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商,又称典当行或当铺,是专门发放质押贷款的正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无徽不成镇”。
徽商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和吃苦耐劳,从事典当行业,遍及大半个中国。
典当业古来有之。到明朝中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以钱代粮的纳税制度,促使银作为货币使用更加普遍和频繁。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不断出现和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当城市居民在遇到“意外”时,借贷也就不可避免。就典当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风险小,获利稳。再加上明清时期当铺的税额极低。正因如此,徽商大举进入典当业。明朝中期,在南京有500多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他们不仅在大城市设典当行,而且把典当行设到了乡村小市;南北两京,随处可见徽商当铺的招幌,至此,社会上流传着“无典不徽”的谚语。就连徽州方言,也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
徽商在上海开设典当的历史较早,大约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末上海69户典当,徽商所开者达30户,占42%,常有一人开设二三号典当铺,多者可达四号。如戴静波设有源泰、润泰、义丰等四号典当。典业公所董事余鲁卿、汪安山均独资开设典当三号之多。典当铺与衣庄联号经营,典当期满不赎的衣物交衣庄标价出售,则系徽商首创,为清末沪上衣业特有景色之一。有诗人以竹枝词之形式咏述道:“几家当满旧衣裳,积存如山发售忙。粗细皮棉单与夹,分析价目任品量。”徽商所经营的典当,在经营管理上有一套较完整的成规,对典当物品的鉴别力较高。典当以大型为多,雇佣职工一般在 20人左右,大多为同乡人,内部分工明确,管理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