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俄国革命家
列宁创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出版于1920年。
内容简介
该书共十章,另加增补五章。列宁在书中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国际意义,重点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论证了为争取群众而斗争的理论与策略,以及无产阶级政党战略策略的基本原则。同时,列宁还驳斥了 “左派” 共产党人笼统否定一切妥协的错误观点,希望各国共产党人十分自觉地进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 倾教条主义的斗争,清醒地注意到整个工人阶级的、全体劳动群众的觉悟和修养,科学地分析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19年3月列宁领导创建了共产国际,在它的领导和推动下,许多国家的先进分子从社会民主党中分化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共产党,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甚至武装起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对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一需要尤显迫切。但是,欧美许多国家刚刚成立的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政治锻炼,以致盲目照搬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经验,犯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尤其是他们不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把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狂热和无政府主义带进了革命队伍,实行脱离群众的战略和策略,提出退出反动工会、抵制资产阶级议会、拒绝一切妥协等幼稚可笑的口号。到1920年初,这股“左”的思潮在德、英、奥、美等国日益泛滥,严重阻碍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教育和引导西欧各国年轻的共产党结合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地吸取布尔什维克党成功的历史经验,克服“左派”幼稚病,建设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同时也是为了通过总结俄国革命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巩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赶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撰写了该书。
作品思想
该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俄国共产党(布)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列宁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以后,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①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列宁强调,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列宁说,俄国进步的思想界,曾如饥似渴地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在19世纪40—9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经历了闻所未闻的痛苦和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践,经受了失望,进行了验证,参照了欧洲的经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布尔什维克党之所以有力量,能够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在于它不仅有坚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且还善于结合俄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这个理论。
②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制定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在执行这条政治路线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右的方面和“左”的方面的干扰,因此必须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右,又反“左”。右就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俄国的经济派、孟什维克、取消派、社会沙文主义。“左”就是召回派和“左”派共产主义者。布尔什维克党是在既反右又反“左”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和锻炼成熟的。
③党的组织纪律建设。针对西欧“左派”否定党的领导和党的纪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列宁根据俄国布尔什维克党15年的斗争经验,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极严格的铁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都需要有极严格的铁的纪律。这不仅出于时刻防止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反扑的需要,而且还出于抵制和克服革命队伍中存在着的小资产阶级涣散性的需要。革命政党建立铁的纪律需要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列宁指出,这些条件不能一下子产生,还必须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及长期同真正群众性和革命运动的实践密切结合。而“左派”共产党人所犯的错误,就是不懂得这一点,不善于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紧要关头按此行事。
(2)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列宁详细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党15年发展的基本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阐明了党在革命准备年代、革命年代、反动年代、高潮年代、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俄国二次革命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成功在于从本身的痛苦经验中学会运用正确的策略:善于掌握一切斗争形式,同时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在革命低潮时善于退却,在最反动的议会,最反动的工会、合作社、保险会等组织中进行合法工作;在革命高潮时进行反对议会的不合法工作,根据客观形势交替运用一切斗争的形式—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和平的和激烈的、地下的和公开的、小组的和群众的、议会的和恐怖主义的形式。列宁把斗争形式和方法的丰富多样性、灵活性作为共产党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切错误就在于不懂得斗争形式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右倾学理主义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结果彻底破产了。左倾学理主义则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列宁教导革命政党应当补课,为了战胜资产阶级,必须懂得并学会正确的进攻和正确的退却,采取灵活的策略,善于巧妙地进行政治斗争。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争取群众的理论与策略。列宁指出,无产阶级要想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把广大群众,首先是工人阶级,尔后是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争取到自己方面来。列宁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左”派共产党人否定政党、否定纪律、否定民主集中制、拒绝在工会里工作、抵制议会活动、拒绝任何妥协的错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争取群众的理论与策略。
