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创刊于一九八九年,由
中国广告协会报纸委员会、中国广告协会电视委员会、
天津市广告协会共同主办,具有深厚的办刊背景及强大的资源平台,十几年来,业已成为中国广告业中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刊物。《广告人》 杜绝广告圈内的“
自娱自乐”,深度介入广告主资源,秉承“大广告”理念,从广告主,
广告代理商,广告投放媒体三方角度看待广告问题,为读者传递广告业不同领域的专业信息,立足于推动广告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同时,关注广告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
从1979年恢复广告市场以来,中国广告业尤其是近年来一直呈发展平稳上扬之势,整体规模已经接近GDP的1%,全国近200多家大学也从无到有地设立了
广告学专业,但是同时,关于“广告人生存不易”、 “40岁就退休”的言论也日渐鼎盛,广告人“度日如年”、“
逃之夭夭”的景象也不时发生,这是一个“业进民退”的现象。
广告人,作为广告执行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供不应求,于是为了满足供需的平衡,行业的门槛开始降低直至没有门槛。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素质上的良莠不齐,传统的广告人概念发生了变化,“大广告人”应运而生,大量存在于企业和媒体并与广告产生关联因素的“广告边缘人”也逐渐抢占着广告舞台。当中国以几年的时间走完国外几十年的广告之路后,广告硬件呈现出了表象辉煌,而
广告软件却没有在深层次上做到如影随形。少量科班出身的“正统广告人”支撑不起快速膨胀的中国广告骨架,这便注定了广告行业的畸形发展,广告
名正言顺的专业服务性弱化成了寄生性。
在广告业大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广告存在的性质不是完全的专业服务性而是带有寄生性,这就注定了在市场行为中这种转换越明显,广告人就越处于弱势地位;广告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又从另外一方面刺激了广告公司数量的增加,而这种增加的广告公司绝大多数又是以寄生性的弱势地位为起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种恶果,一是更强化了服务对象的盲目强势地位,反之使广告人的专业性被淡化,弱势地位更加明显。二是形成了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广告人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存地位,原来的踌躇满志变成了当下“带着满身的疾病和为数不多的沾满血汗的钱离开了这个行业”,“
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豪言壮语原来是充满了不屑的“不做总统还做不了广告人吗”,《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原来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外国广告人的自白。
大卫·奥格威、
威廉·伯恩巴克、
李奥·贝纳这三个学派的创始大师在中国升起的英雄式广告
灯塔熄灭了,中国的广告人进入了“业进民退”的时代。
在广告公司中,以商人或投资人角色出现的非广告人成为了把关人,在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的日常运营中,广告人处于必须服从的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让广告人在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中根本登不上主流的位置。
但又是什么让中国的广告人处在了这种弱势地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在于中国的
广告业没有创造出适应本土的理论,没有创造出适合于广告公司又能对广告主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
2、缺乏国际广告经验 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国际广告运作的强烈需求,与中国广告人对国际广告运作经验的严重缺乏,这一矛盾在
全球化的趋势下显得愈来愈突出。
3、创新能力薄弱 尽管20余年来,广告人的创意、设计、制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专业水准的全面性、优质性,尤其是在被视为广告“生命”的创意上,跟境内的跨国公司与国外的广告公司都有明显差距。
4、漠视“
游戏规则” 每一个行业的运作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规范与准则。广告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立了
世界所公认的“
游戏规则”,诸如同业间要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对职责要敬业,对客户要忠诚等等,这些虽不像法律法规那么严明,但同样是广告人必须遵守的。