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名。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体表,主卫外。
概念
行于身体之背,位于体表,感受外邪,背当其冲,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的说法。
解读
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1、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从手走头,体表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肩部、面颊、目内外眦及耳中,止于目内眦,并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食管、横膈、胃、耳、目内外眦,属小肠,络心。本经是多气少血之经,未时气血注此。本经分布有19个腧穴,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
2、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鼻、脑,属膀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络脉别走足少阴。经别别入于肛,到心,入于项。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本经首穴是睛明,末穴是至阴,左右各67个穴。
中医应用
1、太阳的功能
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伤寒论》的太阳病,主要论述的是足太阳膀胱所主的肤表病变。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主行人体之背,背部属阳为表。足太阳膀胱腑,与肾互为表里,《灵枢·本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膀胱秉承元阳之气,内主持气化而通利小便,外通过经络敷布于表,体现主一身之表气的特点,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太阳主外”。
太阳主外的功能,具体又表现在卫气(阳)和营血(阴)的协调上,而且取决于卫阳的盛衰。《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尤其卫气的温分肉和司开合的功能,与太阳为病紧密相关。说明太阳营卫是人体维持肤表功能、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太阳主肤表,统营卫,为一身之藩蓠。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外,少阴主里。太阳卫外而固护少阴,少阴藏精而支持太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所以,太阳失固,就会导致病邪内传少阴,形成少阴病;少阴里虚,又会导致太阳虚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2、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及主治
经脉循行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于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各,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灵枢·经脉》)
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牵拉样疼痛,上臂痛如断。
本经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晴发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疼痛。
3、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及主治
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心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重,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
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就表观为下列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要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腰背部、骶尾部、腘窝、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趾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