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有暴风雪》是当代作家
梁晓声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原刊于《青春》文学丛刊1983年第1期。
内容简介
1979年,北大荒第三建设兵团团长马崇汉以为兵团保留青壮年劳动力的名义,强行扣压上级关于知青返城的文件。这一荒谬的命令引起了知青们的愤怒,在暴风雪的夜晚,他们集体赶到团部,决定用武力来争取返城的权利。面对这场一触即发的流血事件,工程连连长曹铁强保持冷静,竭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他劝阻某些人准备采取的行动,避免了这场暴风雪般的混乱。十年的北大荒生活使他深深爱上了这块记载他成长足迹的土地,在返城的浪潮中,他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北部边陲。刘迈克曾是马崇汉一手培养起来的警卫排排长,他依仗自己的优越地位,蛮横霸道,欺凌弱者。后来,马崇汉要他到基层连队,各连连长和指导员的“礼让”刺痛了他的自尊心,知青们或戏弄报复,或真诚相助,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和小瓦匠单书文结下了“生死之交”。最后,他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与偷窃银行的歹徒搏斗,牺牲在暴风雪之中。裴晓芸是位来自上海的知青,因父母的“罪恶”历史而被人耻弃,终日生活在怯弱自卑中,当她被批准为战备分队的战士,第一次站岗的时候,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又无人换岗,被冻死在零下二十四度的严寒中。经过一场暴风雪的洗礼,共有三十九名知青留了下来。
创作背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路线的产物,在这一政策下,40万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他们大多都怀着虔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远离家乡,来到人烟荒芜的北大荒,把青春和汗水撒在了这片土地上,在这里他们有欢乐,有痛苦,也有让人难以忍受的磨难。然而,十年之后,40万知青却一卷而去,这是一场历史悲剧,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今夜有暴风雪》就是以知青大返城为契机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
裴晓芸
裴晓芸是一个弱者,一个不幸者。母亲生她下地,来不及看上一眼就溘然逝去了,没有来得及给她一点点母爱;父亲是大学哲学讲师,又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家庭的温暖,对她来说是缺少的。另一方面,裴晓芸又是强者。她忧郁但是刚正,自卑却很倔强,刚正和倔强,来自于对生活的理想,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植根于她那丰富而充实的内心世界。雪夜急行军,她宁愿冻掉双脚也不甘掉队后撤;成立战备分队,她用指血写就申请书:“我要一支枪”,表达她对祖国的忠贞和献身精神;出国继承亲属遗产的路摆在面前,一抬脚即可畅行,她却毅然表示:“我不愿离开祖国,不愿离开北大荒!”她相信,在北大荒能够找到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她找到了,他们之中,有老政委、秀梅这些地道的北大荒人,有连队的战友、曹铁强,她敏感细腻和纯真痴情。
暴风雪之夜,正是裴晓芸二十五岁的生日之夜,她第一次以战士的身份,持枪为祖国站岗、充溢在她心头的,是神圣的责任感和战士的喜悦与自豪。暴风雪裹挟着严寒降临,她感觉到了死的威胁,更明白生的可贵,但她没有哀怨,没有退缩,而是象高高矗立的“六号座标”一样,坚守哨位,直到壮烈牺牲。
曹铁强
曹铁强是一个正气的兵团知青连长,他身上有更为浓厚的英雄气质,在连队,他是一个“头儿”,由排长做到连长,他不仅事事带头,在建设北大荒的事业中流汗流血,而且有全局观念,善于组织群众,凝聚集体。从他对北大荒特殊的虔敬,对裴晓芸的真挚同情、热忱帮助乃至深沉的爱怜;从他不记前嫌团结刘迈克,深明大义把上学指标让给匡富春;从他暴风雪之夜领着人拼力救火,保卫国家财产,以至于最后决定留在北大荒等等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那超群的英雄气和男子气。正因为这样他才在战友中取得了较高的威望和一呼百应的本领,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赢得了郑亚茹和裴晓芸的深情的爱。郑亚茹人很溧亮,“既使和一百个姑娘站在一起,她也还是会吸引任何一个小伙子的目光”,出身也好,个人政治生活上可以说前途无量。郑亚茹冷漠的外表掩盖着对于曹铁强近于疯狂的爱,这是曹铁强深信不疑的;他也无数次迫使自已去爱她,可就是爱不起来。他感到郑亚茹身上缺少些什么。这缺少的,正是被虚伪、世俗、自私所冲淡了的,对于北大荒,对于同志和朋友的真正的热情。如果从根本上来看,应该说他们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曹铁强和郑亚茹,走了一条由同学、战友到恋人再到异路人的道路。拒绝郑亚茹的爱而爱裴晓芸,完全是因为他从裴晓芸身上发现了蕴藏在她心灵中的如真金赛珠玉的美质,发现了裴晓芸对北大荒的那份忠贞。透过这种错综复杂的恋爱关系,曹铁强的心灵的美就鲜明地现在读者面前。
刘迈克
刘迈克是一个转变中的战士形象,刘迈克是作为团长马崇汉军阀作风的帮手而出现的,横眉立目,趾高气扬,是以丑角的姿态出现的。同一个刘迈克,在暴风雪之夜,成了为保卫国家财富,与盗窃银行的坏蛋搏斗而壮烈牺牲的英雄。由于盲目服从马崇汉,到工程连发威逞强,他成了讨人嫌恶的角色,后来被团长“压价拍卖”,这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触动,在负气的同时,他开始了自我反省。曹铁强把他要到工程连,最初他并不认为这是友好的表示,暗暗憋着一股敌忾之气,保持着一种对立情绪。但是,在曹铁强的影响下,工程连这个集体对他是真诚而友好的,他逐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并以自己勇猛无畏、舍已救人的行动,博得了战友们的完全信任和尊重。特别是妻子秀梅,这个淳朴而富有同情心的北大荒姑娘,“重新设计了他”,“象给小孩子洗脸一样,洗去了他个性上的种种劣质”,从而使他的思想性格得到净化,孕育了他的英雄壮举……刘迈克的转变。
郑亚茹
