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奇缘》是清代雪樵主人撰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昭君和番双凤奇缘传》《昭君传》,二十卷八十回,成书于清嘉庆年问。
内容简介
汉元帝于中秋之夜梦得一美貌女子入皇宫相会,并告其姓名住处,元帝允诺将其选入西宫,次日就派遣太师毛延寿前去寻访。原来此女乃越州太守王忠之女王嫱,小字昭君,貌美才高,工诗书,晓音律,是年十七岁,尚待字闺中,中秋夜亦做与元帝相同之梦;毛延寿邪恶贪婪,到越州后遍访民间不得,于是责打太守王忠,限期交人。王忠无奈将昭君报出。毛到王忠家,借口要画三幅美人图呈献皇上,企图向王家勒索五百两银子。昭君坚决反对,自己对着镜子画出美人图。毛延寿勒索不成,怀恨在心,便在昭君自画像眼下点一黑痣。同时,他接受鲁家庄的干金之贿,允诺使鲁家女儿顶替昭君为妃。毛延寿回京献上图画,元帝见昭君自画像上果为梦中之女,心下欢喜,欲纳昭君入西宫。毛延寿进谗道昭君像中其眼下之痣乃伤夫滴泪,不可纳入西宫,恐怕对大汉江山不吉利。于是元帝听信谗言,纳鲁家庄之女为西宫。鲁妃因嫉妒昭君貌美,以“私画暂之人图、献媚圣上”的罪名,将昭君打入冷宫。毛延寿恐奸计败露,假传圣旨,将昭君父母发配辽东充军。其母在边地生一女,并遵照昭君入宫前的嘱咐,取名聘,小名赛昭君。
昭君在冷宫中十分凄苫,良日如年,常独坐弹琵琶以寄怀。林皇后于一月夜偶闻琵琶乐声,循声而见昭君。昭君向林皇后诉说了自己所遭受的冤屈。林皇后转述给元帝,元帝大怒,立刻废鲁妃而立昭君,并派军兵前往毛延寿家,将其满门抄斩。毛延寿闻讯从后院狗洞中爬出,仓皇逃往番邦。毛的门生卫律在番邦为相,毛通过他将昭君自画的美人图进献番王,并挑唆番王兴兵侵汉索要昭君。元帝派李广率兵迎敌,先锋李陵中计被俘,因不肯投降而被杀。李广之子李虎与其妻亦阵亡。元帝只得派遣苏武去番邦议和息兵。番王羁留苏武,并遣卫律前去威逼利诱,劝其投降,苏武坚贞不屈,怒斥卫律,被发往风雪北地牧羊。
番王欲得昭君,围攻京师,元帝以一宫女冒充昭君。番王班师,自以为已得昭君,却被毛延寿识破。番王再次兴兵,朝廷上下惊惧不已。番王下书索要昭君,元帝无奈,欲将昭君献出。昭君怨元帝枉为一国之君,不思调兵退敌,却想献出妻子讨好番邦,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于是想自尽以保全名节。元帝再三恳求,称昭君为“擎天玉柱”,并哄骗昭君暂与番王同去,以解京师之围,然后在雁门关拖延几日,他随后御驾亲征,前去救她,昭君无奈中哭别元帝及林皇后,随番使北归。一路悲泣,留恋难行,挨至雁门关,昭君假托身染疾病,不肯北上,暂住关内,等候元帝发兵来救。久候不至,昭君望空悲叹,写血书托空中孤雁捎与汉元帝。元帝得昭君血书,虽感有负昭君,心中伤心,但苦无精兵良将,又恐负有为一女子而不顾江山社稷的恶名,于是连信也不回。昭君苦等无回音,加之番将催逼,无法再拖延,无奈中悲伤出关。途经黑水河,触景生情,昭君赋诗表达她虽身在番邦,却不肯辜负汉帝的决心。路过九姑庙,夜宿时梦见九天玄女赠一件仙衣,她穿在身上,随番兵继续北上。
到达番邦都城,番王急欲与昭君成亲。昭君提出三个条件:一要番国税簿,二要番国输心服意向天朝进贡,三要向元帝进降书降表,永不反叛。番王一一依从。进番城的第一夜,昭君示意随从王龙在番王酒中下药,使得番王昏迷不醒。第二日,番王催其成亲,昭君称自己大冤未伸,不能成亲,逼番王杀了毛延寿。番王酒后向昭君求欢,扯着昭君身着的九天玄女梦赐神衣,十指被刺得鲜血淋漓。昭君为保全名节,不与番王成亲,谎称梦中曾许愿在白洋河上造桥,白洋河神责备她许愿不还,就将银针插在她身上,令番王不能靠近她的身体,并说还愿后昭君方能成亲。
次日,番王下令工部发帑兴工搭造白洋河浮桥,为昭君还愿。浮桥历经十六年才建成。番王又逼迫成亲,昭君让番王将在苦寒之地牧羊的忠臣苏武放归汉朝,并将预先写好的给皇帝皇后及父母双亲的三封信,交给王龙带回,以践她当年出雁门关时许下的魂归汉朝之愿。昭君上白洋河浮桥烧香还愿,悲诉求神,断肠诗致使猿啼鹤唳,忽河内狂风大作,巨浪汹涌,昭君乘乱跳入河中,杳然无踪。
