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翼》,伤寒著作,2卷。清代
柯琴(韵伯)编撰,成书于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伤寒来苏集》组成部分之一,是辅翼《
伤寒论》学习之论著,故名。柯氏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论》中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并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于此,本书上卷列述“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下卷提纲挈领地阐述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并介绍制方大法。
现存版本十余种,较早的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江都王氏秩斯堂刻本、清乾隆二十年(1755)马中骅校刻本等,并见于《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及《丛书集成初编》。1949年后有排印本。
柯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博学多闻,能诗,善古文辞。弃举子业,矢志医学。后迁居虞山(江苏常熟西北),初未以医鸣,当时亦少有人知。然所著医书及整理注释之典籍,在其身后流传甚广。曾编校《内经合璧》(1666年),未见刊行。伤寒为世所重,故将仲景《伤寒论》予以校正、注疏,撰成《伤寒论注》六卷(1669年)。并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挚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又作《伤寒论翼》两卷(1674年),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对历代伤寒注家之得失,详加评述。反对许叔微“三方鼎立”、方中行“三纲鼎立”、卢子由“六经配六义”诸说。又有《伤寒附翼》两卷,前有叶天士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序,赞其所注论“透彻详明”,精而不乱(后世或疑此序为伪托者)。以上三书合刊时总称《伤寒来苏集》。该书说理明晰,条理清楚,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卷上列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湿异同、平脉准绳等七篇;卷下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解及制方大法等七篇。认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独为伤寒一科。强调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对临证治疗颇多启发。又认为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提出六经为六区地面之说,以六经喻同列国,“腰以上为三阳地面”,“腰以下为三阴地面”,再细分,如“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其余五经均作分区描述。柯氏将六经认作全身的六个分部,分别把有关的脏腑、肌表、经络、组织、苗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局限于经络。并明确指出“经络之经,是六经道路,非六经地面”。至于侵犯六经之邪,认为有正邪、客邪之别,客邪多从三阳由外而入,正邪多由三阴自内以生。若明六经地形,则能握疾病之枢机,操治病之规则。六经地区之说对六经实质的研究颇有意义。柯氏对仲景脉法,亦有独到见解,认为仲景立法只有脉之体用上推求,不在脉之名目上分疏,如以阴阳为体,则浮、大、动、滑、数为阳之用,沉、涩、弱、弦、迟为阴之用,对掌握仲景脉法有参考价值。还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的辨证论治,主张掌握仲景活方活法,不拘病之命名,推求证之切当。针对表里、寒热、虚实诸证,认为仲景处方参考“七方”“十剂”之制,随证而设。指出仲景立方精而不杂,总以六方为主,其他诸方从而加减,其归纳甚为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