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
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
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场所精神》是作者(挪)诺伯舒兹在理论性方面的著作,是《建筑中的意图》
《存在·空间·建筑》的一本续集。同时也和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
《西方建筑的意义》有关。它们共同的观点为: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涵意而非实用上的层面,尽管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
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因此对知觉和象征性加以透彻的探讨,同时强调人不能仅由科学的理解获得一个立足点。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本书仍将继续探讨对自然的具体理解。存在空间的观念在这里可以分为二个互补的观点:“空间”和“特性”,配合基本的精神上的功能:“方向感”和“认同感”。空间和特性并不以纯粹的哲学方法处理,而是直接落实到建筑上。
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
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
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
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
美国耶鲁大学(1965)、
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
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
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 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