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
浙江省宁波市的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是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1年8月12日印发的规划。
发文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表》由市发改委另行发布。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8月12日
规划全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为更好地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的牵引推动作用,依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对“十四五”时期全市重大建设项目作出的总体部署,是政府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回顾
1.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全力实施“项目争速”攻坚行动,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实施了一大批牵动力大、影响面广、效益较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和事关我市民生福祉的补短板重点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增强,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完成,宁波—舟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围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一纵一横一射”跨区域、大容量、快速化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逐步成型,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7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34公里,“两横两纵”快速路骨架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启动建设并列入全省大湾区发展战略。新引进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49个,布局建设研发中心、中试平台、孵化中心、产业园等创新平台156个。
高新产业引领作用持续强化。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稀土磁性材料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培育名单,新型功能材料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北仑区、得力集团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宁波软件园、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宁波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机器人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园高标准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北仑区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和宁波国家高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列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城乡功能品质提升成效显著。文创港、姚江新城、宁波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和地标性项目高标准实施,核心城区品质不断提档升级。棚户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等一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498个,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935万平方米;镇海十七房村、鄞州走马塘村等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奉化大堰镇、鄞州东吴镇等67个乡镇(街道)获评省级样板。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迁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迁建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第一医院异地建设、李惠利医院改扩建等项目稳步推进。文体设施供给质量进一步提高,宁波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建成投用,象山亚帆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2.重大项目推进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项目管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修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落实集中财力办大事项目计划管理,统筹政府投资项目与财政资金安排,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组建宁波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公建中心,实施宁波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集中代建,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完善市领导联系协调决策机制、重大项目监管机制。
项目要素保障供给持续优化。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土地要素保障机制,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全保障”、重大前期和招商项目“快保障”的保障格局。完善市域统筹的重大项目谋划招引机制,建立“全市统一、上下共建、横向流转”的招商项目信息库,开展重点细分领域精准招商。
投资项目审批实现“换挡提速”。依托数字化深入开展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率和满意率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受土地、能耗和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前期推进困难;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需求面临较大压力;教育、医疗、文体等民生领域投资与同类型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短板,投资增长过多依赖于房地产投资;传统发展平台有效投资支撑不足,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对全市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等。
(二)“十四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1.抢抓百年大变局的历史机遇
稳定向好环境增强投资信心。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从区域环境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大”建设等战略实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将加快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势能。
重大战略激发投资新需求。围绕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做实做强宁波都市区,全力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启动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片区,加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形成新一轮投资需求。
产业变革孕育投资新方向。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酝酿突破,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技术簇群涌现、交叉融合、加速迭代,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推进,将为未来投资拓展新空间。
改革开放优化投资新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精准发力、攻坚落实的关键期,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助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增创制度新优势,系列改革开放举措成为推动有效投资的强大动力,为重大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迎接新发展阶段下的诸多挑战
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投资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和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民间投资“不敢投、不愿投、不能投、不会投”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增加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的不确定性。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制造业发展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端挤压”。宁波作为制造强市,受产业升级与研发创新影响,汽车、服装、装备等产业对外投资加快。同时,宁波正处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企业投资行为和投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重创新、轻资产、小体量”特征比较明显,“十四五”时期工业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要素保障压力持续加大。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期限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重点园区、重大平台的用地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政府投资项目受政府刚性支出增加、债务风险防控等因素影响,资金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剧。重大石化项目因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排放属性,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区域内能耗、污染物排放平衡,难度较大,可能影响项目落地。