郑亚茹,是一个哈尔滨姑娘,曹铁强的同学和战友,是愿意把爱情双手捧献给曹铁强的人,可她的思想行为,却与曹铁强大相径庭;曹铁强来到北大荒,是要为开发建设边疆尽心竭力,她表面上积极,“左”得很,骨子里却是把艰苦的知青生活作为梯子,以实现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目的。曹铁强从父辈那儿继承的是献身边疆的宏愿,她却热衷于利用家庭的地位,拉关系,走后门,营私利;曹铁强给裴晓芸以真挚、无私的关怀和爱护,她却总是用嫉妒心理去揣测别人,明里暗里对裴晓芸进行贬斥和打击;在团部会议上,曹铁强旗帜鲜明,仗义执言,她却阳奉阴违,当面表态支持团长的意见,背着人打电话透露秘密,终于酿成一场大骚乱,间接导致了两名知青的死……在她身上,有明显的“左”的思想影响的痕迹。但是,其个人主观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自私庸俗,狭隘浅薄。暴风雪过去之后,郑亚茹孤寂地离开了北大荒。她是空手而去的,没有荣誉,没有爱情,甚至也没有带走一缸北大荒的雪。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今夜有暴风雪》没有过分渲染现实的残酷,更没有一味诅咒历史的罪恶,而是以清醒、严肃的态度反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并从本质上给予客观评价。作为一场运动,上山下乡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在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中,千百万热血青年怀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从内地奔赴边疆,在北大荒这块荒凉而富饶的土地上抛洒了近十年的青春。然而,现实生活又一次捉弄了他们,让他们带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痛重返城市。
《今夜有暴风雪》中,梁晓声用饱含血泪的笔触描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不断发掘着知青身上的正义感责任心、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等元素,着重歌颂了一代垦荒者的吃苦精神和牺牲精神,作品以崇高豪迈的旋律揭示了生活的底蕴。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塑造了一批极富英雄气质的知青形象,正直刚毅的曹铁强、壮烈牺牲的刘迈克、以身殉职的裴晓芸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曹铁强无疑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曹铁强是北大荒人的后代。他的父亲光荣牺牲在拓荒途中,母亲也在“十年动乱”中丧生。因此,曹铁强对北大荒的开拓事业怀着特殊的崇敬之情。他在要求得不到批准的情况下,自己设法来到北大荒。这时的他,真诚热情、单纯善良。“袭击警卫排事件”表现了他正直、坚毅又略带刚愎、易冲动的性格。经过这一次“淬火”,他成长为一个具有钢一样的弹性和硬度的人,开始用冷静理智的头脑处理问题。所以,他能在八百名知青冲动、狂怒的情况下平息混乱,能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来。通过作者对曹铁强形象的刻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代优秀知青身上那种震撼人心的英雄主义气质。
其次,作品在结构上也独具特色。作者采用的是既平行发展又相互交错的双线结构。以八百名知青在暴风雪之夜到团部追查团长马崇汉无理扣压上级文件这一事件为经,以十年兵团生活的回忆为纬,让人物在自然的“暴风雪”和社会的“暴风雪”中,思想性格发生对比、碰撞,从而对每一个灵魂进行深入剖析。曹铁强等三十九名对生活倾注着热情、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知识青年,经过这场心灵“暴风雪”的冲刷,变得更加坚强、纯洁,而郑亚茹的思想也在暴风雪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梁晓声将典型环境的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突出。
另外,《今夜有暴风雪》充盈着力度美、阳刚、雄浑、悲壮。在作者笔下,北大荒是一个凝聚着青春热情、充溢着理想信念的结合体。这儿记录了知青们的痛苦、失落,也同样铭刻着他们的拼搏、奋斗。作者把深沉凝重的主观情愫融人时代悲剧的描写中,让读者一面叹息这惨烈的历史悲剧,同情主人公们蒙受的苦难,一面又钦佩他们无畏的献身精神和搏击勇气,使得整部作品悲而不哀、悲中有思,高扬着一种英雄主义的力量。
作品影响
《今夜有暴风雪》获1983—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屏。2018年,《今夜有暴风雪》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今夜有暴风雪》发表后反响强烈,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开拓出了新的境界。
作品评价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王蒙《英雄悲壮的“知青”纪念碑:评〈今夜有暴风雪〉》:《今夜有暴风雪》写出了知青的命运、悲喜、热情与血泪,……《今夜有暴风雪》一个极大的功绩就在于它为这些“知青”树了一块碑。
中国当代作家
曾镇南《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从充满了荒谬和错失的知青垦荒史中挖出了合理的生活内容,从那个已经流逝的歉收年代中收获了一代青年心灵成长的果实。
作者简介
梁晓声(1949—),当代作家。1949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8年投身到北大荒的建设,1977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79年9月在《新港》发表短篇小说《美丽姑娘》。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后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礼节性访问》《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桦皮灯罩》,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灭顶》,长篇纪实文学《从复旦到北影》,长篇小说《
雪城》《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他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父亲》分别获1982年及1984年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为了收获》获首届《小说月报》百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