一)采药 / 098
(二)制药 / 100
·民 俗 篇·
一、处暑的民俗文化 / 103
(一)祭祖感恩 / 103
(二)祭田神感恩 / 104
(三)出游迎秋 / 105
(四)开渔节 / 105
二、处暑农谚 / 105
中 元 节
附录: 处暑古籍参考 / 109
白露
·文 化 篇·
一、白露简述 / 113
(一)白露的时与度 / 113
(二)白露天气与气候 / 114
二、白露的寻根探源 / 116
(一)“白”的字源与字义 / 116
(二)“露”的字源与字义 / 119
(三)白露的词义 / 121
三、白露的天文内涵 / 122
(一)白露的天文古籍 / 123
(二)白露物候 / 124
·修 身 篇·
一、白露修身顺四时 / 127
(一)白露的能量卦象 / 128
(二)白露农事与龙事修身 / 130
二、身国内的白露修身 / 129
(一)白露不露精 / 131
(二)“露”文禁制 / 132
(三)白露内用金炁(气) / 132
(四)白露水性 / 134
·治事养生篇·
一、白露运气与治事 / 139
(一)运气古籍 / 140
(二)白露全息兆象 / 142
(三)白露治事 / 143
(四)历史故事 / 144
二、八月养生 / 145
三、白露的正善治养生 / 146
(一)身识养生 / 146
(二)口识养生 / 148
四、八月治事宜与忌 / 151
(一)治事之宜 / 151
(二)治事之忌 / 152
五、白露采药与制药 / 153
(一)采药 / 153
(二)制药 / 155
·民 俗 篇·
一、白露的民俗文化 / 157
(一)吃龙眼 / 157
(二)采十白 / 158
(三)祭禹王 / 158
(四)白露茶 / 159
(五)白露酒 / 159
二、白露农谚 / 160
中 秋 节
附录:白露古籍参考 / 166
秋分
·文 化 篇·
一、秋分简述 / 173
(一)秋分的时与度 / 173
(二)秋分天气气候 / 174
二、秋分的寻根探源 / 176
(一)“秋”字的字源与字义 / 176
(二)“分”字的字源与字义 / 176
(三)秋分的词义 / 178
三、秋分的天文内涵 / 178
(一)秋分的天文古籍 / 178
(二)秋分物候 / 182
·修 身 篇·
一、秋分修身顺四时 / 184
(一)秋分的能量卦象 / 185
(二)秋分农事与修身 / 187
二、身国内的秋分修身 / 189
(一)金水分形秋分始 / 190
(二)星宿天根见水涸 / 190
(三)内培根尾合悟缘,法地法天同步参 / 193
(四)秋分修身实践 / 200
·治事养生篇·
一、秋分运气与治事 / 204
(一)运气古籍 / 205
(二)秋分全息兆象 / 209
(三)秋分治事 / 211
二、秋分的正善治养生 / 211
(一)身识养生 / 213
(二)口识养生 / 215
三、秋分采药与制药 / 220
(一)采药 / 220
(二)制药 / 221
·民 俗 篇·
一、秋分民俗文化 / 223
(一)祭月 / 223
(二)竖蛋 / 224
(三)吃秋菜 / 224
(四)拜神 / 225
(五)放风筝 / 225
(六)送秋牛 / 225
(七)粘雀子嘴 / 225
二、秋分农谚 / 226
寒露
·文 化 篇·
一、寒露简述 / 231
(一)寒露的时与度 / 231
(二)寒露天气气候 / 232
二、寒露的寻根探源 / 234
(一)“寒”的字源与字义 / 234
(二)“露”的字源与字义 / 235
(三)寒露的词义 / 236
三、寒露的天文内涵 / 238
(一)寒露的天文古籍 / 238
(二)寒露物候 / 240
·修 身 篇·
一、寒露修身顺四时 / 243
(一)寒露的能量卦象 / 244
(二)寒露农事与修身 / 246
二、身国内的寒露修身 / 247
(一)寒露修身论火 / 248
(二)九九重阳的奥秘 / 256
·治事养生篇·
一、寒露运气与治事 / 258
(一)运气古籍 / 258
(二)寒露全息兆象 / 261
(三)寒露治事 / 261
二、寒露的正善治养生 / 265
(一)身识养生 / 266
(二)口识养生 / 268
三、寒露采药与制药 / 271
(一)采药 / 271
(二)制药 / 273
·民 俗 篇·
一、秋分重阳民俗 / 274
(一)民俗起源 / 274
(二)民俗活动 / 275
二、寒露农谚 / 278
附录: 寒露古籍参考 / 279
霜降
·文 化 篇·
一、霜降简述 / 283
(一)霜降的时与度 / 283
(二)霜降天气气候 / 284
二、霜降的寻根探源 / 287
(一)“霜”的字源与字义 / 287
(二)“降”的字源与字义 / 289
(三)霜降的词义 / 289
三、霜降的天文内涵 / 291
(一)霜降的天文古籍 / 291
(二)霜降物候 / 293
·修 身 篇·
一、霜降修身顺四时 / 296
(一)霜降的能量卦象 / 296
(二)霜降农事与修身 / 301
二、身国内的霜降修身 / 305
·治事养生篇·
一、霜降运气与治事 / 309
(一)运气古籍 / 310
(二)霜降全息兆象 / 312
(三)霜降治事 / 314
二、霜降的正善治养生 / 315
(一)霜降养生要点 / 315
(二)身识养生 / 317
(三)口识养生 / 318
三、霜降采药与制药 / 323
(一)采药 / 323
(二)制药 / 327
·民 俗 篇·
一、霜降的民俗文化 / 329
二、霜降农谚 / 333
附录: 霜降古籍参考 / 334
▲ 参考文献/337
▲ 后记/340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21:1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