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武式太极拳的第二代传人
李经纶从母舅
武禹襄学太极拳,身体力行者二三十年,仿武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黏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而出。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能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来意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吸呼通灵,周身无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于间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出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然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丝毫不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指,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合便是收,开即是放。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筹,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