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沈从文初回湘西给张兆和的书信里谈到出版自选集的时候这样说,“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
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我不骄傲,可是我的选集的印行,却可以使一些读者对于我作品取精摘尤得到一个印象。……这书我估计应当有购者,同时有十万读者”。
1942年,沈从文在写给胞兄沈云麓的书信中谈及自己的文学创作,也有过一番自我总结,“我总若预感到我这工作,在另外一时,是不会为历史所忽略遗忘的,我的作品,在百年内会对于
中国文学运动有影响的,我的读者,会从我作品中取得一点教育”。这至少说明,沈从文在熟练掌握了小说的技巧和做法之后,文学声誉和他的自信力早已经交织在一起,他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这也符合沈从文表达的
作家写作“需要多数读者”,“作品需要多数的重视,方可抵补作者人格上的自卑情绪,增加他的自高情绪抵补或增加,总之都重在使作者个人
生命得到稳定,觉得‘活下来,有意义’”的看法。实际上,正如沈从文预料到的,奠立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显著地位的也是《从文小说习作选集》这类作品,沈从文的自我估量并没有超出他创作所取得的已有成就。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
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
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