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少年》是法国印象派画家
爱德华·马奈于1866年创作完成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
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作内容
该画作描绘了一个皇家卫队年轻的轻骑兵正在吹短笛的场景,画中的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他着一深色呢绒的男式紧身短上衣,其上用白色布带束住一根金色的乐管,下半身着一绛红色裤子,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他神情专注,谨慎地吹奏着一支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
创作背景
马奈16岁的时候,曾到一条船上当过见习水手,后来又去投考海军学校,经过一段海洋生活之后,对卫队士兵有着一些特殊的情感。因而在之后学习绘画时,他便对学院派的教条反感。他善于通过现实主义者、探求真理的人的眼睛来认识世界,写生手法亦具有清新、新颖的风格,《吹笛少年》就是体现他新颖风格的典型画作。
该画作大约是作者从1864年开始创作,并于1866年创作完成。
艺术鉴赏
形象
该画作中作者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成分来塑造形象,服装、短笛配合人物是它的惟一主题。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
色彩
该画作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来。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明亮的空间中。
技法
该画作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作者彻底取消了画面景深,画内完全没有光照,或者说,全部光照都来自画外,绝对垂直地照射在画面上,在少年背后没有任何空间,不仅没有任何空间,就是他本人也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他着脚的地面几乎空白,只一小块灰色阴影表现背景墙与他着脚之处的差别。少年的面孔也没有留下任何凸起光影,只是鼻子两侧出现两个小凹陷,以表现眉毛和眼窝。
名家点评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爱弥尔·左拉:“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
江西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授
易镜荣:“《吹笛少年》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该画作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后世影响
《吹笛少年》是马奈对印象画派的创新和发展,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美术思潮,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重要展览
2011年4月5日—7月17日,法国奥赛博物馆举办《马奈——现代艺术缔造者》大型艺术展,《吹笛少年》为展览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有家庭,后跟随一位学院派画家学画,因为不满意老师的学院派教学方法,他经常去卢浮宫临摹提香、委拉斯开支、戈雅、鲁本斯等人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1863年他的名作《
草地上的午餐》遭受到沙龙的拒绝,但革新派画家对他情有独钟,他的的画具有印象主义的特色,对19世纪后期绘画风格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吹笛少年》、《威尼斯河》、《福福利斯·贝热尔酒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