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加剧。区域空间和产业格局的“马太效应”以及先进技术迭代发展,加剧区域间优质资源、创新人才、优质项目、市场资源的争夺强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度增加,对全面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带来挑战。同时,相较于深圳、杭州、苏州等标杆城市,我市在公共服务、人才科研、综合交通方面都不占优势,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吸引力有待增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紧紧围绕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使命任务,坚持战略引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改革创新,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五大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充分挖掘投资新增长点,拓展投资新空间,以重大项目带动投资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为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强化与“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225”外贸双万亿行动、“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等重大发展举措的衔接,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项目。
坚持结构优化。坚持从增后劲、调结构、提质量、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出发,优化投资方向,更加注重产业投资的层次、质量和布局,加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投资力度,发挥优质项目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补齐交通出行、教育卫生、文体事业等民生领域的发展短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质量提升。既立足现状,又适度超前,从建设资金、项目用地及相关配套的可能性,充分论证谋划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从源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从实际出发,把握好建设的标准、规模、时机和次序,做到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和重大项目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投资释放潜力。不断创新模式和途径,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要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谋划推进重大建设项目753个,力争完成投资1.73万亿元以上,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使重大项目成为宁波增动能、扬优势、提能级的重要抓手。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突破,建成一批科技孵化、成果转化平台,集聚一批大院大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中心,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综合投资的比例达25%。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培育形成十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引领发展,力争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入融合,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高质量推进。
——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六向联通、三环八射”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基本形成,宁波都市圈内部以及宁波至上海1小时交通圈、宁波至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宁波至全国主要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网络基本建成。
——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多系统共同分担、高标准韧性发展的“洪、涝、潮”水安全防御体系和“多源互补、双网联调、优质可靠”的城乡供水保障系统基本建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到28%以上;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美丽宁波”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普惠均衡、优质多元、可持续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三、重点领域与项目安排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五大领域,“十四五”期间共安排重大建设项目753个,总投资约3.04万亿元,分为“实施类项目”“预备类项目”两类,其中实施类项目716个,总投资约2.44万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1.57万亿元;预备类项目37个,总投资约0.6万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0.16万亿元。(预备类项目为受能耗指标约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产业项目和“十四五”期间开展前期工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加快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聚焦重点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360亿元。
1.国家和省实验室。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40亿元,重点推进甬江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积极创建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2.高能级创新平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3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20亿元,重点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推动中国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激活大院大所创新能力,完善强化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支撑高科技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二)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4566”乡村产业振兴等行动,加快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40个,“十四五”计划投资8456亿元。
1.数字经济。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9个,“十四五”计划投资442亿元,围绕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全国领先的模拟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软件与新兴服务集聚高地的目标,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聚焦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等新兴产业,重点推进东方泰睿思集成电路产业园、中芯国际N2、甬矽芯片封测项目二期、宁波国家高新区鲲鹏生态产业园、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北仑芯港小镇、宁波软件园、余姚中意生态园产业能级。
2.新材料。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48亿元,围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高地的目标,聚焦金属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重点推进中化膜产业生产基地和膜研发创新中心、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博威合金年产5万吨特殊合金带材等一批重大项目,谋划建设江北新材料高端示范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产业平台。
3.绿色石化。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4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356亿元,围绕培育形成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高、先进开放的国际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聚焦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产品等领域,重点推进大榭石化馏分油五期项目、金发年产120万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PTPE)及改性新材料一体化项目、英力士苯领高新材料年产60万吨/年ABS项目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提升宁波石化开发区、北仑石化集聚区、大榭开发区集聚发展水平。
