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
汕尾陆丰正字戏《刘文龙》
《刘文龙》是丛兆桓执导的汕尾陆丰正字戏,根据明宣德正字戏古剧本《刘必希金钗记》整编。
内容介绍
正字戏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元曲、杂剧、南戏的传承。
《刘文龙》根据古剧本《刘希必金钗记》整编。1975年,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原名《刘文龙菱花镜》)就是当时正字戏的演出本。新编正字戏《刘文龙》主要描述汉朝时候,四方来朝。西疆诸番崛起,屡有边情。汉室降旨,选拨英才,出使和番。南阳刘文龙晋京赴选,得中魁元。丞相曹公欲为女招赘,文龙以新婚拒之。曹公遂之派其出使西番十三国。风雨坎坷十年,刘文龙已与十二番邦结盟通好,边塞安宁,却被木赞单于羁留且上表汉皇请准招赘。文龙只得奉旨入赘西番。但其殷勤国事,远播大汉艺文之余,日夜思念父母妻子,终于感动了贤慧的伊娜公主,设法放其归汉。刘妻肖淑贞坚守三朝新婚之盟,孝奉公婆勤俭持家,浆洗针织,典当饰物,终于十六载艰辛困境后,迎回了滞留异邦之夫婿。满门旌表,一家团圆,传为千古佳话。
作品赏析
羊城晚报陆丰讯 记者王漫琪、通讯员林若川摄影报道:12月12日晚,一部根据宋元“南戏”名剧、明代正字戏手抄古剧本重新整编,集国家级戏曲艺术家创作团队之力精心打造的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首演,博得满堂彩。该剧为当代研究宋元南戏提供珍贵的艺术考据,也向当代社会传递一种忠义爱国、忠贞爱情的正能量。
陆丰的正字戏是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彭美英介绍,正字戏从明洪武初年由温州、弋阳传入陆丰碣石卫至今,成为“南戏遗响”。1975年,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原名《刘文龙菱花镜》)就是当时正字戏的演出本,在我国戏曲历史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次首演的精品剧《刘文龙》便是由该古剧本整编,讲述的是汉朝刘文龙新婚三天即奉命出使西蕃,历经十六年塞外艰辛波折,与西蕃诸国结盟通好;新婚妻子肖淑贞行孝公婆恪守良德,终盼得一家团圆的动人故事。
该剧由陆丰市委宣传部出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特邀戏剧泰斗郭汉城担任艺术顾问,著名昆曲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导演丛兆桓任剧本整编、总导演,由正字戏国家级传承人及多名戏曲专家等“豪华阵容”精心创作,历时近一年。
当晚的演出现场中,现代舞美技术、炫美的服装、灯光布景融入至传统正字戏表演艺术中,引起全场观众尤其是众多年轻观众的浓厚兴趣。
汕尾市委常委、陆丰市委书记郑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刘文龙》成功排演不仅活现了正字戏古老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将为今人研究宋元南戏提供翔实、生动、形象的史据和艺术参考,是陆丰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举措,推动汕尾、陆丰文化强市建设。
演出状况
2013年12月12日晚,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首演。2014年6月24日,登陆央视戏曲节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6 14:56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