王龙回到朝廷之日,恰好汉元帝梦见昭君责备他忘恩负义,元帝心中追悔莫及,自责己非,欲与昭君重续旧情,昭君嘱咐其妹赛昭君可替代自己。此时城下河中漂来一具尸首,有百鸟衔花盖在上面,捞上一看,正是昭君。元帝遂将昭君尸首礼葬于芙蓉岭。不久林皇后病故,元帝遂立赛昭君王聘为后。王聘在家中游花园时得九天仙女传授武艺兵法,她立志要为屈死番邦的姐姐昭君报仇。这时,卫律唆使番王发兵犯境,皇后赛昭君促元帝御驾亲征,直捣番邦都城,在白洋河畔亲自祭奠昭君。后王聘生太子,自此天下太平,邻国皆来朝贡,国运昌隆。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小说在前人戏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虚构。书末云:“此书已终,名为《双凤奇缘》。因前有昭君,后有赛昭君,续姻报仇,始终异梦,总不外‘忠孝节义’四字,青史标名,人人钦仰,千古奇女子出于一家姊妹,故云《双风奇缘》。”
人物介绍
【王昭君】名嫱,乳名皓月昭君。汉元帝时越州人,父名王忠,官为太守,母姚氏。年十七,生有沉鱼落雁之美,闭月羞花之貌。梦中与汉元帝相见,汉元帝遂命毛延寿到越州选取应梦美人。王忠不肯贿赂毛延寿,昭君又令其对己叩拜,毛延寿怀恨在心,另选了鲁金定,管充应梦美人献给汉元帝为西宫;而将昭君自画的美人图上点了黑痣,使之不得入选,又与鲁妃串通,把昭君打入冷宫监禁。昭君衔冤,月下弹琵琶抒发哀苦;被正宫林娘娘发现,痛打了备妃金定,诉之于元帝,昭君沉冤得洗。但毛延寿逃往番邦,唆使番王以武力索取昭君,汉帝无能,饮辱吞恨,由新科状元刘文龙,护送昭君出塞。昭君到番邦,假意应允伴侍番王,使番王杀了毛延寿,而后投水自杀。她怨恨汉元帝无能无情,但又爱恋着汉元帝,死不忘情。作品从贞节观念出发,又写她得仙衣,使番王不得沾身,死后尸体又得归故土。
【毛延寿】书中不述其氏里,汉元帝时奸相。为人贪婪狡猾,元帝当朝说出梦遇美人事,他为图贿赂,自愿去越州访取应梦美人。到了越州,痛打了太守王忠,勒令他三日内访出皓月昭君。王忠闻知所访之美人正是自己的女儿,便设法隐瞒。昭君闻之,知梦兆得验,自愿应选进京,并怒斥毛延寿,令其对己行八拜之礼,惹得他心头无名火起,到鲁家庄选中了鲁金定,同昭君一同带进京中。当他把鲁金定冒称应梦美人献给汉元帝后,唯恐露出马脚,不放昭君回家,而与鲁金定串通,将昭君打入冷官关押。事被林娘娘发觉后,汉帝震怒,下令抄捕。毛延寿从狗洞中爬出,逃往番邦,向番王献计,派大兵压境,逼索王昭君。王昭君到番邦后,和番王相约:大仇不报,誓不成亲。番王无奈,只得杀了毛延寿。
【赛昭君】名娉,王昭君之妹。王昭君出塞和番后,汉元帝把被毛延寿流放到辽东的王忠接回,拜为国丈、及至得到王昭君死于番邦的消息后,汉元帝为昭君修墓设祭。在祭灵时汉元帝见到了赛昭君,动了要立为妃的念头,在林皇后的劝说下,未敢启口。林皇后死,汉元帝忆旧,把赛昭君立为皇后。赛昭君要出兵征番为姐姐报仇,汉元帝不许,但番王却发兵来犯中原,老将李广迎敌不胜,赛昭君劝汉元帝御驾亲征,赛昭君曾受仙姑传授武艺仙术,力斩番将,得仙姑相助,一举踹营破敌,生擒了番王,使其献降表,发誓永不再侵犯边庭。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双凤奇缘》的立意并不算高,主要是借昭君和番这一“青史标名”的故事,来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但由于作家在加工提炼这一流传千古的昭君故事时勇于突破旧有故事的结局,在安排故事情节时特别注意人物活动的场面对比,注意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突出昭君的“美”与毛延好的“丑”,在“美”里注意写出昭君倔强的个性与入番前后不平的遭遇,以强调其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在“丑”里着重批判毛延寿贪赃枉法卖国投敌的罪行,从反面映衬昭君艺术形象的悲剧命运,这样就扩大了作品艺术形象的审美内涵,展示出一定积极的社会思想内容,也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超越了作者原本的创作意图。
《双风奇缘》在塑造昭君这一艺术形象时很注意强调人物的悲剧氛围。诚然,酿成昭君悲剧的最初起因是因为昭君的性格与毛延寿索贿行为的冰炭不容而造成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双风奇缘》中的昭君形象较之以前的昭君故事并没有多大的发展。但由于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特别注意对人物环境作必要的渲染和铺垫,注意昭君性格悲剧升华出的社会悲剧的意义,从而使作品带有了鲜明的社会批判倾向。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双凤奇缘》在向读者叙述昭君出塞和番的被迫性的过程中,突出了美与丑两种性格和心灵的冲突与较量。