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关汉卿杂剧作品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期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剧共四折: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第三折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第四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全剧构思奇巧,曲辞壮丽,塑造了关羽智慧和勇猛的形象。
剧情梗概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写的是三国故事。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全剧共四折。第一折,三国鼎立初期,东吴鲁肃曾经做保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派关羽镇守。后来鲁肃欲向关羽索回荆州,便设三条计策请关羽赴宴,以便相机行事。东吴老臣乔国老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当初赤壁之战,刘、关、张兄弟有功,应该与他汉上九州;今天欲索州,必将引起战争,使生民涂炭,尤其是关羽勇烈威武,如果请他赴宴,只能是自招祸患但鲁肃不肯听从乔国老的意见。第二折,鲁肃欲请关羽的故人司马徽做为宴会上的陪宾,以便在酒席间劝酒说话。司马徽深知关羽性情暴烈,故主张酒席之间休提索取州之事;又历述西蜀人才济济,文有诸葛孔明,武有五虎上将,对关羽更要谨慎从事。第三折,鲁肃终于给关羽送来请柬,请关羽赴宴。关羽之子关平认为,此次“筵无好会”,又说鲁肃一向足谋多智,此去必中圈套,且江面甚宽,一且发生变故,将无法接应。但关羽不听,遂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去了。第四折,关羽行至江中,慷慨高歌。在宴席上,经过一场唇枪舌战,在关羽义正辞严的斥责下,鲁肃理屈词穷,完全落入关羽的控制之下。在威风凛凛的关羽面前,伏兵毫无用处,鲁肃不得不放弃威胁关羽并在不得已情况下杀害关羽的密谋,亲自送关羽上船离去。
创作背景
“单刀会”一节在《三国志》中被记载于《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具体记载于鲁肃的传中。关汉卿创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为了借历史影射现实。他生活的时代,蒙古贵族的铁骑入侵中国北方,土地大片荒芜,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汉族人民的地位远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第一次蒙受如此重大的屈辱和灾难,无论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其痛苦绝不亚于兵荒马乱、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关汉卿通过创作此剧,哀叹汉家祖宗创业的艰难,歌颂保卫祖宗基业的三国英雄关云长,以激起人民对汉家基业的怀念,鼓舞观众为重兴家邦学习关羽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人物形象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塑造了关羽智慧和勇猛的形象。特别是第三折中写关羽收到单刀赴会的邀请,深知这不是待客的宴席,是鲁肃的计谋,是设计杀人的,但是关羽并未退缩,而是发出了“他那里暗暗的藏,我须索紧紧的防”。心里已然设下防备,在第四折单刀会上,伏兵要冲出来的时候,关羽凭借勇敢,挟持了鲁肃到江边,才最终脱离了险境。 第四折直接表现了关羽的英雄气概,但是要采取了延缓情节的方式,展现关羽面对滔滔江水而袒露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用《新水令》和《驻马听》曲子,表达着自己匡扶正义和保卫“汉家基业”的壮志胸怀,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部杂剧赋予了关羽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理想人格。对关羽儒家人格的塑造集中在第四折,通过鲁肃与关羽的正面冲突,突出关羽的性格特点。鲁肃赞扬了关羽“仁义礼智俱足”,但是就是少个“信”字,指责刘备不归还荆州就是失信的表现,傲物轻信。关羽则回敬了一曲《沉醉东风》,历数汉朝皇统的承袭历史,指出天下是汉家的天下,不归还荆州是保护“汉家基业”,指斥鲁肃“不克己先生”。而“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部分,这里则体现了关羽遵循封建正统和儒家封建道德的人格理想。
作品鉴赏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在关目设置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一般的杂剧,往往是写出一个曲折的激变过程,在动态中,在情节的发展演进中展示人物性格。《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却比较独特,戏剧场面过去一半而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情节也几乎没有进展。