4.汽车。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1个,“十四五”计划投资901亿元,围绕打造若干个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品牌、力争跻身全球汽车产业集群第一方阵的目标,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重点推进吉利汽车集团总部和试车场、上汽大众高端品牌及智能网联功能车型项目、群创光电车联网大屏、拓普集团智能驾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前湾新区、北仑区域汽车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5.高端装备。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542亿元,围绕打造专业化领域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目标,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航天航空、海洋装备、其他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推进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宁波(宁海)光电一体化、海天集团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中国海装象山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6.生命健康。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3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09亿元,围绕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生产制造高地、研发服务高地的目标,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领域,重点推进艾美荣安创新型病毒疫苗产业化基地、宁波鲲鹏生物胰岛素研发生产项目二期、三生生物科技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上水生命科技产业园、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康龙化成生命科学创新基地等重大产业平台。
7.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90亿元,围绕打造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城市的目标,全面推进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纺织服装、家电家居、文体用品等领域,重点推进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绿色环保卡纸及配套、申洲集团全方位技术改造、方太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项目。
8.现代农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3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75亿元,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高水平实施“13511”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聚焦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正大农业硅谷(智创湾)、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
9.现代服务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6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839亿元,围绕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经济中心的目标,提升文化旅游、现代贸易、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1)总部经济。安排重大建设项目6个,“十四五”计划投资72亿元,重点推进德国格拉默中国区总部、中铝集团系列项目、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等项目。
(2)文化旅游。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995亿元,重点推进河姆渡遗址开发、海昌文化旅游综合体、十里红妆小镇核心区等项目。
(3)健康养老。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91亿元,重点推进泰康之家·甬园、余姚市河姆渡南岸太阳城文旅康养等项目。
(4)商贸服务。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836亿元,重点推进创智钱湖核心功能区块、五江口商业综合体、城市之光四期等项目。
(5)现代物流。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470亿元,重点推进梅山冷链物流基地、中商联进出口商品采购集散中心、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
(6)会展服务及双创平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6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75亿元,重点推进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宁波国际博览中心、北仑青年创业中心等项目。
10.产业园区。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9个,“十四五”计划投资553亿元,重点推进象山万洋众创城、茗山云谷(一期)、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三期。
(三)完善交通网络支撑,提升枢纽辐射能力
围绕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和航空枢纽辐射能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城市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安排重大建设项目80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457亿元。
1.铁路和轨道交通。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6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163亿元。到2025年,铁路总里程达440公里,利用既有线开行市域(郊)铁路营业里程约6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80公里。重点推进金甬、甬舟、通苏嘉甬等铁路项目和轨道交通三轮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宁波至慈溪城际铁路、宁波至象山(梅山)城际铁路等市域(郊)铁路和梅山铁路、北仑货运支线复线等货运铁路建设,谋划推进甬台温福高铁、沪甬跨海通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公路网络。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4个,“十四五”计划投资822亿元。重点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一期工程、象山湾疏港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两环多射”高速公路网,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速公路里程接近700公里;加快建设G228庵东至梨洲段工程慈溪段、G527岳井洋大桥及接线工程、S203鄞州段新建工程等一批国省道项目,到2025年形成“一纵两横”国道网、“五纵七横”省道网。
3.港口、水运及配套。安排重大建设项目7个,“十四五”计划投资63亿元。建成投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6号至10号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大榭港区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二期,谋划建设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中心国际港航物流服务枢纽、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配套停车场及物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研究谋划杭甬运河宁波段三期等项目。
4.机场。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个,“十四五”计划投资408亿元。开工建设宁波栎社机场四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宁海通用航空机场,积极推进629工程前期工作。
(四)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建设美丽宜居城市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实施一批水利、环保、绿色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补齐生态环保领域短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安排重大建设项目97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677亿元。
1.水利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47个,“十四五”计划投资502亿元,解决重点地区防洪排涝突出问题,全面增强城乡水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水智慧管理水平。
(1)水利防灾减灾。以全面补强水灾害防御能力为基础,实施海塘安澜、山区拦洪、蓄滞空间、流域分洪、干流堤防、平原治涝等水安全保障工程,建成多系统共同分担、高标准韧性发展的“洪、涝、潮”防御体系。重点推进海塘安澜工程、鄞江堤防整治、余姚北排二通道、沿山导流河等一批重大项目。
(2)水资源保障。以提升均衡发展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为基础,实施水源开发、原水联网、区域调水以及新建水厂等水资源利用工程,建成“多源互补、双网联调、优质可靠”的城乡供水保障系统。重点推进清溪水库、宁波市水库群东西线联网、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
2.环保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36亿元,以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污水处理设施。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污水处置能力,重点推进江北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宁波市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
(2)固体废物及垃圾处理设施。优化处理设施结构,构建以焚烧和餐厨(厨余)处置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分类处置体系,重点推进宁波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洞桥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