在叙述了昭君不可避免地遭到摧残这一内容后,立即将笔墨集中在毛延寿勾结番兵进犯中原,在汉廷掀起的一场轩然大波上,即是保昭君拒番还是献昭君和番的问题上,以此产生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里,作品一再铺写大敌当前,满朝文武俱不敢领兵拒敌的事实。掩卷深思,就不能不对作品开头向读者交待的一班文武忠良辅佐汉元帝,天下太平的景象提出疑问,如果说太平盛世出现一、二个毛延寿井不足以为怪的话,那么,大敌当前,“一班文武忠良”俱贪生怕死,不敢领兵拒番的事实,就格外引人瞩目了。这样就将昭君因选美而身居冷宫,因番兵压境而被迫和番的情节升华出拯救国家重任的审美意义。应该说,作者在情节中作这样的安排是很有匠心的,在鲜明的艺术对比中,作者引导着读者从昭君的性格悲剧走出来,放眼于昭君悲剧命运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倾向,从而达到了对太平盛世掩盖着的危机进行社会批判的效果。
艺术特色
作品在突出昭君与毛延寿对立的这一主线时,围绕着昭君还安排了昭君与汉帝、昭君与刘文龙以及昭君与番王的三条副线。一其主线从正面揭示了毛延寿叛国投敌是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而三条副线则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昭君这一形象的内涵,在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上,作者在渲染了因梦结缘的奇幻之笔以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着力于写昭君对汉元帝的刻骨铭心的爱,同时也写汉元帝对昭君的爱。必须指出的是,与昭君一往情深的爱不同,汉元帝对昭君的爱只是一种性爱,当这种爱不妨碍其利益时,汉元帝可以成全这种爱,当这种爱危害到其切身利益时,汉元帝便会抛弃这种爱。尽管他几经犹豫,但毕竟是皇权战胜爱情,汉元帝终于拱手将昭君送入番邦。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元帝是造成昭君悲剧的又一罪魁。为了骗取昭君早日起程和番,汉元帝不惜大谈调集天下兵马去亲征迎回昭君,随着情节的进展,读者看到汉元帝信誓旦旦的保证早已化为泡影。
如果说汉元帝的所作所为加重了昭君悲剧色彩的话,那么新科状元刘文龙送昭君入番的情节则有机地扩展了昭君的悲剧故事的氛围。新婚三宿的刘文龙的爱情变故,在一定程度上与昭君的爱情故事有着类同之处,有着相互映衬之妙。他们都是在抛下心爱之人,踏上渺无希望的番邦,大有生离死别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写刘文龙的内心凄凉,实际上是在寄寓着昭君缠绵悱侧的怨情,写昭君与刘文龙北行途中吟诗作对的抒情场面,实际上是在加强人物悲剧的气氛,有助于刻画昭君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
番主这一形象的刻画,无疑也对昭君形象的塑造起着补充和映衬的作用,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毫无疑问,番王对昭君的爱是深沉的,炽热的。为了昭君,他可以答应昭君入番的三项苛刻条件,也可以答应斩杀毛延寿的要求,答应耗费国资建造浮桥的要求,答应放还苏武的要求。应该说,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正因为这样,才由番王对昭君的一往情深反衬出昭君坚贞不移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当满朝文武无力承担起国家重任的时候,昭君却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承担起一个弱女子本不该承担的重任。也正因此,她才如作者在第一回中所赞扬的那样,作为“天地英灵之气所钟”的奇女子,“名垂史册”。