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乔公出场后所唱,首先是对汉家天下衰亡表示哀惋感叹,继之以八支曲辞和对白表现他对鲁肃计策的批评。其中提到曹操计降关羽的失败,礼赞关羽的所向无敌,这是初步描绘关羽形象:“〔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支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不仅勾勒出关羽威武雄伟的形象特征,而且写出了关羽豪迈雍容的大将风度和精神气概。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三绺美髯”和“一丈虎躯”,作动态摹写,而不是静态描绘,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有着虎虎生气的声容俱肖的活人。
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剧作家通过司马徽的唱白继续写关羽的精神气概,把第一折里已描绘出的英雄画像再施以浓墨重彩,把第一折中所表达的激情和意兴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司马徽是隐居修道之人,他与关羽曾有一面之交,作为关羽的朋友,他的礼赞显得更具体,更切实。作为“傲杀人间万户侯”的隐士,他对鲁肃的调侃嘲讽,别具幽默风趣。本来,一个险恶的阴谋正在酝酿,一场危机即将来临,可是紧张的气氛却被轻松的谐谑冲淡,被已经笼罩舞台的呼之欲出的关羽形象冲淡了。“他圆睁开丹凤睁,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他若是玉山低趄,你则安排着走。他若是宝剑离匣,你则准备着头,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这是司马徽在鲁肃说完“我便索取荆州有何妨”之后唱出的。曲辞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描摹关羽发怒时的情态以及可能招致的人亡地失的严重后果,警告鲁肃不可轻举妄动。虽多有夸饰之词,却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神情毕肖。如果说第一折是着重写了关羽的威猛,战场上的万夫不当之勇;那么第二折是着重写了关羽性情暴烈,尊前筵上的“不中撩斗”。这比第一折所进行远距离的观照和概括更进了一步,是从相知较深的朋友的角度进行比较细致的具体描摹。前两折借助乔国老、司马徽之口,一再地讲述关羽的英雄业绩,渲染关羽的忠义、神勇、威严,是对关羽作的侧面的间接描写,为关羽的正式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折亦称为“训子”,写关羽接到鲁肃邀请赴宴之请帖后其父子之间的对话,描绘关羽明知“不是待客的筵席”而是“杀人的战场”,但为了“汉家基业”“俺汉家节”,仍要“亲身前往”,毅然决定单刀赴会,从而表现出关羽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首先以他上场后的道白和四支曲辞,揭示出他那丰富的不同于一般猛将武夫的内心世界。他缅怀楚汉相争的历史,述说天下三分的现实,追思先人功业,感慨万端。此折的主要事件是关羽接受“请书”。通过他所唱的八支曲辞及对白,表现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抒发了临危不惧的豪迈情怀。关羽对他面临的局势有清醒的估计,有相应的对策:“你道是先下手强,后下手殃。我一只手揝住宝带,臂展猿猱,剑制秋霜。”他单刀赴会的决心和勇气不仅来自对蜀汉事业的忠诚,也来自他的谋略和胆识。
第四折,亦称为“刀会”,先写关羽单刀赴会,面对浩浩长江,抚今追昔,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意,回顾赤壁之战的悲壮情景,抒发其英雄情怀;既而写酒筵上关羽凭借其威武神勇和正义之剑慑服了鲁肃,从而使鲁肃的三条“妙计”全然落空,蜀汉之利益得以保全,关羽安然返回。这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这才开始正面描写关羽与鲁肃之间的戏剧冲突,直接表现关羽的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可是,在关羽和鲁肃面对面的冲突即将揭开之前,剧作家却再次延缓情节,再次不惜篇幅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关羽在赴会途中,面对滔滔江水,触景生情,坦露襟怀。在关羽眼中,这似闯虎狼之穴的单刀会不过是乡村社日的迎神赛会罢了!这是刻画剧中人物的现实感受,进而又着力刻画人物的历史感受、展示人物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剧作家尽情地挥洒笔墨,让他的主人公那么深情地去追忆、去缅怀,去寻觅历史的变迁,从而把关羽的思想性格揭示得更为深刻。其实,这大段的抒情,与其说是关羽“多情”,毋宁说是关汉卿自己“多情”,是剧作家本人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因此,于面对面冲突到来之前,看似“闲笔”,却甚致力。
此剧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具体描写了关羽和鲁肃的正面冲突。第一、二、三折戏全都是为第四折做铺垫,由于前三折铺垫得好,才有第四折的精彩表演,才有鼓舞人心的壮烈场面。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全剧的情节结构,充分显示出关汉卿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匠心。要把丰富的内容涵纳到有限的一本四折之中,把人物写活,不能不进行巧妙的调度安排。关汉卿围绕题旨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谋篇。第一、二两折的反复陈述,起到铺垫和蓄势的作用,渲染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盖世威风,为关羽正式出场造成咄咄逼人的气势。前两折主角竟不登场亮相,全以烘托映衬之手段而出之,偏然又使其形神兼备,先声夺人,正暗合前人论诗论文之赞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诚可谓构思奇巧,别具一格。