(3)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实施废弃矿山、海岸线等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工业废气综合治理,重点推进宁钢原料场封闭、宁钢烧结烟气脱硝等超低排放治理、九龙湖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
3.能源工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938亿元,大力推进太阳能、抽水蓄能、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电油气“三张网”,完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1)电网。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建设主网坚强、配网一流、多元融合的高弹性电力网架,重点推进110千伏百丈变等59项输变电工程、220千伏灵岩变等13项输变电工程、杭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到202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千瓦以上。
(2)清洁煤电。强化清洁燃煤、燃气机组的稳定合理运行,加快推进浙能镇海9F天然气发电机组搬迁改造项目,实施宁波世茂能源、光耀热电等一批热电联产改造提升工程。
(3)石油天然气。完善能源储运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杭甬天然气复线管道工程、浙江LNG三期项目、中国石化宁波成品油基地(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到2025年,规划形成油品储运能力3000万吨,LNG接收中转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提升能源资源配置能力。
(4)可再生能源。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建成投运国电象山1#海上风电场一期、二期项目和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中广核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国家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基地建设;谋划推进金七门清洁能源项目。
(五)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造美好幸福家园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文教体卫设施、社会福利领域等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升级版和共同富裕先行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21个,“十四五”计划投资4326亿元。
1.城市更新。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2个,“十四五”计划投资3152亿元,聚焦未来社区、保障性住房、市政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生活舒适度和便捷性。
(1)未来社区。围绕落实“三化九场景”框架体系,稳步推进未来社区试点,重点推进鄞州划船社区、鄞州白鹤社区、北仑通山社区、鄞州姜山社区等20个未来社区建设。
(2)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中村建设,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持续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推进镇海蛟川北区棚户区改造、海曙段塘旧村改造、江北孔浦村安置房等一批重点项目。
(3)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实施世纪大道快速路、鄞州大道快速路、邵家渡大桥及接线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文创港核心区块改造、宁波中医药特色街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姚江新区综合管廊、福泉大道综合管廊等一批综合管廊工程;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宁波城市大脑二期、浙东信息产业园项目。
2.教育设施。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8个,“十四五”计划投资698亿元,重点推进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德合作大学、浙江大学“五位一体”宁波校区等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基础教育现代化设施建设及提升工程。
3.医疗卫生。安排重大建设项目35个,“十四五”计划投资203亿元,重点推进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建、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宁波中心城区北部医学中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4.文化体育。安排重大建设项目24个,“十四五”计划投资157亿元,重点推进天一阁博物院扩建、河海博物馆、宁波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宁波音乐厅等一批重大项目。
5.社会福利。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个,“十四五”计划投资48亿元,重点推进宁波颐乐园扩容改建、以琳自闭症康复等项目。
6.应急保障。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个,“十四五”计划投资68亿元,重点推进市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庄市粮库迁建工程、宁波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及化工训练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与重大前期项目计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间的无缝衔接,形成梯度管理、滚动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触发响应机制,实现分层分类响应协调,建立高效协同、综合集成、闭环管理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充分发挥市重点工程领导小组对重大项目实施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期评估、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提升运营发展能力,引导国有资本加快布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
(二)加强责任分解落实。市发改委作为重大建设项目牵头部门,将规划任务细化到年度计划中,积极争取项目纳入国家级、省级规划和重大项目清单;每年编制市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和市重大前期项目计划,并将年度计划推进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把项目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人。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能源局等部门要加大对市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土地、用海、能耗等要素保障力度。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做好归口指导服务,落实好本行业、本领域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任务。各区县(市)要履行好项目主体责任,落实“一项目一方案”,排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确保重大项目按计划推进。
(三)加强要素资源保障。资金方面,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产业发展资金实质性运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土地方面,完善重大项目分类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指标,实施增存挂钩机制,加大批而未供的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研究制定市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激励措施;加快历史围填海处置进度,研究制定围填海区块做地主体和资金保障专项方案,推动历史围填海向建设用地转变;严格管理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能耗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用能指标空间,强化重大项目用能保障,推动能源要素向优势项目倾斜;深入推进石化、电力、造纸等传统制造业节能改造提升,为新上优质项目腾出用能空间;探索建立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协调的用能权有偿使用机制。
(四)加强项目协调服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持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和效率。创新重大建设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市县联动,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协同,充分发挥市重大项目协调例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合力破解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压紧压实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的主体责任。落实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组织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持续抓好重大项目“红黄绿灯”预警监测管理,完善联合督查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督导巡查、集中会诊,着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题。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14:46
目录
概述
发文通知
规划全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