作者在《双凤奇缘》的创作中还十分注意“奇”的警策作用。雪樵主人在序中说:“山川灵秀之气,钟于奇男子者多,而钟于奇女子者复不少。或女子徒以才见:临风作赋,对月敲诗,乃闺阁诲淫之渐,非奇也。或女子徒以色胜:尤物移人,蛾眉不让,又脂粉涂抹之流,非奇也。奇莫奇予有才有色,虽颠沛流离,不改坚贞之志,能武能文,虽报仇泄恨,自全忠义之名。”雪樵主人的话道出了关于“奇”的艺术构思的内容。为了将“奇”贯串于整个作品之中,作者首先向读者写了昭君的因梦奇缘;又写了昭君才色过人之奇;又写了入番十六年不改初志之奇;又写了芳魂归故土之奇;又写了其妹赛昭君续接姻缘之奇,以及赛昭君征番之奇;……可以说“奇”是《双凤奇缘》艺术构思的一个凝聚点,使得作品情节丰富、曲折和多变,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当然,作品在表达“奇”的时候,不正确地过多地宣扬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并且为了在“奇”上下功夫,不惜拉入些灵怪之事,如九天仙女赐给昭君仙衣,九姑仙女教赛昭君十八般武艺,番僧一无用法术助番兵直捣汉廷等。甚至在叙述了毛延寿因索贿不成造成昭君冤情后,笔锋一转,将昭君的性格悲剧写成是前世已定的命运悲剧,不恰当地将人的悲剧纳入了神的旨意序列,给整个昭君故事披上一层神秘的宿命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昭君悲剧的严肃性及其崇高风格,给整个作品楷案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使其无法跨入优秀古典小说的行列。
在人物塑造方面,《双凤奇缘》除了塑造了昭君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外,汉元帝、番王、刘文龙、王娉、苏武以及李广、李陵一家都是较为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写国难当头,满朝文武皆不敢请缨杀敌的时刻,老将军李广一家请缨,雁门关拒敌的英勇事迹,确实可歌可泣。李陵兵败被俘,在番王先以高官,继以其妹的美色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最后尽节而死的形象,李虎夫妇为国杀敌先后遇难的形象,以及老将军李广在痛失众亲人,依旧忍辱负重承担着社稷重任的形象,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版本信息
嘉庆十四年(1809)序忠恕堂刊本,残本,存第一至第六十四回,图十六叶。此本有嘉庆十四年序,尚不能肯定为嘉庆十四年刊本。藏英国博物院。
嘉庆二十一年(1816)罗日敬堂刊本,内封题“绣像双风奇缘昭君传”“说汉奇书”“兆敬堂藏板”“嘉庆丙子年镌”。首《昭君传序》,末署“嘉庆十四年春月上浣之三日,雪樵主人梓定”。次《序》,不署撰人及年月,系《绣戈袍》之序文移入。目录叶署“兆敬堂藏板”。图十五叶。绣像前三叶及卷一前三叶版心下端亦有“兆敬堂”字样。正文卷首题“双凤奇缘传”。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字。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本有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本。
嘉庆二十四年(1819)玉茗堂刊本,图六叶,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五字。藏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卧云书阁藏板本,内封框内题“绣像双凤奇缘”,署“卧云书阁藏板”。首《双凤奇缘序》,末署“道光癸卯岁绣谷彼冈饶云凤摹于卧云书阁”。目录叶题“绣像双风奇缘传”。图八叶。正文卷首题“双凤奇缘传”。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版心题“双风奇缘”。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道光二十三年启元松藏板本,藏山东大学图书馆。道光二十六年(1846)经元堂藏板本,图八叶,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藏辽宁省图书馆。咸丰四年(1854)重刊经纶堂藏板本,图八叶,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藏辽宁大学图书馆。
此外,还有经文堂刊本、京都琉璃厂刊本、三让堂木活字本、连元阁藏板本、维经堂藏板本、崇经堂藏板本、本兹堂刊本、维扬二酉堂刊本、宝华楼刊本、傍梅书屋刊本、文奎堂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