①列宁批判“左”派不了解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辩证依赖关系,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和领袖的作用,把党和阶级、领袖和群众对立起来,提出了“打倒领袖专政,群众专政万岁”的无政府主义口号,进而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关系以及党内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他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这就是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之间那种通常的、正常的和简单的关系。“打倒领袖”无异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武装,帮助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必然断送无产阶级的任何革命运动。
②列宁严厉批判了“左”派借口职工会受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的影响,拒绝在工会中工作,主张另创一种清一色的不受资产阶级偏见污染的以承认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原则的新的工会组织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竟同工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俄国为例,专政是由组织在苏维埃中的无产阶级实现的,无产阶级是由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是党联系本阶级群众的基本群众组织,是党对工人阶级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学校,党直接依靠工会来进行工作,通过工会同本阶级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阶级专政和管理国家也是通过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左”派借口工会的反动色彩而退出并另建清一色的红色工会,说明他们把工会的少数上层官僚分子与广大工人群众混为一谈,把工会和党混为一谈,抛弃了广大工人群众,这无异于共产党人给资产阶级帮大忙。因此,必须加强同工会极密切的联系,真正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就是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到工会包括反动工会工作,才能争取工人群众。
③列宁批驳了“左”派宣扬议会制度在政治上历史上已经过时,并为了用“革命精神”反抗第二国际领袖在议会中的卑鄙行为而拒绝参加资产阶级议会的轻浮和有害的策略,强调共产党人正确地利用和对待资产阶级议会是争取群众的重要策略手段。列宁指出,把议会制在历史上过时和政治上过时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议会制在历史上确已过时,因为从十月革命起,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已经到来;但议会制在政治上并未过时,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大多数仍然信任议会。列宁还指出,议会制对党来说是过时的,但对阶级来说并未过时。列宁认为,共产党人原则上是可以参加议会的。共产党人参加资产阶级议会的目的,不是像第二国际各国党去进行正常的立法,把议会斗争看成是阶级斗争唯一和主要的形式,而是把议会斗争看作是配合议会外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把议会作为讲坛,通过议会去揭露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坚定耐心地教育、引导和争取群众,这就是共产党议会党团的任务。所谓共产党人原则上可以参加资产阶级议会,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应参加,布尔什维克党对杜马议会,采取了高潮时抵制、低潮时参加的灵活策略,夺取政权后召开又解散了立宪会议,都是成功地利用资产阶级议会的典范。
④列宁批判了西欧一些“左”派反对一切妥协,宣称妥协是机会主义、承认妥协就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错误观点。他指出,共产党人不能一概拒绝妥协,是否妥协要以妥协的性质为转移。只要对革命运动有益,共产党就可以对其他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实行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要善于运用这个策略,来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性、革命性、斗争能力和制胜能力的总的水平。但是,要区分两种妥协:一种是为了发展革命事业被外部客观条件所迫而做的妥协;另一种是因贪图私利、怯懦畏缩、甘愿屈从并讨好资本家的叛徒的妥协。前一种妥协是避兔明显不利的战斗,为了前进而后退,是必要的,应该允许;后一种妥协是叛卖性的、危害革命阶级的机会主义妥协,要竭尽全力揭露这种妥协,同它进行坚决的斗争。“左”派不了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因而在反对机会主义妥协的同时,从根本上否认了一切妥协、通融和机动的必要。妥协的实质,从战略意义上讲,是利用“暂时同路人”和联合同盟者的问题:从策略意义上讲,是实行迂回进攻的策略。共产党人要取得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不仅要有直接进攻的策略,也要有迂回包围的策略。
(4)列宁批评欧美年轻的共产党在对待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经验上的“左”倾教条主义(左倾学理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确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原则。他指出,“左派”共产主义者把俄国的条件和西欧的条件等量齐观,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十月革命的普遍国际意义,只会依样画葫芦地机械照抄照搬,把十月革命的经验弄到荒谬的地步。针对这种错误倾向,列宁强调指出,苏维埃政权以及布尔什维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具有国际意义,是按狭义来说的,即指它的基本原则。各国的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在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都必须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要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善于找到、探索到革命斗争的具体道路,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生搬硬套。
作品影响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在该书出版后不久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发挥和补充,这些文件成为各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
1964年,毛泽东批准将该书列入党中央规定的30本干部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书目之中。
该书已翻译为蒙文、朝鲜文等民族文字出版。
出版信息
该书于1920年6月由国家出版社彼得格勒分社出版俄文版单行本,7月出版发行了英、法、德文三种版本。1920年下半年,该书的德、意、英、法文本分别在柏林、汉堡、米兰、伦敦、纽约、巴黎出版。中译文被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9卷。1949年、2016年,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该书中译文单行本。
作者简介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