第三折关羽出场亮相,正面描写关羽其人,使前两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实处;但这一折仍不写关羽与鲁肃的直接冲突,只是从关羽个人角度着笔,所以这一折连同第四折的开头,对于直接冲突的高潮来说,仍然是铺垫和蓄势。第四折开头,从时间上看,只写了渡江赴会的短暂时刻;从内容上说,只写了关羽的引吭高歌,动作性并不明显。剧作家却有意延宕剧情,忙里偷闲,着意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所以剧作家才于此浓施笔墨,尽情挥洒。这样安排,对题材的思想内涵,起到进一步深入开掘的作用;对剧情的进展则起到进一步蓄势的作用,使后面直接冲突的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情节结构方面的这种特点,与它很强的抒情性的特点正相适应。可以看出,其主旨不是要再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故事,也不是要刻画发展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而是要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时代感受。这种感情就是对历史上英雄豪杰之士的爱慕和向往之情,这种感受就是民族矛盾尖锐时,受压抑民族的郁闷和不平。无论是乔公、司马徽,还是关羽,他们在剧中的唱段都表达了这种感情,不仅内容相似,而且语调也是相同的。从情节进展角度看,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从戏剧动作角度看,动作极微,所以这样写,完全是情感强化和深化的需要。又如戏剧的结局,关羽以智勇取胜,其实这在前三折中已作了预示和说明:前两折便预示了鲁肃必败的结局,第三折中关羽的道白则说明了他将采取的对策。这样安排,不仅使观众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还交待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剧作家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和动作的紧张。这样虽不能使观众倾服于情节的出乎意料,却使人注意体味剧中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展示。这也许是剧作家艺术匠心之所在。剧中着意表现的是人物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讲,是剧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
全剧曲辞壮丽慷慨激越。《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确是其借历史所创作的英雄颂剧的代表之作,故其曲辞的主要风格,亦主要体现在壮怀激烈、慷慨昂扬方面。这一风格更多的体现在关羽出场后的第三折与第四折。如第三折中,关羽与其子关平、关兴上场,当关平因顾虑其父单刀赴会而多次劝阻之时,作家为关羽设计了多支唱段,其中的〔剔银灯〕最能体现出关羽的冲天豪气,其辞云:折莫他雄赳赳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杀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面对雄敌胆更豪!
作家借助比喻、排比、反衬等多种修辞手段,在响遏行云的豪壮歌声中,为观众塑造出一位为捍卫蜀汉领土而不辞赴汤蹈火、且充满必胜信心的英雄形象。
作品评价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石尚彬:第一折、第二折中关羽虽未出场,而剧情却完全是围绕着他来展开。作家巧借乔国老及司马徽之口,尽力渲染关羽的忠勇神威,从而在观众中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睹其形,先知其神。即是说,虽未从正面描写关羽,却又巧妙地从侧面加以烘托;而剧中鲁肃的先是自以为得计及其后被关羽之大智大勇“破镜”(镜者,敬也。鲁肃,字子敬;破镜,破鲁肃之意也),则与关羽的忠勇神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愈更衬托出关羽之形象。(《自出机杼独领风骚——评关汉卿〈单刀会〉》)
后世影响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所歌颂的关羽之英雄气概,为明初《三国演义》所继承。明代传奇《荆州记》(已佚),清宫大戏《鼎峙春秋》亦袭用此剧三、四折,近世昆剧及地方戏中尚有《训子》《刀会》《临江赴宴》等折上演。
作者简介
关汉卿,元代戏剧家。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元代,大都(今北京)人。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有些版本“尹”作“户”),夏庭芝《青楼集》所载邾经序则以关为金遗民,入元不仕。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鲁斋郎》《玉镜台》《金线池》《谢天香》《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十三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另《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裴度还带》《单鞭夺槊》《西厢记(第五本)》六种,是否为他所作,尚无定论。所作散曲今存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13:46
目录
概述
剧情梗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